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壇綜藝會13期】說說商王祖丁的黍米行政令。
Zhiyan-Le,2024-04-02。
按:我是甲骨文文盲。跟風,一個個字查字典閱讀了一些資料,發現商朝的科技文化水平大大超過教科書所言。或說,以前從課堂教科書學到的曆史知識,被顛覆了。寫了些讀後感,這是其中一篇。。說明:這裏,我僅僅是分享感受,絕無鼓吹中華文化更優越的政黨政治方麵的意思。說實在的,越多越查閱,我的問題越多。例如,任何文字係統都有個漸進發展過程。甲骨文文字係統那麽發達,可前身發展還沒文物證明,如此,甲骨文從何而來呢?
* * *
有個幾乎殘缺一半的甲骨文記錄(編號乙5307),照片如下:
左圖是該甲骨文拓片照片。我是個甲骨文文盲。為了解,我吃力地一個個字查字典。如果我的查閱和理解對了,那記錄內容是商王祖丁發布的關於黍米農時年度作息的行政令。
看到那些殘留的數字布局,我想到古代律曆和古代農書的關於農事農時的黃道吉日的數字布局,彼此大同小異、相當雷同。於是,參照那些律曆黃道數字布局,我填補了殘缺部分的數字。見上圖中圖。
填補格式說明:頂部的一和二,如同許多甲骨文記錄一樣,表示左右兩部分的內容和數字彼此鏡像;且多數是右為陽、左為陰。下麵的二,表示該文獻檔案目錄歸屬。就我所見,該位置沒內容者,似乎屬於公共性質文獻,且可來自王室方國的官方、也可來自民間;標記一者,屬於官方;標記二者,屬於王室;而標記三者,大都屬於先公帝王家族事務。甲骨文文獻管理的那種歸檔目錄索引建立,主導是天幹及其陰陽五行對應的規則,即自然神論指導的國家檔案管理。
右圖,填補後的數字布局的右邊三行數字的圖象,每行表示南北不同緯度的農事作息,因而彼此略有不同但軌道趨勢一致。可清楚看到,每行數字分三組,呈現很有規律可循的布局;其中有兩組彼此鏡像,而卯酉為整個布局鏡像的軸線,即該數字布局包括經緯度、表示商朝境內的不同地理位置及其不同農時、是因地製宜的行政令。左邊三行是右邊三行的鏡像。
黍米是商朝的主糧,其農時周期為60到90天。就當時商朝地理條件看,一年可種植收獲三茬黍米。與數字布局圖象對照看,三茬各茬的種植、中耕和收獲以及儲存休耕的農時作息,剛好彼此吻合;對照現有資料看,至今有效。商王祖丁頒布的那個農業行政令,非常出色。
該甲骨文記錄至少說明以下故事:
商朝用天文曆法來因地製宜地指導農業的科技,已經相當發達,其數字布局不亞於當今的農時作息安排。記錄左右兩部分的數字略有不同,說明商朝已經知道了不同年份的黃道運行位點有所不同、且呈現周期性的擺動(反映的是地球公轉軌道為偏心橢圓不等速的周期性變化,盡管商朝沒有地球公轉一說)。這一點,比當今計算機衛星人工智能的農時科技還要高出一招。
古代農時作息離不開日晷作業。沒有足夠精細的晷長測量,不可能在當時並不那麽遼闊的商朝境內有南北三個不同地理位置的同類作物卻不同農時作息的安排。商朝日晷作業有多麽精細?該甲骨文記錄沒說,但婦好墓出土的銅鏡刻度或許給出了答案:精細程度可達今日鍾表的【時】、即大約今日的小時;婦好銅鏡刻度分五組(或六組。照片模糊而看不清),與黃道的天幹地支的五六分組彼此呼應。這足以在商朝境內做出緯度差距不大的不同農時作息安排了。
