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還原細節:貝利的1970,克魯伊夫的1974,馬拉多納的1986

zz
 
數據還原細節:貝利的1970,克魯伊夫的1974,馬拉多納的1986
 
原文是在Big soccer網看到的,數據來源是荷蘭《國際足球》雜誌,對足壇三大巨星的單屆世界杯發揮進行了統計,並且對每場比賽都進行了打分。《國際足球》的一些統計數據和OPTA提供的世界杯球員數據有明顯出入,但誤差不大。以下是一些解釋:
 
1、《國際足球》把足球場按縱向分為4個區域(而不是普遍的3個區域劃分法),final quarter指前半場的前1/2地區,包括禁區在內,在下文暫稱作進攻四區,third quarter=前場的後1/2地區,在下文稱作進攻三區
 
2、原文的Activities,我的理解是會對比賽產生影響,會計算入技術統計的瞬間,在下麵稱作“活動”,這個“活動”,包括但不僅僅是觸球次數,比如貝利在1970年世界杯決賽的Activities是52次,但他這場比賽的觸球次數是46次(本人看錄像統計),這52次可能是包括了犯規,鏟球或搶斷沒有碰到球的統計。
 
3、原文的solos應該不止是過人,可能還包括了被犯規,擺脫(但沒有形成過人)、搶球等其它一對一情況,應該和OPTA的duels是一個意思;
 
4、Depth passes是向前傳球,Horizontal passes是橫傳,但Horizontal passes可能包括一些角度不大的斜傳。
 
5、下麵的加粗字是原文,其它是我自己加的。
 
 
貝利——1970

總數據:
 
Czechoslovakia - 7.39
隻有19%的活動發生在巴西隊的本方後場。比他在墨西哥世界杯的其它比賽更具有攻擊性。
沒有太多冒險選擇,經常選擇橫傳發動進攻。
40%的個人攻擊成功。
13次縱深傳球有8次成功。

England - 6.51
他的活動更多發生在本方後場,而且顯得隨意。
3次在後場的前傳都失敗了。兩次本方半場的橫傳被搶下。出現了5次非受迫性失誤。
10次一對一3次成功。
被班克斯撲出的頭球是他全場比賽唯一一次射正球門。
嚐試了1次傳中。
完成了比賽唯一進球的助攻。
進攻四區的4次前傳都很出色。
20場被分析的個人比賽中表現最次的一場。
 
Romania - 7.45
這場比賽貝利的縱深傳球、一對一和搶斷成功率都是50%。
但是在進攻四區的4次向前傳球中3次都很完美,嚐試了4次一對一,其中3次都成功了。
貝利在進攻三區的橫傳偶爾失誤,但在四區又變得出色了。
6次射門4次射正。

Peru - 7.24
沒有做太多高難度的動作。
10次射門3次打正。(此處有誤,貝利在這場比賽射門是7次)
拋去橫傳,他的活動成功率沒有過半。
控球時經濟實用,46次橫傳42次成功。
在進攻三區,除了橫傳其它活動都沒有成功,隻有一次向本方後場的傳球成功了。

Uruguay - 6.86
除了橫傳和射門,其它活動成功率都在50%左右。
7次射門2次打正。
創造了兩個精彩瞬間:截下馬蘇基耶維茨的傳球後直接不停球遠射,以及最後那次不觸球的人球分過。

Italy - 8.30
在決賽,他是大師,他是足球之王。
全場比賽隻有52次活動,是整屆杯賽活動最少的一場。
在進攻四區的作用達到了頂峰,威脅巨大,效果和成功率都極佳。
他的冒險性傳球非常準確,83%都到位了。
 
