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賽季,德甲終於出現了許久未見的新氣象。拜仁慕尼黑好的開始並沒有變為成功的一半,科瓦奇的球隊甚至一度掉出了歐冠區。多特蒙德卻一掃上賽季的頹勢,法夫爾的球隊不僅長期霸占積分榜首的寶座,還在國家德比裏上演了氣勢磅礴的精彩逆轉。
但實際上,球場並不是目前拜仁和多特唯一較勁的戰場。這兩家俱樂部對立最嚴重的關鍵點,其實還是德甲球迷們再熟悉不過的那個名詞——“50+1”。
【什麽是“50+1”?】
關於“50+1”的具體內容,我在四年前曾經寫過一篇《俱樂部的經營之道:德甲50+1》。這裏就簡單概括一下這個條例的核心內容,想深入了解請點前麵的鏈接。
在德甲和德乙,俱樂部依然保留會員製,下屬的球隊則在1998年改為了股份製。球隊的股份可以對外出售,但是母俱樂部必須對球隊保持超過50%的表決權。
換句話說,德甲和德乙球隊披著英超那種股份公司的殼,內裏的核心還是皇馬和巴薩那樣的會員製。到了選主席或者決定要不要出售股份這樣的關鍵時刻,最終還是由會員們投票說了算。
“50+1”也有豁免條款,那就是“勒沃庫森法規”:當一個法律實體已經連續運營球隊超過20年,就可以完全擁有球隊。大眾擁有的沃爾夫斯堡和拜耳擁有的勒沃庫森因為曆史原因打一開始就不受“50+1”的限製,而迪特馬-霍普個人在孜孜不倦為霍芬海姆投資了二十餘載後,如今也完全擁有了這支球隊。
在目前的德甲和德乙裏,有且僅有這三支球隊不受“50+1”的限製,其他所有球隊超過50%的表決權都在俱樂部會員們的手裏。
(圖)霍村老板霍普是歐洲最大軟件公司SAP的創始人
那麽,這種獨特的“50+1”製度為德國足球帶來了什麽呢?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最直觀的效果,就是德甲始終沒有超級金主入駐。
道理很簡單:如果你是一個身價百億的超級富豪,不管買下德甲俱樂部的多少股權,到了重大事項依然不能獨斷專行,還要召開個會員大會求別人投票,那你還會願意持續砸錢用愛發電整整20年嗎?
(圖)阿布這樣的老板,在德甲是絕對不可能出現的
因此,在歐洲足壇最近20年的金元浪潮裏,德甲始終都是獨善其身的一股清流。沒有土豪老板,絕不瘋狂燒錢。
——很多人都知道拜仁已經連續盈利20多年了,而實際上德甲整體也已經連續盈利超過了十年的時間;
——在土豪俱樂部們動不動把球員工資占收入的比例砸到70-80%甚至超過100%的情況下,德甲這些年卻始終維持在50%左右,這在俱樂部經營層麵幾乎就是個理想數值;
——德國青年才俊不斷湧現,俱樂部在歐戰的成績相對穩定,國家隊的大賽成績則更加輝煌(2018年世界杯除外)。
財政健康、成績優秀,聽上去簡直完美對不對?但在這種風調雨順裏,有些人卻對未來充滿著擔憂。他們害怕德國足球會在這份“安逸”裏圈地自萌,在經濟層麵被其他對手越拉越遠,最終導致俱樂部和國家隊的競爭力發生不可挽回的下降。
而他們之所以產生這樣的擔憂,主要是看到了不遠處那個龐然大物的強勢崛起。它的名字叫:英超。
直到2012-13賽季,英超雖然一直都是五大聯賽裏最能掙錢的大佬,但他們領先於其他四個聯賽的身位優勢都還在肉眼可及的範圍內。然而自從2013年英超轉播權實現跨時代的大邁進之後,很快就讓歐洲大陸的其他隊友連車尾燈都看不到了。
時至今日,英超整體每個賽季的收入,基本上達到了德甲+法甲、或者西甲+意甲的兩個聯賽之和。
在強勢的經濟優勢之下,英超不斷向歐洲大陸揮舞支票購買強援,主要采購地之一就是“物美價廉”的德甲。從菲爾米諾到薩內,從姆希塔良到奧巴梅楊,甚至就連穆勒都曾經一本正經地說過:“說到底我們踢球就是工作,工作就是為了賺錢。我必須承認英超的工資非常誘人,要是否認那就太虛偽了。”
(圖)多特球迷看到這樣的畫麵,至今仍會有一點唏噓
起初,德國人還是很樂於當一個“輸出型”聯賽的。英超願意花大價錢來買,我們賣了之後再去淘小妖,再加上本土青訓穩定的產出能力,俱樂部能賺錢也能在歐戰有足夠的競爭力,何樂而不為呢?
