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 “三門峽大壩”: 曆史難以回頭 (ZT)

來源: 發表新新主題 2011-05-27 21:54:43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9145 bytes)

 

 

1956年12月和1957年3月,一位剛剛走出校門的年輕人先後兩次向國務院和水利部呈述《對三門峽水電站的意見》,認為建造三門峽水庫,將要淹沒的關中平原是中華文明最精華的所在,價值不能單純用經濟數字來衡量。

 

幾個月後,水利部在北京就黃河三門峽水利規劃召開了十五天的會議,討論這位年輕人的意見。在包括當時一些學界泰鬥級人物的70名與會者中,支持這個年輕人觀點的隻有一個人。

 

這個年輕人就是溫善章,而支持他觀點的這個人就是黃萬裏。

 

今天,三門峽水電工程的曆史功過再一次被審視。《外灘畫報》就此事分別采訪了溫善章和已故水利專家黃萬裏的女兒黃且圓。

 

黃萬裏反對三門峽大壩的建設

 

20世紀50年代初,中國第一次製定大規模的經濟發展計劃,治理黃河成為了新中國建設的重點,也成為政績考核的亮點。當時中國政府邀請蘇聯專家為治理黃河擬訂計劃輪廓,特別是在黃河下遊興建水利工程的計劃。

 

1955年,水利部召集學者工程師討論這一計劃,會議上,黃萬裏對此提出了不同的意見:由於黃河多泥沙,大壩建成後,潼關以上流域會被淤積,並會不斷向上遊發展,到時不但發電目的達不到,還要淹掉大片土地。“今日下遊的洪水他年必將在上遊出現。”

 

1956年5月,麵對已成定局的三門峽大壩建設計劃。黃萬裏向黃委會提出意見:三門峽水庫應比360-370米為低,並建議“把六條施工導流供低洞留下,切勿堵死,以備他年泄水排沙減緩淤積之用”。

 

溫善章、黃萬裏曲高和寡

 

黃萬裏公開表示反對三門峽大壩建設之後,剛進電力部水電總局工作的溫善章也先後兩次向國務院和水利部呈述《對三門峽水電站的意見》。溫善章提出水位在335米、容量90億立方米的低壩水庫和滯洪排沙的方案。

 

“1955年三門峽工程在全國人大全體通過的時候,我還在天津大學讀書。我看了鄧子恢副總理的報告,很受鼓舞。但是覺得它不符合中國的國情。因為報告裏說,三門峽的計劃蓄水位是350米,遷移人口60萬人,淹沒200萬畝土地。”溫善章回憶說,“1956年我畢業,在水電總局當實習生,看到蓄水位改成了360米,遷移人口90萬,淹沒350萬畝耕地。我就忍不住了,用了半年時間寫了個東西給國務院寄了出去。沒有回音,我就給水利部長李葆華寄了一份。”

 

1957年,黃河三門峽水利工程工地已經開始籌建施工設備,陝州也因此改建製為三門峽市。毛澤東“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政策剛剛提出,水利部就在北京就黃河三門峽水利規劃召開了十天的會議,征求意見。

 

黃萬裏、溫善章和張光鬥都參加了這次會議。

 

“會議是在水利部一個小會議室召開的,當時的一些學界泰鬥級的人物都參加了,有70人。主要就是討論我的意見。討論會開了15天,支持我觀點的隻有一個人。”溫善章說,支持他的這個人就是黃萬裏。

 

大會中,黃萬裏教授是惟一一位反對建設三門峽大壩的人。也是因為他的這一主張,使得他在後來的“運動”中被打成右派,蒙冤23年。

 

兩種主張

 

在黃萬裏和張光鬥共同的學生黨治國整理的《三門峽爭辯史料》中,轉載了1957年6月18日以後的專題討論會中黃萬裏和張光鬥的發言記錄。

 

