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z
什麽樣的人可以成為格鬥冠軍。
現代競技有一個共識——選材決定成敗。
把一個人的素質從60分練到75分是要花很長時間,競技體育說到底是有限資源下的競爭(黃金年齡、時間精力、教練團隊、營養、比賽機會),所以要直接選90分身體素質的人來進行訓練。選材是成功的第一步。
如何進行選材,什麽樣的人可以成為格鬥冠軍呢?針對這個問題,我跟散打領域的幾位大咖具體聊過,今天與大家分享一下。
“南粵驕子”康永剛是一個獲得散打“大滿貫”的選手,退役後擔任廣東散打隊教練。
康永剛按不同級別來采用不同的選材角度。
比如中國對於大級別人才可以說求賢若渴,在大級別選材標準上首先是看身體素質,然後通過一套測試程序來判斷選手的培養方式和個人風格。比如會讓選手做一些簡單的動作測試,或者是進行一些小遊戲,在這個過程中判斷選手的身體協調性、反應能力、肌肉類型以及性格。有些選手擅長長距離的跑步,這屬於耐力型的,有些選手可能就是擅長短程跑步,這是爆發力比較好的。不同的選手有不同的特長和培養方式。
對於小級別選手來說,除了一些身體上的考量,更重要的是看他是否與廣東隊的風格相匹配,要求具備敢打敢拚的勇氣。
廣東隊選擇的隊員入隊時基本是在16-19歲,有些條件很好的大級別選手出成績很快,最快的從開始練到拿全國冠軍隻用了一年半。
西安體院的趙學軍老師被稱為中國MMA之父,培養出寶力高、張鐵泉等一批名將。
趙老師:“選擇隊員,放在第一位的不是看身體條件,而是意誌品質。一個行業中最成功的不一定是那些最聰明的和最強壯的,而往往是那些堅持到最後的才能取得成功,所以我們在選材時把意誌品質放在第一位。隊員首先要能吃苦,然後要能堅持、有長性,再是看隊員的心理素質以及反應能力等等。考察完這些再看隊員的身體條件。身體條件主要是看協調性如何,學動作快不快,然後是力量素質。力量型的選手身材上也有特點,骨架比較大。”
“一般來說我們選擇的隊員入隊時都是15-16歲左右,入隊之後會有一個觀察期,就是看這個隊員能不能吃苦,能不能堅持下來,以及確定個人的技術特點和發展方向。觀察期在3-4年,因為我們的訓練強度大,訓練艱苦,能堅持下來的不到三分之一的,可能在四分之一左右。”
山東隊翟壽濤帶出過柳海龍、李傑、楊曉靖、劉獻偉等,在選隊員的標準上有自己獨特的一套體係。“我挑運動員首先看外表,運動員得有靈氣,這在臉上就能看出來。這是種有靈性的氣質,有的是韌性,有的是剛性,這個都能從眼神裏看出來。要找一個長苦瓜臉的,看著就煩,我肯定教不好。其次是要能拚,不能拚你的優勢就發揮不出來。”
柳海龍就是翟壽濤在眾人之中慧眼識英才挑選出來的“柳海龍剛來的時候,條件也不是很好,但我看他在籃球場上打球時抱著球到處竄,有一股勁頭,我就看中這種勁頭。柳海龍一開始練得時候也一般,沒有一下子就很突出,但是他有靈氣,進步就快。我不喜歡那種很能說的隊員,太能說會道兩天下來能把我說暈了,柳海龍有內向的一麵,這樣內向一些的運動員能靜下心來琢磨事,心不浮,能專研,進步也就快。”
這些是體製內的選材方式,因為錦標賽是國家體製,資源和比賽機會都有限,必須保證很高的成材率,選材特別重要。
職業搏擊就沒有這個問題,職業搏擊是完全市場化的工作,市場資源會逐步向頭部拳手集中。在職業生涯早期,拳手獲得的資源是極少的,底層互殺,95%以上拳手會在出名前被淘汰掉。
出名之後拳手獲得的資源會越來越多,但同等級的對手資源也差不多,競爭依舊殘酷。等到帕奎奧、梅威瑟級別,他們獲得的輔助資源幾乎是無限的,但作為個體,也受到年齡、傷病、生活狀態影響,盡管每場比賽他們都能賺幾千萬,但是比賽場次變得越來越少,以此減少對身體的負擔。
說到底,搏擊首先是老天爺賞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