所以,那時的德國足壇和德國球迷提起英超,都像在描述一個“賺錢多花錢更多、三高齊全身體亞健康的敗家胖子。”
然而沒過多久,他們漸漸發現事情好像有點不對。
很多輿論曾經質疑過金元英超是一種“虛假繁榮”,雖然每年從世界各地拿到的轉播費很高,但花在球員身上的轉會費和工資更高。因此,很多報道都曾經拿居高不下的“工資占收入比例”、“俱樂部負債總額”來大做文章,擔心英超總有一天會成為史上最大的體育版權泡沫。
可隨著這條路越走越遠,人們發現英超在收入不斷邁進的基礎上,還真的開始變得越來越健康。2016-17賽季,英超整體的球員工資占收入百分比已經從前一年的63%下降到了55%,和五大聯賽裏最健康的德甲(53%)已經相差無幾。
同樣是在2013年那次史詩級的大邁進之後,英超超越德甲成為了世界上營業利潤最高的足球聯賽(這裏暫不包括轉會費)。到了2016-17賽季,英超高達12億歐元的營業利潤已經達到了德甲3.4億的三倍有餘。
哪怕算上根據德國《轉會市場》總結的轉會費淨投入(那個賽季英超花了7.8億歐元,德甲花了1.2億),英超4.2億的淨利潤還是超過了德甲1.9億的兩倍。更別忘了,這份轉會費上的差距可是變成了薩內、紮卡、姆希塔良、京多安等實打實的球星啊!
(圖)曾經的魯爾區德比對手,如今的藍月亮隊友
這是什麽概念,大概意思就是你一直嘲笑隔壁的胖土豪隻會賺錢身體稀爛,結果他下苦工練出一身肌肉和強健體魄之後,賺錢還比以前更多了些。
於是,那些對現狀不滿的德國人行動了起來。
【拜仁為什麽想要改革?】
過去這些年,有很多人針對“50+1”發起了或明或暗的挑戰,比如前文所說的霍普,投資漢諾威超過20年但因為總投入不達標沒能私有化的馬丁-金德,以及采取限製會員人數、提高會員會費等方式繞過“50+1”的RB萊比錫。
(圖)萊比錫之所以被視為“德甲公敵”,就是因為他們實質上已經完全繞過了“50+1”
也有很多人想從政策入手,直接改變整個德甲的大環境,其中就包括了眾多地位顯赫的足壇高層和名宿。
勒沃庫森CEO邁克爾-沙德說:“我們都知道德甲俱樂部需要新的資金來源,才能應對頂級歐洲足球不斷變大的差距。”
沙爾克04體育總監海德爾表示:“我們必須一起考慮50+1是不是需要更改,如果我們不這麽做,我讚成廢除它。”
已經成為評論員的卡恩表示:“50+1真的到了應該改革的時候,我們都知道錢這個東西帶來的肯定不全都是壞事。”
至於哪家俱樂部付出了最多的行動呢?答案可能讓你有些意外,是拜仁慕尼黑。
按照常理來思考,既然在“50+1”條款約束下德甲很難出現石油爸爸,那麽對於拜仁維持自己的統治地位不是更有利嗎?
但事實上,拜仁更想要的已經不是德甲的霸權,而是歐洲最頂級的競爭力。
在金元足球已經成為歐洲主流的當下,拜仁想要在經濟層麵不被皇馬、巴薩、曼聯甩開,已經是一件越來越難以完成的任務。2016-17賽季,因為德甲的低票價,他們的比賽日收入隻占到了總收入的17%;因為德甲轉播權總價較低,他們單從聯賽拿到的金額和英超保級隊相差無幾;好在以德國本土企業讚助費為主的商業收入始終強盛,他們才勉強跟上第一集團不停邁進的步伐。
如果廢除“50+1”,拜仁會得到什麽?