點評:
就像貝利在巴西隊的隊友托斯唐所說,1970年的貝利沒有處在最佳狀態。托斯唐認為,最好的貝利應該是1958——1964年那段時間,那時候貝利身體苗條,動作極為靈敏。後來的貝利增重,導致靈活性下降。
其實,體重不應該是導致貝利靈活性下降的原因。1966年世界杯貝利體重為74公斤,卻在保加利亞(他那屆杯賽唯一健康的比賽)完成了10次成功過人。1970年世界杯的貝利已經減重到70公斤,但是卻沒有4年前的感覺。
從墨西哥世界杯貝利的技術發揮上看,護球是問題最多的,主要是因為在中場的身體對抗上,貝利失去了原有的優勢,對陣英格蘭和烏拉圭的上半場都多次出現原地控帶被斷球的情況。由於有時候身體鈍化,對於一些機會的把握也不算出色——他在這屆世界杯的第一腳射門,就是一次搶點麵對空門失手——當時裏維利諾的傳中球已經掃到托斯唐腳下,托斯唐卻沒搶到點,他身邊的貝利馬上做出射門的反應,但還是來不及。決賽也出現了類似情況,阿爾貝托下底橫傳,托斯唐沒搶到點,貝利鏟射,但還是反應稍微慢一步。
 
當然,巴西前鋒抓絕對機會的感覺普遍一般,他們強的是世界波和持續衝擊防線的能力,羅馬裏奧和羅納爾多都有一場比賽甚至一屆杯賽大把浪費單刀甚至空門的時候。但在利用盤帶破壞對方防線的能力上,比起參加1962年和1966年世界杯時,貝利在這方麵的威力也下降明顯,在這屆杯賽,巴西完成推進任務的尖刀是雅伊濟尼奧。貝利在墨西哥大賽最犀利的兩次連續突破,是對陣英格蘭下半場右邊路過4人(最後被穆勒裏破壞出底線),和半決賽對烏拉圭時的連過4人(在禁區線外麵一點被安切塔放倒),都沒有形成最後的攻門。因此,貝利在這屆世界杯比賽實際一對一並不多,他選擇一對一的次數差不多隻有1974年克魯伊夫和1986年馬拉多納的一半。
貝利在1970年世界杯最有威脅的兩次縱向突破
 
但貝利的核心競爭力依然保證他踢出了一屆偉大的世界杯:視野和創造力,以及充當禁區支點的能力。
前者發揮的具體例證,是貝利在這屆世界杯最多的28次威脅球和最多的5次助攻(如果按照OPTA將雅伊濟尼奧連過捷克斯洛伐克3人的進球也算在貝利的助攻裏,則是6次),以及三個沒有打進的精彩進球(對捷克斯洛伐克的中場吊射、對烏拉圭的兩次攻門)。在這屆世界杯,貝利在中場的組織功力得到了很好的發揮,他減少了個人表演,更多指揮球隊的進攻。最突出的表演是在對捷克斯洛伐克的上半場和對秘魯的比賽,他用多種傳球腳法,和聰穎的跑位主導了巴西隊的流暢進攻。在他的主導下,巴西隊可以在中場連續做一腳出球,禁區前可以頻繁完成撞牆式配合,也可以保持慢節奏的傳導。在意識上,貝利仍然超過他的隊友和對手。在傳球腳法的運用上,他搓過頂球、不看人的短傳的表現值得驚歎。長傳也能看到發揮,這是過去不多見的。
貝利在決賽給左後衛埃維拉爾多的長距離轉移球,製造了一次威脅進攻
貝利在禁區的威力始終沒有減弱。他的前鋒本能沒有因為參與了更多的中場組織就消失。在比賽中,貝利作為10號隊員活動很自由,他在前場活動的比率最多一場也隻有81%。大部分時間裏,他都在進攻三區活動,基本不怎麽突前——他在這屆世界杯總共才越位3次。有時他會到後場參與防守攔截,對陣英格蘭的比賽裏他在後場的活動比在前場還多。要看到真正威脅巨大的貝利,就要等他出現在進攻四區特別是禁區的時候。
在禁區,貝利能釋放最大威力
的確,他在這屆世界杯射門效率不高,26次射門隻有10次打正,進了4球(OPTA和嘉實多數據如此,《國際足球》統計的35次射門14次打正明顯有誤),但是這多少是因為遠射過多導致的(他在本方半場就起腳打門出現了3次)。在為數不多的進入禁區時,貝利哪怕杵在那裏,對對方的門將都是巨大的威脅。對捷克斯洛伐克,對英格蘭和對烏拉圭,他都有在禁區裏被侵犯然而裁判未判罰點球的時刻。對意大利的決賽時對方對他防守抬腳過高,裁判吹罰了禁區內任意球,但擔任獨立電視台嘉賓的博比.摩爾也認為這個球應該給巴西隊點球。這還隻是沒有轉化的威脅。
在這屆杯賽裏,貝利和托斯唐也有過換位,有“一場半比賽”他在踢中鋒(半場比賽是對英格蘭的下半場,一場是決賽對意大利),在對英格蘭的下半場,他對失誤的控製比上半場要好得多,而且創造了幾個亮點,包括送出了決定性的助攻。對意大利的比賽,則是他在這屆世界杯踢得最好的一場。別看他的“活動”隻有52次,但是隻要回看比賽,熱爾鬆和阿爾貝托在中場拿球時,總要觀察一下貝利的位置。貝利拿球少是因為要位太深,但隻要球傳過來……他的空戰能力可不是蓋的,看看布爾尼什怎麽對他連拉帶拽就知道了。
但即便用了各種防守手段,布爾尼什後來還是承認:“賽前我對自己說,貝利一樣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可賽後我才知道我錯了。”
 
