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瓊瑤,最熱門的新聞已漸冷,便也來說兩句感想。
第一次讀瓊瑤,是在八十年代後期的高中校園。當時瓊瑤文在內地剛剛興起,我若說是第一批次的內地讀者,也不算為過。整個八十年代,各種思潮湧入封閉了幾十年的內陸。之前幾年我剛經受了金庸梁羽生武俠文的洗禮,領略過江湖兒女的俠骨柔情,卻在那個秋風乍寒的下午,被手中署名瓊瑤的那本書裏如絲如纏、令人肝腸寸斷的愛情攝了心神。天下竟有如此柔腸百結的感情!!!
從此一發不可收拾,讀了所有當時能找到的瓊瑤小說,借來的租來的求來的,即使沒有四五十本,三四十本總是有的,市麵上能找到的瓊瑤影視劇更是陸陸續續在錄像廳看了個遍。但我可能還並不算忠實粉絲,畢竟是學理工的,少了些感性,點到為止。那時,真的有不少年輕女子,把瓊瑤小說裏的愛情奉為標杆,覺得那才是一生所求的感情。
幾十本為愛生為愛死的小說密集看下來,後果就是有些膩了,放在了一邊。再次看瓊瑤,是九十年代中期電視上的新編劇「新月格格」,當時還在想,陳年的老套路怎麽還能創收視狂潮?偶爾瞄了一眼,卻馬上坐下追劇:淒清慘烈的戰場上,孤女奔向戰敗的將軍,寧願舍了公主的身份、受盡唾罵,也要和心中的摯愛在一起,端得是蕩氣回腸!這才知道瓊瑤就是瓊瑤,舊瓶裝新酒,也能變得醇香。
與大部分瓊瑤故事相似,此劇中也有一個令人討厭的原配,她執迷不悟、不肯讓位於自己丈夫與女主角之間感天動地的愛情,最後受到包括親生子女在內的各階層群眾的一致唾棄。隻是這個原配選的演員,偏偏美麗典雅、很有氣質,在人物崩壞之前,端莊而又行事大氣。相對於冷清瘦弱、動輒流淚的女主,這個原配角色反而把我迷住了。
那時剛大學畢業不久,不太諳世事,社會上又思潮紛亂,還沒有出現三觀之說。我一邊看劇一邊為原配著急喊話:
- “哎,你看你丈夫眼裏心裏隻有女主,你還抓著舊時的恩愛不放有何用,快快成全了有情人,免得被批心胸狹小”
- “連你最疼愛的子女都被父親和女主的感情打動,偏向了他們,你趕快放手,別把子女也失去了”
-“什麽?你說你不甘心,你和丈夫曾琴瑟和諧,你仍深愛丈夫,可醒醒吧!他們兩人才是真愛,真愛可是淩駕於世間的一切 ”
- “哦,你終於想明白了,願意退讓共侍一夫,可那兩人是一生一世一雙人的愛情,插不進第三人,你看你還是不知趣!”
。。。。。。
隻能說這個演原配的演員氣質和演技都好,讓我為一個反麵配角而可惜,惻隱之心下,願意稍稍站在她的角度看一看,卻看到不一樣的邏輯:她,又有什麽錯呢?!她愛她的丈夫,她捍衛她原來和諧溫暖的家庭,隻是因為沒有及時成全丈夫和女主天崩地裂的愛情,她就變得麵目可憎了、被人唾棄嗎?
女主也是可憐人,為了摯愛的將軍,她拋棄身份、地位、尊嚴,頂著天下的罵名,在將軍的原配和子女麵前做小伏低,隻為和愛人在一起。
而將軍,他一開始雖與原配相諧,後來卻被和女兒差不多大的女主的熾熱之情所打動,他納了女主也給了原配以安慰,差點能享齊人之福,但無奈原配不能接受,他在兩個愛他的女人之間左右為難,他對原配失望至極,對女主愛得深沉。縱觀全劇,將軍是被動的,是隱身的,是受益的。
這時我不諳世事的腦袋有點明白過來了:所以,這個故事裏的肝腸寸斷,歸根結底,隻是兩個女人的痛苦。這本書所表現出來的情節張力,不是女人和男人之間的愛江山還是美人的取舍,不是女人和社會之間的壓迫和抗爭,而隻是女人和女人之間的廝殺!結果是兩個女人一敗塗地!兩敗俱傷!
作為一個女讀者,我不喜歡看到女子和女子之間為了個男人而互相踐踏,尤其當作者也是女性。從此再不看瓊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