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晨在國內球員裏不知道算不算個異數。
當年從國安走的時候,還年輕,連個主力都打不上,否則也不會輕易放他走。在國安的時候,除了身體有點特點之外,基本沒什麽機會表現。所以他被法蘭克福相中幾乎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國安更覺得甩了個包袱,撿了個便宜。
然而更出人意料的是,楊晨在德甲一戰成名,用“非中國球員的踢球方式”贏得自己在球隊中的位置,並成為中國球員在歐洲五大聯賽進球的第一人。看當時的比賽畫麵,楊晨在身體,意識和技術上和德甲球員沒有太大差別,和球隊風格融合的也不錯。考慮到他當時是沒有任何背景,孤軍一人打拚,能有這樣的結果實屬不易,遠非今日“武球王”可比。當時楊晨在法蘭克福踢球的鏡頭會時常出現在新聞聯播,尤其他進球的時候。加上他不錯的外表,低調的性格,在九十年代確實掀起了一波不大不小的 “楊晨熱”。
當時受震動的不止是球迷,足球圈的人尤甚,他們就鬧不明白,這麽個連亞洲準一流甲A都打不上主力的人,怎麽會在歐洲頂級聯賽占有一席之地。據說私下裏,那些成名的球員酸得不得了,有些官員、教練們也不是很高興,覺得臉上掛不住。
楊晨在德甲的表現為他贏得了直接進入國家隊的機會,在接下來的國奧/國家隊比賽裏,他都表現出另人信服的實力,但同時也顯現了“水土不服”的跡象。
作為鋒線球員,楊晨並不是緊貼對方中衛,等待傳球,而是經常主動回撤,和中場隊員配合後再反插。但鏡頭裏常常是,人插到了,球沒送到,隊友還在前場倒腳,“耐心的尋找戰機”。
還有就是,作為前鋒的楊晨常常會吸引對方防守隊員,而後給前場隊員做球,製造插上的機會,結果是球做出來了,空檔也有,但隊友沒有適時插上。
另一個“不服”之處就是,楊晨習慣於在前場不斷的無球跑動和一腳出球,而這都讓隊友很不適應,完全沒有默契,就更甭提製造機會了。隻是看到楊晨不斷地揚起手,向隊友表示歉意。
回國後的楊晨經曆了短暫的“鶴立雞群”,很快便融入中國足球的滾滾洪流,時間不長就退役了,轉而做起管理工作。
對楊晨這樣的球員來說,在德甲的經曆絕對算的上成功,是他球員人生的巔峰。但他成功的原因,一直以來難以有個另人信服的解釋。
說天賦,所有人,包括他的教練,都說他天賦一般,即使在中國球員裏。
說後天,也沒見報道他訓練多麽刻苦,比他練得多的肯定大有人在。
剩下的隻能就是機遇,楊晨抓住了,成功了。
不管怎麽說,讓我們記住這個中國足壇曾經的“異數”,亞洲準一流國家聯賽球隊的替補和德甲球隊的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