 
克魯伊夫——1974
總數據:

 
Uruguay - 7.78
105次活動,其中98次發生在對方半場。60次發生在進攻三區。
21次一對一,16次成功。
縱深傳球也非常準確,20次成功了13次,在進攻三區的15次縱深傳球成功了11次。
射門4次,1次射正。
11次傳中隻有1次到位。

Sweden - 8.58
102次活動,隻有4次在本方半場。4次本方半場傳球都成功了。
克魯伊夫在這一天的技術發揮幾乎沒有失誤。
難得的是活動如此之多,依然能保持高質量。
24次嚐試一對一。
20次傳中,12次成功。
在進攻四區,16次一對一15次成功。
在進攻四區,7次縱深傳球全部成功。
在進攻四區,78%的活動都成功了。馬拉多納在1986年世界杯的任何一場比賽,在進攻四區的成功率都沒有達到71%,貝利在1970年世界杯最高也不過69%。要知道他超過三分之二的活動都在進攻四區,而且在進攻四區,他的這些活動中有80%都屬於困難的行動。(此處原文“difficult actions”標準不明,猜測應該是指受到盯防下的技術動作)
 
Bulgaria - 8.96
106次活動,15%發生在荷蘭隊後場。
在後場他的所有行動隻犯了一個錯誤。有一次他在後場試圖搶斷保加利亞進攻球員,但球卻搶到了另一個對手的腳下。其它的16次行動無甚可談。
46%的行動發生在進攻三區。
在進攻三區,18次橫傳成功了16次。9次前傳成功了7次。12次一對一成功了11次。
在進攻四區,14次橫傳都成功了。4次前傳全部成功。5次一對一成功了4次。
這場比賽嚐試了10次傳中,5次成功。
克魯伊夫對陣保加利亞的表現是他職業生涯最好的一場。(可能是指世界杯生涯?)
 
Argentina - 7.78
他打開了進球賬戶(兩個漂亮的進球),而且還有一次左腳助攻,然而……
他觀察的情況變少了,而且動作的質量開始下滑。他在進攻四區的前傳成功率差不多隻有一半(15次嚐試,8次成功),而且一對一的成功率也明顯降低了。
他的一對一成功率是60%,然而之前的兩場比賽他的成功率是75%和89%。
當然這和雨天可能有關係。

East Germany - 7.22
有28%的時間他都待在本方半場,比之前每場比賽都要多。
顯然他的一對一活動也比之前少了。
他之前每場比賽的活動次數從來不低於100次,這一天隻有74次。
在進攻四區他隻露臉了16次。
他的一半行動都是簡單的橫傳。難度最大的8個傳球3次失敗,他的傳中成功率也不到5成。
他在本場比賽的得分是7.22分。
 