——整個德甲會有更多的外資湧入,俱樂部和球員交易會變得更加活躍,商業開發會更加迅猛,從而帶來整體轉播權的上漲。而拜仁作為聯賽轉播權的最大分成者,自然會拿得更多一些;
——在整體更加市場化的大環境之下,拜仁有充足的信心可以利用自己的曆史地位、銷售經驗和球隊實力,讓比賽日和商業收入雙雙跨上一個新的台階。你想啊,假如拜仁在英超,對廣告爸爸的吸引力是不是會再大好幾層,以後轉會的標準報價是不是就能從4000萬變成8000萬?
——就算有曼城或者切爾西那樣的新貴出現,拜仁也可以參考皇馬與巴薩的相愛相殺,來增強自己乃至整個德甲的品牌價值。說不定還能刺激大眾和拜耳增加投資,複製一下英超的遍地開花。
因此,拜仁這些年堅定不移地站在了“50+1”的對立麵,赫內斯和魯梅尼格幾乎每過幾個月就會輪著對這項傳統開炮。
看到這,你不是覺得好像人人都支持改革?
但實際上,就在2018年3月,聖保利在德國職業聯盟(德甲+德乙)召開的成員大會上提出了“繼續保留50+1”的方案,得到了一個18票同意、9票棄權、3人不投票、2家俱樂部缺席、隻有4票反對的結果。根據《圖片報》的爆料,這4票反對分別是拜仁、RB萊比錫、海登海姆和菲爾特,沒了。
從已經獲得豁免權的狼堡、藥廠和霍村,到一直鬧得很凶的漢諾威,都沒有站在拜仁的這一邊。這樣的結果逼得魯梅尼格在接受采訪時大爆粗口:“這個聯賽是X分裂的,我認為德國足球缺少了一部分理性思考的能力。拜仁連續六年擁有巨大的領先優勢,但所有人居然都X的覺得很愉快很舒服。”
(圖)拜仁球迷都清楚,這些以前都是赫內斯的活……
這就是現實。到了關鍵時刻,大部分德國人都還是站在了傳統這一邊。而其中態度最強硬也最有實力的捍衛者,恰恰就是拜仁在德國國家德比的對手——多特蒙德。
【多特為什麽堅持傳統?】
說起來,多特當年也是反對會員製的急先鋒。早在1997年,時任多特蒙德主席的尼鮑姆就曾經公開表示:“如果我們堅持老的俱樂部結構,那麽經濟上的差距就會變成我們在歐洲的劣勢。為了整個德甲的競爭力,有限公司製很快就會在德國遍地生根。”
是不是和現狀以及拜仁的訴求一毛一樣?然而他的這個預言隻對了前一半,後一半至今仍然步步維艱。甚至,20年後的多特反而成為了“50+1”的忠實捍衛者。
這又是為什麽?
第一,就在尼鮑姆說出那段話之後,受到連續拿下德甲和歐冠冠軍刺激的多特蒙德開始了一段非常瘋狂的歲月。他們在法蘭克福上市籌集了超過1億歐的資金(當年真的是筆巨款),開始擴建威斯特法倫,還在轉會市場上大肆招兵買馬。羅西基、科勒、阿莫魯索等人先後到來……其中,阿莫魯索2500萬歐元的身價還打破了當時德甲的轉會費紀錄。然而大黃蜂在不斷舉債和不斷投入的漩渦裏並沒有找到立足的平衡點,戰績下滑之後很快出現了嚴重的經濟危機,基本上一隻腳已經踏入了破產清算的大門。
新的CEO瓦茨克大刀闊斧對俱樂部進行了改革,賣掉了羅西基等所有能換成支票的球星,這才把多特蒙德從生死線上救了回來。這次慘痛的經曆,至今都是多特蒙德這家俱樂部乃至整個德國足壇最怕重蹈覆轍的教訓。
第二,瓦茨克對於多特蒙德的定位,從來都不是和拜仁達到同一級別。在股東大會上,他曾經公開發表過這樣的演講:“我們的目標很明確,那就是繼續維持住第二的地位,不要被後來者趕超。然後,等待拜仁偶爾在競技上犯錯。”
看起來,他們本賽季又一次等到了拜仁犯錯的機會。但在影響更深遠的經濟層麵,這家俱樂部深知自己根本就沒有任何的容錯空間。