黃萬裏(未經本人校閱):三門峽以下河道大家都不同意淤積,為什麽又同意把沙淤在三門峽以上呢?我認為現在的辦法是以上遊堆沙來換取下遊河道的不淤。

 

水土保持工作即使完成了100%,清水下來還是要帶沙。河床是動的現象,三門峽壩把黃河分為二大段,當然水土保持工作完成,泥沙會減少些,徑流也可能小些,但總要帶走泥沙。而淤積在上遊,慢慢造成上遊地區鬧水災,等於說把現在的鬧災地位上移了幾百公裏,時間錯後了一些,但這種現象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認為最好還是把泥沙一直排下去,上遊水災問題也能解決,三門峽水庫壽命也可以延長,下遊河道的衝刷問題也可以少一些,除非是真的無能為力,沒有辦法才留在水庫裏麵。壩下留底孔或采用其他的方法可以把沙排下去。

 

張光鬥(未經本人校閱):清水下去有什麽壞處呢?我還想不出什麽壞的地方。現在討論中感到未知數太多,說不出一定怎麽樣最妥當。有人提出排沙,我認為如果不會使下遊河道淤高的話可以多排些,水庫壽命也可以延長一些。攔沙排沙哪樣好?排沙的話能排多少?雖然經過計算或是模型試驗,都還不能使人完全信服,因此在這些方麵不要把自己束縛得太死。

 

問題不一定全能用計算說明,還要靠一定的判斷,在總目標之下慢慢抬高水位,走著瞧,用運用中的事實修改計劃。由於未知數很多,我們的工程措施也要有彈性才好。近期計劃要不防礙將來的發展。有了計劃也不一定全能照計劃辦,要看發展的情況而有所調整。

 

看上去這種想法似乎是搖擺不定,這是由於我們還不能掌握住它的規律,關於水土保持工作把握性不大,工作也非常艱巨,所以希望越早進行越好。

 

因為“文人多無骨”?

 

張光鬥教授的話後來被一些人評價是開了“釣魚工程”的先河。“一項工程的建設是應該事先進行科學嚴謹的論證後才能製定出詳細的施工計劃的。怎麽可以邊幹邊看情況!”黃萬裏的女兒黃且圓說。

 

“修了壩,沙子就會留在上遊。你們既然不讚成把沙子留在下遊,那為什麽讚成把沙子留在上遊?”黃且圓回憶,這是她聽到的父親關於三門峽問題多次提過的一句話。

最後黃萬裏提議在修建三門峽大壩時留下六個施工排水洞不堵,以便日後排沙之用。這一提議得到全體讚成和國務院的批準,但由於最後蘇聯專家堅持原議,導致在施工時將排水洞全部堵死。

 

“到底當時參加會議的專家是不是沒發現建三門峽大壩所帶來的問題?這裏麵的深層原因是什麽?地方政府曆來表態基本上是‘不同意’,但是中央決定了就服從。”溫善章說,“當時我們的要求就是要保持一致。還有就是不允許反對派存在。”

 

黃萬裏先生當時認為那些一致讚成修建三門峽大壩的專家們,實際上不是不懂其中的道理,但因為蘇聯專家說了能修,領導也說了能修,所以這些專家們就開始跟風,這些事情讓黃萬裏先生非常憤慨。黃先生在1957年發表在一篇名為《花叢小語》的散文中,將這些專家形容成歌德派或是但丁派。

 

“文人多無骨,原不足為奇,主要還是因為我國學者的政治性特別強。你看章某原有他自己的一套治理黃河的意見,等到三門峽的計劃一出來,他立刻敏捷地放棄己見,大大歌德一番,並且附和著說,‘聖人出而黃河清’,下遊治河,他竟放棄了水流必然趨向挾帶一定泥沙的原理,而腆顏地說黃水真會清的,下遊真會一下子就治好,以討好領導他的黨和政府。試想,這樣做,對於人民和政府究竟是有利還是有害?他的動機是愛護政府還是愛護他自己的飯碗?”黃萬裏在《花叢小語》中寫道。