Brazil - 7.33
在這場粗野的比賽裏他助攻一次並且打進一球,這讓更少的球員受傷。
和上一場一樣他在進攻四區隻出現了16次。
7次傳中,6次失敗。唯一成功的那次就是助攻。看得仔細的人會發現他的傳球能找到內斯肯斯,多少有點幸運。(注:被巴西後衛擋了一下,發生了折線)
2次射門嚐試,都射中了球門。
在克魯伊夫打進那球的過程中,為他送上傳中的倫森布林克有越位嫌疑。

West Germany - 6.82
不可思議的是,上半場克魯伊夫在進攻四區隻出現了5次。
在上半場他的34次活動中有22次是橫向傳球。他少數的幾次帶有難度的活動全部失敗。
上半場他被犯規了6次。
在下半場他開始試圖冒險。但不幸的是他失敗了。在進攻四區很多事變得糟糕。他在這裏送出了3次前傳,其中2次草率的傳球都被斷掉。他在進攻四區唯一一次一對一也失敗了。10次傳中5次失誤。
在進攻三區他做得更好,曾經用一次飛鏟完成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搶斷。但人們都希望看到更多的進攻行動。
 
點評:
對比賽的參與程度,1974年的克魯伊夫甚至超過了貝利和馬拉多納。前四場比賽他的活動次數都超過了100次,而貝利在1970年沒有一場超過100次,馬拉多納隻有對比利時時超過100次。貝利和馬拉多納都是10號,他們占據中鋒身後的位置,銜接中前場,而位置是中鋒的克魯伊夫卻習慣於遊走球場每個角落。比賽中經常看到他在後腰的位置上發動和破壞進攻。在1974年世界杯決賽創造點球前,克魯伊夫啟動突破的位置,是荷蘭隊除門將以外最拖後的。很顯然,這是模仿他的偶像迪.斯蒂法諾的比賽方式。這就是“Total football”,荷蘭隊員的全麵能力和出色補位能保證任何一名球員留出的空當隨時有人頂上去。有時取代克魯伊夫踢中鋒的是內斯肯斯,甚至有時候是阿裏漢。
在製造點球之前,克魯伊夫接球時的站位是除了門將以外最靠後的
如果要問克魯伊夫在1974年世界杯每個階段的表現如何,唯一沒有爭議的,就是他在決賽的表現是7場比賽裏最差的(盡管依然能算合格)。但存在這樣一個問題,在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的小組賽(1974和1978年世界杯沒有淘汰賽,隻是在決賽之前進行兩個階段的小組賽),克魯伊夫在哪個階段的表現是最突出的?
大部分人都會認為克魯伊夫在第二階段小組賽(對阿根廷、對東德、對巴西)的表現要遠遠勝過第一階段小組賽(對烏拉圭、對瑞典、對保加利亞)。原因很簡單,在第一階段小組賽,克魯伊夫一球未進,隻有1次助攻,頂多還有對保加利亞那場比賽裏創造的2個點球。在第二階段小組賽,他進了3球,助攻2次。
然而,第一階段小組賽克魯伊夫的平均得分是8.44分,第二階段隻有7.44分。即使不考慮評分機製,隻觀察這些數據,你會發現:在一對一、前傳、傳中方麵,無論次數還是成功率,克魯伊夫在第一階段小組賽的表現都要遠遠超過第二階段小組賽。
這就涉及到一個問題:有進球助攻,必然表現不壞,但是否比沒進球沒助攻時的比賽踢得更好?或者幹脆點說,這就是“基礎數據”(進球助攻)和“細節數據”(過人,威脅球等等)的矛盾。
但這其實並不完全對立。評價表現好壞,過程和結果都不能拋開。如果隻看過程,那麽,克魯伊夫在對陣瑞典隊的表現,比貝利在1970年世界杯決賽和馬拉多納在1986年的任何一場世界杯比賽評分都高——如果你們願意回看這場比賽的錄像,就會立刻體會到克魯伊夫展現每一個技術動作時給現場球迷帶來的震撼有多麽巨大,絕不僅僅是那次晃過奧爾森的“克魯伊夫轉身”,他整場比賽都在突破(據本人觀看錄像時用whoscored標準粗略統計,他這場比賽至少13次成功過人),用外腳背送出飄逸的傳球,而且他施展各種招數時腰板始終挺直,那種飄然不群的姿態放如今可以說絕對是吸粉無數。
 