黍米是商朝的主糧之一,直接關係到國家安全。就此大事,該甲骨文記錄並無吉凶福禍內容。這說明,商朝時候的占卜,並非都是如今理解的封建迷信活動,其中相當大部分其實是用天文曆法來指導農事、狩獵、旅行、軍事、日常作息和醫療保健等等科技類事務。
值得關注的是該記錄的【癸未卜】。癸未,對應五行之木,春季;而春季有大約90天。在關於收獲的甲骨文(乙三二八七)的記錄中,用的是【甲午卜】;甲午,對應五行之金,秋季;而秋季也是大約有90天。甲骨文(編號京津一)記錄是關於澇情故事的,它用的是【丙午卜】;丙午,對應五行之水;而一年有365天多。其【卜】作業的幹支五行對應,剛好都與對象內容的五行五運屬性彼此吻合。如此並非所有但足夠眾多的五行五運巧合,都是偶然巧合的嗎?如果不是偶然巧合而是人為選擇,那至少說明:商朝之【卜】本意並非是封建迷信活動,相關甲骨文文獻不一定就是【某某卜】當日當時的占卜活動的記錄,即:商朝崇拜自然神,但並非事事都要搞拜神占卜、並非每個帶【卜】字的甲骨文記錄都是拜神占卜活動的記錄。
這裏再重複我的看法:商朝甲骨文的【卜】字來自日晷作業的象形會意,不是來自鑽鑿燒烤龜骨的裂紋和爆裂聲音。後者說法來自《周禮》,特別繼承者是《史記》。那是以訛傳訛的異化。龜骨鑽鑿是為熱脹冷縮提供空間、防止溫度變化可能導致材料變形損壞;燒烤是為了便於刻寫刻畫和長期保存不變質的熱處理、原理是如今叫氧化作用。就是今日,不少工業和生活領域的材料方麵的處理應用還是用那類方法、科技手段更發達而已。
再說,搞龜骨鑽鑿燒烤,所謂象征吉凶禍福的裂紋已經有了;不管多少次鑽鑿燒烤、其物理聲響即禍福意義都是一樣的,即結論已經有了。如此,再拿已有結論的龜骨來搞今日理解的封建迷信的吉凶之類的占卜,不是多此一舉嗎?
就中國曆史,改朝換代後,原本科技故事發生嚴重異化,例子很多。說一個。《尚書》等記載的【辛壬癸甲】故事,原本說大禹婚後、妻子懷胎十月生子;那完全符合人類生育和相關醫學科技事實。可是,司馬遷《史記》轉述和孔安國注解不當,結果,後人以為那說的是大禹婚後四天妻子就生子了,不可能;由此就說《尚書》是【偽書】,訛傳至今、乃至懷疑夏朝的存在了。
再例如,利用如今叫聲學和波能物理學而以前叫【候風】的方法觀測地震,直到漢代張衡候風地動儀,是科技活動且十分有效;古代中醫將其原理轉化而用於望聞問切和針灸氣功,稱之為【候氣】。現代石油勘探和海下聲納作業就是那科技的延續。可是,從晉朝直到明清,那方法異化失傳而成了【騙局】,甚至今日的中國學界和英國的中國科技史作家李約瑟也稱之為【世界最大騙局】的【偽科學】。
同樣,來自天文曆法日晷常規作業的甲骨文【卜】字,曆時多年,到周秦漢就成了龜骨鑽鑿燒烤的裂紋和聲響了,在孔子那裏成了所謂【不知人焉知鬼神】的虛幻事情了,以訛傳訛至今。改朝換代,進步和退步往往是並舉並存的。就堯夏商到周秦漢而言,有不少進步,也有退步、且退步集中於律曆方麵。【卜】字異化是個例子。周朝拋棄了商朝的自然神論,也把【卜】的本意拋棄了。如此,至今沒見到周朝王室自己有商王祖丁發布的那麽出色的農業行政令文物,相反,出色者大都來自術士和民間。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