“我知道你愚蠢,輕佻,頭腦空虛,然而我愛你。我知道你勢力,庸俗,然而我愛你。我知道你是個二流貨色,然而我愛你。“
很早讀到這句話,始終忘不掉。很奇怪,簡單的幾句話深印我腦海,有一種奇怪的魔力。因為這幾句話,我決定讀《麵紗》。
於是我先讀了毛姆的小說《麵紗》,然後又看了根據這部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
一般而言,相對比電影,我都更喜歡原著。這一次也一樣。為什麽呢?
因為原著更殘忍更犀利。主人公在感情的漩渦,人生的困境中成長。
而電影基本上是一個簡單溫馨的愛情故事。
愛情好難,但是比起人生的難,愛情其實好簡單。
所以原著比電影要深刻很多,震撼很多。
這篇評論主要是關於原著。
毛姆是以冷峻的人生旁觀者出名的。《麵紗》並不是他最著名的小說。但是這部小說是以20年代的中國為背景,所以讓我覺得特別有趣。
出身良好的英國上層社會小姐吉蒂因為生得美,挑挑選選,把自己拖成了25歲的大齡剩女。在妹妹快結婚前,被自己虛榮的母親嫌棄的吉蒂慌忙地嫁給了細菌專家沃爾特。
吉蒂美麗活潑虛榮,沃爾特木納缺乏魅力。他們之間沒有愛情。其實夫妻沒有愛情並沒有什麽大不了,世間多少沒有愛情的夫妻善待對方,生兒育女,白頭到老。
問題是,吉蒂想要愛情。美麗的女人常常覺得自己這麽美,怎麽能沒有愛情?漂亮女人對愛情的執念是“紅顏薄命”的一個重要原因。
吉蒂跟著沃爾特到了香港以後,很快就厭倦了自己無趣的丈夫。她和有家室的花花公子查理有了婚外情。
沃爾特發現了自己深愛的妻子的婚外情。作為懲罰,他強帶妻子深入中國的一個落後的鄉村湄譚府。那裏正霍亂肆虐,瘟疫橫行,無數人在死去。
看看,老實男人的一片真心被辜負以後的報複多麽決絕。
這個大概的故事情節,我以前是知道的。我原以為,倆人在湄譚府共同麵對疾病,死亡,互相扶持,終於互相寬恕和解,這就是人的成長。
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毛姆就不是毛姆了。
毛姆直麵人生的困境與人性的複雜的那種犀利,在這部小說中展現無疑。他沒有一絲一毫的粉飾。
人生的很多事情,當事人就是過不去,就是不能和解。讓我們旁觀者扼腕歎息。
老實人沃爾特至死不能原諒妻子的背叛。他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也不能原諒這個其實在生死麵前不算什麽的小事。妻子的不忠,妻子的不愛自己確實讓人心碎,但是當看到多少人在瘟疫中失去生命,那這些情情愛愛又算什麽呢?
