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年的挑戰都越來越艱難,我真的覺得人生好難,甚至感覺某方麵來說,NBA已經放棄我了!”
2019年7月27日晚,在一年一度的“林書豪返台行”活動中,林書豪是哽咽著說出這句話的。然後是更沮喪的一句,“因為麵對了一個不屬於自己的冠軍、一個不確定的未來,如果我有個兒子,我甚至不希望他打NBA。”
在2012年2月之前,這個世界上大概沒有幾個人知道林書豪。既不知道他是第一個通過選秀進入NBA的哈佛大學生,也不知道他剛被選中就先後被勇士和火箭交易——當然了,更不會知道他甚至還在廣東東莞打過球。就像2012年2月10日之前的科比一樣,“我不知道林書豪是誰”。
但在那2012年二月中旬之後,一切都不一樣了。一個191公分的黃種人後衛,在紐約尼克斯成為了首發。不但連續5場比賽得分超過20,還在科比麵前得了38分,最後以一記無限接近壓哨的三分球絕殺猛龍收尾。隻要你對世界籃壇的格局稍有了解,你很容易便能意識到著意味著什麽。從那以後,這一係列演出有了一個專有名詞,“林瘋狂”。它就像一陣籃球世界的颶風,讓故事的主角隨之扶搖直上,鵬摶九霄:他登上了《時代雜誌》的封麵。
世界所記住的,永遠隻是你最輝煌的時刻。有意也好,無意也罷,人們總是下意識地忽略這個體育神話的後半段:那年的林書豪為尼克斯打了26長比賽,最後以半月板撕裂選擇手術為終結。在那26場比賽裏,林書豪場均可以18.5分,7.6次助攻。但事實上,在其中的前十場,他的數據是場均24.6分,9.2次助攻,外加49.7%的投籃命中率;接下來七場,則是場均16分7.7次助攻。最後九場,帶著膝蓋傷勢,他的表現再度下滑,場均僅有13.6分5.9次助攻;投籃命中率僅有39.1%。換言之,僅僅十場比賽之後,神話的主角就露出了疲態,再往後,就更加不像是故事的男主角了。不僅僅是2012年那一年如此,之後無論是在火箭還是湖人、黃蜂、老鷹、猛龍,他再也沒有打出過和2012年那26場等量齊觀的比賽。但還是那句話,他是一個亞裔,是一個黃種人,打的是控衛。即使他隻有那26場比賽可以被當作代表作,他依然是黃種人中最偉大的NBA外線球員——內線出了一個姚明;而多少年來的籃球比賽已經告訴過我們,在外線球員上,黃種人和NBA級別的球員差距有多大。而且短時間內看不到有任何人能接近他。
榮耀這種東西,在旁觀者看來光芒萬丈,在擁有者看來沉重萬分。這是林書豪這一生中迄今為止最輝煌的榮耀,也是最荒謬的背負。從那以後,林書豪在球迷的評論體係裏處在了一個“無可撼動”位置:打得好,自然是豪哥威武,我要給你生猴子。打得不好,那也好說,“作為一個黃種人,他已經非常了不起了”。
表麵上看,一個人能夠享受這種輿論待遇,似乎應該是一件求之不得的事情。但事實顯然並非如此。原因很簡單,林書豪他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一尊無知無覺的石像:當他在那個二月之後漸漸泯然眾人,卻偏偏仍擁有恐怖的曝光度,每一場在他看來無比平庸的比賽都會被大量的觀眾圍觀、品評時,無論是千篇一律的鼓勵,還是花樣百出的譏諷,都已經成了一種可怕的折磨。有太多的人將自己的夢想寄托在了他身上,以支持和熱愛的名義,讓早已滿心沮喪的他不得不麵對鏡頭強顏歡笑。
這一次的台灣行也不例外:在林書豪哽咽流淚之後,現場所有的球迷及聽眾都選擇力挺林書豪。林書豪平複情緒後也向所有球迷喊話,要大家知道,最重要的就是「不要放棄」。最後,林書豪也恢複了笑容,並幽默表示,「今年我的講稿真的是1個小時前才交出來,因為我自己每次要準備時,就會忍不住哭泣。在我要離開美國展開亞洲行時,我就潰堤了3次,但我要成為一個榜樣,永遠不放棄的榜樣,我會一直在這裏,和大家一起堅持下去!」
外在的支持真的能化解他內心的沮喪和失落嗎?顯然很難。但為了給這些人一個交代,他又不得不假裝振作,讓他們滿意。他有表達脆弱的權力,但卻隻有短短的幾分鍾。
是的,這就是林書豪現在的處境。到了這一步,所謂的熱愛和支持對他而言早已變了味道,甚至還不如嘲諷和謾罵——要知道,他現在最需要的是,是一個自由的自己。2019年夏天的NBA自由市場開啟至今,沒有任何一支球隊向林書豪提供報價合同。也許,一切真的到了結束的時候了——也到了我們將自由還給他的時候了。哈佛高材生也好,NBA林瘋狂也好,亞裔也好,台灣祖籍也罷,在七年前,那都是他一個人的事情。在以後,也將是他一個人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