保存圖片
 
 
 
 
 

荷蘭0-0瑞典隊的比賽,克魯伊夫拿球就突,突破幾乎必過
 
傳球也同樣飄逸
 
可是,結果如何呢?荷蘭隊隻是0-0打平了瑞典,在決賽之前,橙衣軍團隻有這場比賽沒有贏。那麽,克魯伊夫整場比賽展現的球技,很容易就被歸為“無用功”。而評分要低於這一場的對陣阿根廷的比賽,克魯伊夫實打實地貢獻了2個進球,1次助攻。荷蘭隊也以4-0大勝對手。
那麽,到底是對陣瑞典的比賽更好,還是對陣阿根廷的比賽更好呢?在這裏,我更傾向於克魯伊夫對阿根廷的表現。但這不是“唯結果論”,也不是“唯進球助攻論”。而是看了比賽的體會。他的過人和威脅傳球,的確沒有達到對陣瑞典時的水平,甚至可以說降了一個檔次。但他所做的很多東西,數據不能完全體現,除了進球和助攻以外,你還能看到克魯伊夫這場比賽在中後場積極的搶截和斷球(對東德那場比賽也是這樣),這些苦力活,即便有些並未成功,但也牽製住了對手,至少遲滯了阿根廷進攻的節奏,為荷蘭隊部署搶截贏得了時間。最重要的是,隊長和頭號球星將自己當成苦力的態度激勵了隊友,無形之中激勵了荷蘭隊員不惜體力的奔跑,“Total football”更好地得到了運轉。所以有時候,直觀的球技表現和進球助攻數據並不能完全作為判斷好壞的基礎。這也是為什麽梅西無論球技還是進球助攻數據都堪稱頂尖,卻在國家隊十幾年裏無法取得突破的重要原因。

 

 

對阿根廷的比賽裏,克魯伊夫比隊內所有後衛都更早注意對方傳球的威脅,然後立刻去實施破壞

早在打1974年世界杯的一年前,克魯伊夫就樹立起了答案的標準。1973年歐洲金球獎授予克魯伊夫,在我們如今看來是實至名歸的,因為阿賈克斯贏得了歐冠三連冠。但如果你願意一場一場地去看阿賈克斯在歐冠淘汰賽的表現,你會發現克魯伊夫表現比起1971年和1972年要平淡很多,甚至有些時候,穆倫、雷普這樣的隊友比他更出彩。《法國足球》也承認:“如果我們來研究他這一年在阿賈克斯和荷蘭隊打的比賽,乍一看,就會發現他比較少以最直接的方式幫助球隊取勝,他個人的出色技術動作少了,他的進球也不多。”但為什麽金球獎還是給了克魯伊夫?《法國足球》回答說:“隻要稍微細心一點,就會發現克魯伊夫在隊中的作用是有增無減。現在的克魯伊夫是對手重點盯防的對象,無所不用其極,就是要虐待、傷害、殺死克魯伊夫。克魯伊夫很少能有機會帶球和射門。但是現在克魯伊夫已經非常成熟了,一旦對手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他身上,克魯伊夫就會全力支持隊友表現。”
 
 
馬拉多納——1986

總數據:
South Korea - 8.31
整場比賽有95次活動(馬拉多納在這屆世界杯平均活動為83次,OPTA則統計為82次)
30次活動很輕鬆,其中馬拉多納隻失誤了1次。(“輕鬆的活動”是指本方後場的活動,橫傳,或者無人防守時的活動)
21次前傳17次成功。
18次一對一成功12次。
被犯規了11次。
4次射門,1次射正。
(這屆世界杯最出色的表現)也許是因為對手是阿根廷奪冠征程中最弱的一個。