一方麵,20年前步子邁大的自己就是最好的前車之鑒;另一方麵,假如放開“50+1”,多特蒙德作為一個人口隻有50多萬的德國第7大城市,在市場潛力和資本導向方麵,現有的地位說不定就會被300多萬人口的漢堡或者柏林反超。
(圖)雖說活化石漢堡已經降級了,但依托這座城市仍有不小的潛力
第三,在這個問題上,他們背後的依靠比拜仁還要強大,那就是——民意。
過去這些年,德國足壇沒少因為“50+1”爭執不下。每當輿論聚焦這個話題的時候,球迷們都會在比賽裏用實際行動表達自己對“50+1”的支持。比如這樣。
或者這樣。
就連前麵提到的霍普和金德,也沒少因為挑戰“50+1”遭到德甲甚至自家球迷的抵製。前者曾是萊比錫崛起前的上一任“德甲公敵”,還多次收到了多特極端球迷組織發出的死亡威脅;後者連續投資20年想要追求豁免權時,漢諾威球迷更是豎起了“金德必須走”、“我們不要君主製”、“沒有會員製就沒有足球”等標語,給了自家主席最沉重的背後一擊。
而且,德國球迷不僅是擁護“50+1”,還對商業足球有著非常大的抵觸情緒。
2018年2月,多特與奧格斯堡的德甲聯賽被安排在了當地時間周一晚間進行。然而這種在英超已經司空見慣的賽程遭到了大黃蜂球迷的集體抵製,那場比賽的最終上座人數“隻有”54300人,創下了多特蒙德20年來的主場上座人數最低紀錄。要知道,哪怕是當初瀕臨破產的保級時期,威斯特法倫的上座人數都能維持在6萬以上。
無獨有偶,就連拜仁球迷也在2017-18賽季打出過一係列標語,痛斥德甲聯盟“分散比賽時間”、“向金錢低頭”、“開發海外市場”等一係列罪行。是的,在德國本土球迷眼裏“開發海外市場”可能影響自己的看球時間,廢除“50+1”可能讓票價上漲、也可能讓俱樂部遠離球迷淪為外國資本的玩物,這些都是萬惡之源。
因此,拜仁球迷在這個大是大非的問題上居然選擇了和多特蒙德站在一起,反對自己的管理層。
現在,你明白為什麽在那個關於“50+1”的投票裏,拜仁會如此孤立無援了嗎?
如果你是一個德甲俱樂部的CEO,維持“50+1”既可以得到球迷的支持還可以安穩盈利,廢除“50+1”有可能賺得更多但也可能血本無歸,更重要的是外資來了你十有八九就要被人取代,你還願意選擇冒險嗎?
【這場戰爭,還會打很久】
之所以我會說“50+1”是拜仁和多特最尖銳的對立,是因為足球雖然唯成績說話,但一兩年的成敗就是一兩年的成敗,而這種涉及整個體係的戰爭才是決定德甲甚至德國足球未來走向的關鍵。
有趣的是,在這場戰爭裏拜仁和德甲海外球迷代表的是改革派,多特和德國本土球迷反而代表著傳統派。
在改革派看來,足球商業化和全球化已經是不可逆的大形勢,一味固步自封遲早自取滅亡。用魯梅尼格的話來說:“你們搞搞清楚,這個時代德甲球隊麵臨的絕不僅僅是內部競爭,足球已經是個全球化的遊戲。”
在傳統派看來,你不能光看見曼城大巴黎吃肉,就看不到馬拉加安郅挨揍,金元足球再好,也背離了這項運動的本源。用拜仁、多特等球迷組織的話來說:“我們要的是德甲冠軍,不是什麽歐洲超級聯賽的冠軍”、“歐戰隻是蛋糕上的草莓,我們隻想確保能一直吃到蛋糕”、“德甲永遠是德國人的德甲,而不是世界的德甲。”
你我都不是上帝或者預言家,誰都不能斷言到底哪方是正義,哪方才是反派。
唯一能確定的是,堅守傳統的德國人還會站在多特這一邊,拜仁也絕不會輕易放棄突破規則的努力,這場持久戰還將繼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