不愛就不愛吧。不忠就離婚吧。
我們外人都會這樣說。但是當事人沃爾特就是不能解開心結。
吉蒂呢?在湄譚府,她看到勤勞善良無私奉獻的修女們的高尚情操,自己也開始做一些生命中有意義的事,她真正成長了。
但是她就是不能愛上自己正直,智慧,長相端正,品格無可挑剔的丈夫沃爾特。
一直到沃爾特死,沃爾特都沒有原諒吉蒂,吉蒂都沒有愛上沃爾特。
我真的是感歎毛姆對人性與愛情的殘酷剖析。
人心就是這麽難測,就是這麽糾結,就是要這麽自我折磨,永不得安寧。
明知不寬恕妻子的背叛,自己會痛不欲生,痛苦到極點,但還是不寬恕。
明知自己的丈夫是個樂於助人,溫柔,友善,受人尊敬的真正的君子,但還是不能對他產生愛情。
小說有幾個讓人印象很深刻的高潮。一個是沃爾特染上霍亂臨死前的場景。吉蒂第一次對自己的丈夫喚到:“親愛的。”然後她看到兩行眼淚順著他枯槁的麵頰流淌下來(P.185)
小說中吉蒂哭過很多次,羞愧的淚,傷心的淚,絕望的淚。
但這是沃爾特唯一的一次哭。
他曾經因為允許自己愛上膚淺愚蠢的吉蒂而厭惡唾棄自己。
他曾經心碎到不知道是要殺死自己還是殺死吉蒂才能緩解自己的痛苦和憤怒。
但至死,他還是愛著吉蒂的。愛著這個愚蠢,輕佻,勢力,庸俗的女人。
沃爾特咽氣前的最後一句話是:死的卻是狗。
這是歌德.史密詩《挽歌》裏的最後一句話。
《挽歌》的故事是:一個人領養了一隻狗,開始相處還不錯,後來狗發了瘋,把人咬傷了,但是最後人卻活過來了,狗死了。
這個故事隱喻了沃爾特把吉蒂帶去湄譚府,就是想讓吉蒂死,但是最後卻是沃爾特自己死了。
這句話和它所代表的故事陰冷恐怖。
看來沃爾特從來都沒有原諒吉蒂。但他也從來沒有停止愛她。
讀到這裏,我憐憫沃爾特。可憐的人啊,他的心沒有辦法放過吉蒂,他也就沒法放過自己。
毛姆是一個有著高超寫作技巧的作家。這個“死的卻是狗”的細節就是一個好例子。
還有一個情節是在他們關係剛開始緩和的時候,吉蒂發現她自己懷孕了。她不知道這個孩子是丈夫沃爾特還是情人查理的。
沃爾特問她:“我是孩子的父親嗎?”(P.155).
這裏有對吉蒂的大段心理描寫。精彩至極。
吉蒂害怕,惶恐,羞愧,矛盾,悲傷,忐忑,還有對受到傷害的丈夫的憐憫。
這裏有一句很妙的話:“她知道,如果她說“是”,沃爾特會相信她。他當然會相信他的,因為他想這麽做。“(P.155)
一個人是會去相信任何他願意相信的事的。多麽真實的人性的描寫!
但是吉蒂沒有欺騙願意被欺騙的沃爾特。盡管很難開口,她還是說了真話:“我不知道。”
她見證了極端的苦難,見證了苦難中那些無私高尚的靈魂,那些拋棄了父母家人,法國的平靜舒適的生活,來到遙遠的中國鄉村一心奉獻的修女們,還有一天天忙著救助病人的沃爾特。這些都改變了她。所以她做不到撒謊欺騙沃爾特。
第三個我印象很深的場景是,經過這麽多苦難,這麽多刻骨銘心的痛苦之後,吉蒂已經完全認識到了自己對所謂愛情的追求的膚淺,自己的情人查理是多麽愚蠢自私,而自己以前對這個情人的迷戀是多麽可笑可鄙。
苦難讓吉蒂實現了難能可貴的真正的自我成長。
然後你們知道發生了什麽事?
查理對吉蒂略加誘惑,吉蒂居然和她早已看透,極為鄙視厭惡的老情人又上床了。
讀到這裏,我好震驚。
然後我對毛姆好佩服。
人心啊,就是這麽難測。
人格啊,就是這麽軟弱。
人啊,就是這麽難解。
毛姆,不留一絲一毫情麵地把人心剖給人看。
那血淋淋的醜惡和軟弱的人心啊。
原來人成長以後,確認是非以後,看清真相以後,還是很可能屈服於自己自私的欲望的。
這部書的書名《麵紗》是什麽意思呢?英文是The Painted Veil.
