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民日報》文後,有新東西。
1961年1月1日《人民日報》:西方國家水深火熱
美國的“貧困區”,按照當局的說法是一個“實質上和持久地勞動力過剩”的地區。按照美國政府規定,必須具備下麵兩個條件:首先這個地區的失業人數至少達到當地勞動力總數的6%;其次失業人數必須四年中連續有三年超過全國平均失業人數50%,或在三年中連續有兩年超過全國平均失業人數75%,或在兩年中有一年失業人數為全國平均失業人數的兩倍。據美國《新聞周刊》承認,目前合乎當局的“貧困區”規定的地區,在全國已有九十四個,分布在二十四個州。“蕭條的地區像鼠疫一樣蔓延著!”這就是《新聞周刊》所得出的結論。
十個人中有一個失業者
在美國黑色冶金工業的大中心、賓夕法尼亞州的阿累加尼亞地區,成千上萬人正在饑餓線上掙紮。由於目前鋼產量減少了50%以上,這個地區失業人數達到八萬到九萬人,即占職工總人數10.4%。但是,隻有二萬九千五百名工人能領到救濟金,其餘五、六萬人,即失業者的三分之二左右,生活就毫無著落。而即使是能領到救濟金的人過的也是半饑半飽的生活。匹茲堡的《郵報》承認,救濟金隻占維持生活所必需的費用的30%到45%。
工人處在絕望的境地
阿累加尼亞已經被正式列入貧困區。在美國,這樣的貧困區多得很。最近一期的《新聞周刊》指出,雖然密執安州的韋尼地區汽車生產是全部開工的,但是,最近一年也有二萬四千名汽車工人失去工作。伊利諾斯州南部地區八萬工人中有二萬人失業。西弗吉尼亞州的明戈地區有六千名工人沒有工作。他們中間有四千名工人已經過了可以領失業救濟金的期限,現在他們的生活隻有指靠別人的施舍。這家周刊寫道,“其餘數千名工人也處在絕望的境地。孩子們爬在垃圾堆裏尋找食物殘渣。”
更悲慘的實際情況
但是,美國勞動人民的實際生活情況還要比《新聞周刊》所承認的悲慘得多。在美國失業的工人中,很多人為了尋找職業,不得不到處飄流。而這些流動人口,按“規定”就不被計算在失業者之內。而且,那些找到一些短期的臨時性工作的人,也被從失業者人數中剔除出來了。因此,美國的“貧困區”其實何止九十四個!而即使在非“貧困區”,何嚐不是有成千上萬的勞動者生活在極端的貧困中。
————————————————————————————————————————————
2020年11月4日大選,在數字政變後,美國內政越來越差。現在,大多內城的投票不需要ID,選舉成了笑話。2022年的中期選舉,前景不定。
有些人群,對生活不滿,可以通過 打砸搶 來部分解決。前幾天,加州的一個商場被幾百人搶光了。
47%的美國人不交稅,他們不知不覺中 成了左派。左派有言論自由,右派隻有閉嘴的自由。右派一張嘴,就有丟掉工作的自由。不打疫苗 就有滾蛋的自由。
1961年1月1日《人民日報》的胡說八道,很可能在2061年實現。我對孩子說,我的孫子 很可能像我 當年離開中國那樣,離開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