 

黃萬裏也因為這篇文章,被打成右派。

 

幾次改建證明決策失誤

 

1973年,經過領導照顧,黃萬裏被準許在監視下到當時的“三線”,潼關以下地區考察黃河、渭河的地貌和河勢,記者在黃萬裏後來寫給領導的一封信中看到他當時在知道華縣在三門峽建成後受到的災害後寫下的一首詩:

 

聽罷畢家遭害苦,不禁簌簌淚交頤。

暴洪施虐知攔阻,惡堿侵農待溉漓。

凡此事先皆可見,一般律定莫相違。

平生積學曾何用,愧對蒼生老益悲。

 

“三門峽是是決策失誤。”溫善章回憶,三門峽剛剛修好,蓄水剛剛超過潼關一點,移民就受不了。故土難離,陝西出了一本書《黃河大移民》,他們從富庶的關中遷到土地貧瘠的甘肅,過不下去就回來,回來之後得不到安排又遷回去,有的來來去去有4次之多,有的人兩邊生活上沒著落。

 

但他們和逃難的不一樣。他們本身祖祖輩輩就生活在關中平原,而且生活還過得去。不管有沒有明確表態,後來三門峽的功能幾次改變,三門峽幾次改建,這本身就說明是錯了。

 

“如果不影響老百姓,能夠攔沙又有什麽不好呢?我們不能總是用技術問題來掩蓋社會經濟問題,這是一個社會問題,不是技術失誤。”溫善章說。

 

反思更多的方案

 

溫善章認為,當初如果不修三門峽,上遊情況肯定是要好一些。但是渭河下遊的情況卻很難說,水利專業有句術語“大水大河,小水小河”,如果上遊來水少,必然會出現河道萎縮,如果再出現了大水,可能就會出現災害。今年的渭河大災中,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哪個更多現在還很難說。全部歸到三門峽也是不客觀的。

 

溫善章說,正因為這個原因,許多年來,他從來沒有就這個問題表達自己的態度。

 

據溫善章介紹,上個世紀30年代,日本提出過兩個三門峽方案,蓄水一個是320米,一個是350米,但是考慮到淹沒問題,他們更傾向於前一個。後來在40年代,美國人建議過在另一個地方修大壩,也可以實現防洪。修壩的地方,並不一定非要在三門峽,也不是說就沒有替代方案。

 

“如果我們能夠晚幾年修建三門峽,替代方案會更多,也不至於打亂國民經濟部署。當時正趕上三年自然災害。晚個十幾年,代價不會這麽大。”溫善章說。

 

曆史的平反

 

1992年1月8日的《政協全國委員會簡報》第10期(經濟10期)記載:“張光鬥委員說,三峽工程是個大工程,各方麵有不同意見是好事,深入討論後可以把問題搞清楚,便於領導決策。如三門峽工程那時大多數人讚成搞高壩大庫,少數人不讚成。後來證明少數人對,而多數人錯了。”

 

在大壩建成42年之後,科學家再一次承認,當時三門峽高壩大庫的建設的確是一個錯誤。

 

2003年10月11日,水利部召集相關省市及專家學者,在鄭州召開“潼關高程控製及三門峽水庫運作方式專題調研會”。水利部副部長索麗生指出,有必要對三門峽水庫的運行方式進行調整,三門峽水庫的防洪、防淩、供水等功能可由小浪底水庫承擔。

 

10月17日至18日,水利部會同中國工程院在北京再次開會討論如何降低潼關高程,索麗生提出的“改變三門峽的運用方式”的方案在會上依然被認為是解決問題最重要的方法。

 

10月31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光鬥和前水利部部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錢正英,在接受中央電視台采訪時也共同呼籲:三門峽水庫應該盡快停止蓄水和發電。

 

 

所有跟帖: 

騰訊今日話題“不能過度神化黃萬裏” -一棵大樹- 給 一棵大樹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5/28/2011 postreply 08:34:23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