Italy - 7.50
65次活動。
很少進行直接威脅球門的活動。就是有,質量也不如對陣韓國時。
但絕對不是說馬拉多納踢得差,相反他踢得很好。但是他的一對一行動差不多是成功一次之後馬上又失敗一次。
他的成功前傳數差不多是上一場對陣韓國的一半。傳中質量仍然不佳。
在下半場兩隊都滿足於1-1的比分沒有過多冒險。

Bulgaria - 7.36
你會說這場比賽他踢得比對意大利那場更好。他更頻繁地前傳尋找隊友,和進行一對一,而且成功率不低。傳中也比上一場準了一點。
6次非受迫性失誤。
12次成功一對一。難得的表現。
19次前傳13次成功。
被侵犯3次。
 
Uruguay - 7.51
被犯規10次。
在進攻三區他表現卓越,差不多所有前傳都找到了隊友,而且一對一經常成功。
但在進攻四區他發現有些困難,3次前傳都失敗了,11次一對一隻成功了5次。
11次傳中4次成功。
盡管評分隻給了7.51,但他的球場價值接近滿分。

England - 7.75
英國人認為應該用密集的區域防守對付馬拉多納,他們在自己的後場也是如此部署的,然而裏德太老了,布徹不夠靈活,芬威克表現更是一文不值。這個神奇的球員非常活躍,過他們就像過木樁一樣。他在對陣烏拉圭時,出色表現集中在進攻三區,如今則是在進攻四區發揮威力。
在進攻四區,他的7次前傳5次成功,12次一對一成功9次。簡單的傳球則完美無瑕。
傳中還是一般,但是不足以影響到比賽,首先是他那街頭霸王心態的表麵……
 
Belgium - 7.87
109次活動,77%發生在對方半場。
29次前傳21次成功。
21次一對一12次成功。
有8次搶斷,對一個進攻球員來說非常了不起。
被侵犯8次。
傳中很平庸。

West Germany - 7.41
馬拉多納遇到了“中場發動機”
(應該是指馬特烏斯)。他的三分之一的活動都發生在後場。
尤其是一對一時他發現德國人給他帶來了很大困難。德國人體力好,意誌頑強,馬拉多納嚐試了18次一對一,結果丟了12次球。
他的前傳還是很好,但是射門和傳中的機會很少。
在西德防守變得疲憊後送出了致命助攻。“你到底有多出色?”
 
點評:
關於馬拉多納在1986年世界杯的發揮之卓越,我們了解的已經夠多了。但仍然有些細節值得商榷。
和貝利與克魯伊夫一樣,馬拉多納在這屆世界杯踢的位置也在不停變換。在前4場比賽,馬拉多納在4-4-2陣型中一直充當進攻型中場,經常拉到邊路突破,每場比賽都有出色的技術發揮。對英格蘭時,阿根廷下掉帕斯庫裏,變陣3-5-2,馬拉多納轉為巴爾達諾身後的二前鋒,這解放了他的得分能力。在決賽對陣西德時,馬拉多納又被安排頂在前麵踢回撤型中鋒,負責吸引火力。每項工作他都完成得不錯。比起1982年世界杯那會兒不擅長變換自身位置導致和肯佩斯“雙輸”,馬拉多納在1986年對各個位置都展現出了適應性,這比他的帶球過人進步更大。
要評價他在1986年世界杯的表現,馬拉多納本人的觀點更有說服力。關於他本人的觀點可以看看他的自傳《我的世界杯》。在這裏並不是我打廣告,這本書差不多是我見過的最好的一本基於比賽的自傳,因為寫這本書的時候,馬拉多納全程回看了他在墨西哥世界杯的7場比賽錄像,幾乎對90分鍾裏的每一個重要的比賽鏡頭都向代筆者發表了他的意見。這就比一般的球星單靠印象回憶更加可靠。當然這僅僅是指比賽層麵,在人事上,馬拉多納的很多觀點依然夾帶私貨(他差不多完全否定了比拉爾多的作用)。
對韓國的比賽是馬拉多納評分最高的一場比賽,這有點出乎意料卻也算合理。畢竟,除了沒進球,馬拉多納的技術發揮在這場的確是近乎完美。但因為對手太弱,球迷們潛意識覺得“在弱隊麵前耍威風不算本事”,因此,我們很容易忽略掉這場比賽。包括馬拉多納本人,對這場比賽的評價也僅僅是覺得“南非世界杯上,梅西麵對許丁茂帶領的韓國隊要比我當時麵對許丁茂和他的同伴們要輕鬆一些。”這又給我們提出了另一個比較的標準:高下對比不僅僅要看技術發揮如何,對手的強弱和比賽的場合也非常重要。