我的理解是,其實每個人的人生都罩著那層不真實的虛幻的麵紗。
這麵紗,讓我們迷茫,迷失,迷路。讓我們不知道真實的快樂是什麽,讓我們痛苦不堪。
而吉蒂最終掀開了這層麵紗,找到了人生的意義。
她拂開誘人的愛情的麵紗,拂開虛幻的浮華人生的麵紗,去尋找人生的真諦,那是粗糲的勞作,是無私的奉獻與幫助,是腳踏實地的厚重的生活本身。
我很喜歡這個書名。這是毛姆極為高超的寫作技巧的又一個明證。
這本書是寫女性的成長。開始的時候,吉蒂的人生目標是:用自己的美貌和魅力去吸引一個英俊瀟灑男人來供養她。而且他們還要深深相愛。
吉蒂沒有找到這樣的男人。她退而求其次,放棄了相愛。
相比愛情,麵包當然更重要。
但是吉蒂低估了沒有愛情的婚姻的枯燥無味。有了麵包的吉蒂又開始追求愛情。並為此深受折磨,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我非常喜歡書的結尾的幾句話:“我想要生個女兒,我將好好地養育她,不會讓她再犯我所犯過的錯誤…..我要把我的女兒培養成一個自由而且自主的女孩兒。我把她帶到這個世界上來,不是為了讓那個想跟她睡覺的男人找上她,因而願意為她提供後半生的吃住。“
這幾句話深深地撼動了我。
麵紗這部書寫於1920年代。一百年後,女性麵臨著同樣的困境。
打開中美的社交媒體,多少情感博主在教女人如何吸引男人,取悅男人,拿捏男人。教女人減肥化妝打扮,如何嫵媚,如何若即若離,如何趁自己年輕貌美找一個好男人。
還是同樣那一套啊。
多少女人仍在尋求被一個好男人寵愛供養。
多少女人仍在把愛情當作人生幸福的唯一源泉。
一百年後,在有高樓大廈,有互聯網,火箭上了天,在這麽現代繁華的21世紀的今天,這個主題具有同樣的現實意義。
吉蒂在這條路上摔了大跟頭,摔得遍體鱗傷。所以她說我的女兒不要走這條路。
關於女性的獨立自強,我們談論了多少年,還要繼續談論多少年。
這個目標還是那麽遙不可及。
最後我想提一下《麵紗》的東方元素。
麵紗的故事發生在香港和中國一個南方小鄉村。但是故事的人物是西方人。故事裏麵的中國是虛幻的,落後的,怪異的。而西方人是文明的,漂亮的,高尚的。
尤其是電影《麵紗》,有一點西方人在獵奇的讓人不舒服的感覺。
電影裏麵的中國人甚至都不像“人“。他們非常的怪異醜陋。電影裏麵有一個中國美女的形象,是一個以細眼出名的中國名模扮演的。完全就變成一個性符號。
有一個畫麵是她全裸著背,捧著一隻白老鼠細語說:我在和小老鼠說話呢。“
這完全是一種西方人臆想出來的東方女人的形象:詭異,充滿性吸引力。
我不喜歡,非常不喜歡。
為什麽就不能拍我們中國人正常的愛恨情仇?我們作為正常人的優點缺點?搞得這麽奇怪幹什麽?
《麵紗》這部書不算長。我花了一天時間一口氣讀完。這部書讓我思考,感觸很多。
毛姆這個作家很真誠。他不討好讀者,不討好所謂的公認的社會價值標準。他直接寫出人性的陰暗麵。其實特別的能引起讀者的共鳴。
我喜歡毛姆的真誠。
有評論說毛姆個很聰明的作家。可能因為他太聰明,所以他不是托爾斯泰,雨果,巴爾紮克的水平。他沒有那麽不朽到封神的地位。
在文學的聖殿裏,托爾斯泰他們幾個是神殿裏的神像。毛姆像是個神像旁邊站著的書童。
但是作品能進入文學的神殿就已經很了不起了。
我感謝這些偉大的作家。他們的作品都讓我如此快樂和滿足。
謝謝毛姆的《麵紗》,謝謝這部好書在這段時間的溫柔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