 

 

 

 

 

 

 

馬拉多納麵對韓國隊的防守完成了3次助攻

馬拉多納自我評價最高的一場比賽,和他口述《我是迭戈》時的意見一樣,還是對陣烏拉圭的1/8決賽,盡管這場比賽是他唯一沒有進球也沒有助攻的比賽,他喜愛這場比賽的原因是:“我完全靠自己打敗了出現在我麵前的每一個烏拉圭人。”在過去這被解讀為馬拉多納在這場比賽的過人成功率是100%,其實回看比賽,馬拉多納還是有嚐試過人失敗的時候,當然,這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了:他在兩個邊路和中路的大量嚐試盤帶,的確絕大多數時刻是不可阻擋。但我個人覺得比起同一屆世界杯丹麥對烏拉圭比賽裏勞德魯普和埃爾克耶爾的發揮,還是要稍遜一籌。尤其是勞德魯普,突破的次數和對門前的直接威脅甚至比馬拉多納對烏拉圭這場還要大。
然後就是阿根廷對陣英格蘭的那場1/4決賽,以及阿根廷對比利時的半決賽。很多人拿這兩場比賽比較,看哪一場是馬拉多納職業生涯最偉大的一場比賽。支持英格蘭那場比賽的觀點是:馬拉多納在這場比賽上演的“上帝之手”和“連過5人”幾乎是他職業生涯的兩個標簽,是所有球迷都知道的經典。支持比利時那場比賽的觀點是:前者的手球被判有效畢竟是汙點,甚至“連過5人”也沾了光,相比之下,對陣比利時這場比賽馬拉多納完全是靠技術打敗對手(前插搶點攻入一球,隨後連過4人再進一球)。
馬拉多納的兩個傳世進球之對比,他本人更傾向前者
馬拉多納怎麽看這個問題?他甚至專門在自傳裏寫了一章《馬拉多納對馬拉多納》,但他並不直接比較這兩場比賽的發揮,但從他評價對英格蘭和比利時的進球時,就可以看出他內心的傾向:“他說:“千萬別說我在這場(對比利時)比賽中的進球比上一場(對英格蘭)的還要精彩。我承認在跟比利時隊進行比賽時我打進的那個球是很漂亮,但是那種進球在其他任何一場比賽中都有可能出現,你隻需要運用好腿部的力量,擺脫對方的防守隊員,然後對準遠處的門柱一腳射門就可以了。我當時的速度快極了,簡直不可思議,甚至都不需要做出一些假動作,因為隻憑借速度我就能甩掉所有人。”
最後對陣聯邦德國隊的比賽,比拉爾多把馬拉多納放到了中鋒的位置上,讓巴爾達諾和布魯查加都退居二線。這個抉擇有點像16年前紮加洛的決策,他當時對付意大利時也把貝利放到這個位置。但比拉爾多隻想將馬拉多納當成肉盾,犧牲了他的個人表現讓他壓製馬特烏斯的助攻。後者是讓貝利充當攻城槌。結果是馬拉多納雖然比貝利回撤更多,接球更多,但帶球突破的機會非常少(隻有3次成功,而且沒有形成射門),突破丟球次數也是這屆世界杯最多的一場。但能說馬拉多納踢得不好嗎?他就像1973年的克魯伊夫一樣,為團隊犧牲了自己的個人表現。要知道,這在他之前的職業生涯是不多見的。

所有跟帖: 

歡迎這種技術性帖子 -筆名花差花差的農民- 給 筆名花差花差的農民 發送悄悄話 筆名花差花差的農民 的博客首頁 (441 bytes) () 01/01/2019 postreply 07:52:26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