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曆法:一祀(年)有十四個月。簡版。
Zhiyan-Le,2023-12-02/2024-05-02。
就商朝文化特點流行說法說:非祀即戌。----不是封建迷信占卜、就是打仗。然而,那個“祀”字本意並非封建迷信而是上古曆法周期。古籍《爾雅》說:【夏,歲;商,祀;周,年;唐虞,載】。在商朝,那個“祀”字的本意為如今叫做地球公轉周期的“年”,是過新年、送舊迎新。
關於一祀(年)有十三月和十四月,在台灣甲骨文數據庫查閱有記錄,如:
貞來王 惟來五 允至以龜雨 龜八弋皿 龜五百十四月,甲合集08996正。
戊午卜 貞王賓大戊戠無 在十四月,甲合集22847.3。
癸卯卜 古貞王於黍侯受黍年十三月 小告,甲合集09934正.1。
己未卜 貞今十三月雨,甲合集12648.3。
乙卯卜惟祖乙用至於丁十三月,甲合集1650。
貞生十三月婦好不其來,甲合集2653.1。
古籍《詩經》關於十三月和十四月的記載:
詩經 國風·豳風○七月 | |||||
四月秀葽 | 七月流火 | 八月萑葦 | 九月授衣 | 十月隕蘀 | 一之日觱發 |
五月鳴蜩 | 七月流火 | 八月載績 | 九月授衣 | 十月蟋蟀 | 一之日於貉 |
五月斯螽動股 | 七月流火 | 八月其獲 | 九月在戶 | 十月獲稻 | 二之日栗烈 |
六月食鬱及薁 | 七月在野 | 八月在宇 | 九月叔苴 | 十月納禾稼 | 二之日其同 |
六月莎雞振羽 | 七月亨葵及菽 | 八月剝棗 | 九月築場圃 | 十月滌場 | 二之日鑿冰衝衝 |
七月食瓜 | 八月斷壺 | 九月肅霜 | 三之日於耜 | ||
七月鳴鵙 | 三之日納於淩陰 | ||||
四之日舉趾 | |||||
四之日其蚤 |
該詩篇有30多處說到月份。其中【一之日】到【四之日】,為十一月到十四月(那些月份是冬季)。其作品生活來自周朝,而曆法內容則來自商朝。
從詩歌內容看,十三月和十四月充滿了如今叫“過新年”的農家生活氣息。十月及之前用的字眼是“月”,十一月到十四月用的字眼是“日”,說的是同一個時間單位,說明商朝曆法具備陰陽合曆概念。
商朝曆法坐標。
了解商朝一祀十三個月或十四個月如何運作,有必要先了解它的曆法坐標。
上古人們發現:日晷卜杆影子最長的時候,黑夜最長,且太陽總是升於東南和降於西南,而月亮則升於東而降於西。該時間點後稱為仲冬,冬至。日晷卜杆影子最短的時候,白天最長,且太陽總是升於東北和降於西北,而月亮則升於東而降於西。該時間點後稱為仲夏,夏至。
日晷卜杆影子在最長和最短的中間的時候,白天黑夜的長度均等,而且:太陽總是升於東和降於西,而月亮則升於東南而降於西北、或升於東北而降於西南。該時間點後稱為仲春和仲秋,春分和秋分。
為記錄和表達該周期和四時,建立了曆法坐標,圖示:
首先,建立了十二宮,用地支表達(左上圖),理論上每宮含有30度、一個周期為360度。其子宮對應天北極和北極星,稱為天球赤道;規定它為該軌道的起始位點,零度。卯宮對應二十八宿的房星,正東,稱作黃道、黃道十二宮;規定它為該軌道的起始位點和零度。兩者組合,形成四麵八方的曆法經緯坐標的框架。
為更精確表達和核算推算,人們把天幹和八卦符號添加於十二宮,與五行相生相衝對應,形成了二十四方(後稱二十四方山位),理論上每方位含有15度(上圖右圖)。史料說明,堯帝時代,該二十四方就付諸日常應用了。後來,戰國到漢朝,曆法變革,為記憶方便,用日常氣候氣象名稱替代二十四方符號,於是,二十四節氣出籠了。
商朝一祀十三個月或十四個月的運作。
商朝曆法月份有二:一是朔望月,基於肉眼所見的月相圓缺即與日相相關。就當今,其一個月有29.5天,一祀(年)有十二個月;計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置閏調整。另一個,恒星月,基於月行軌道和星曆運作的對應,往往以某恒星為對應參照。當今,其一個月有27.322天。
據美國宇航局和歐洲天文學的學者考察、也根據中國二十五史史料關於日晷長度的記載,地球和月亮的公轉自轉都有軌道變化,例如地球自轉變慢,月亮離地球越來越遠且自轉變慢,等等。由此估算,商朝時期:
一祀或一年的周期長度為366日;
朔望月一個月表達有28天、實際運行為28.20天;
恒星月一個月表達有26天、實際運行為26.15天。
由此可獲得兩種月曆的對照表格:
恒星月,一祀十四個月的實際運行為366.1天,每祀每年多出0.1天、10祀多出一天而為367天。第十祀減去多出的一天,為366天。10祀10年剛好是天幹一個周期。
朔望月,一祀十三個月的實際運行為366.6天,每祀多出0.6天。累計調整為:
朔望月的實際運作(日) | ||||||||||
天幹· | 甲 | 乙 | 丙 | 丁 | 戊 | 己 | 庚 | 辛 | 壬 | 癸 |
祀年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始 | 1.2 | 0.8 | 1.4 | 1.0 | 1.2 | 0.8 | 1.4 | 1.0 | ||
餘 | 0.6 | 0.2 | 0.8 | 0.4 | 0.0 | 0.6 | 0.2 | 0.8 | 0.4 | 0.0 |
第一祀,多出0.6天。
第二祀,上一祀和本祀合計多出1.2天;減去一天,餘0.2天。
第三祀,上一祀和本祀合計多出0.8天。
第四祀,上一祀和本祀合計多出1.4天;減去一天,餘0.4天。
第五祀,上一祀和本祀合計多出一天;減去一天,餘零、366天。
第六祀,重複第一祀開始的周期。
五祀即五年為一個周期,兩個周期剛好是天幹的一個周期。
就上述曆法方法,古籍《尚書--堯典》記載說:“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 該字句困惑了多年:366天已經比一年365天多出一天了,加上閏月不更多了?商朝曆法說明,那說的是:一祀(一年)有366天;在每祀起始的元月做減差法,稱為閏月,由此獲得新的一祀在十二宮的位點,進而可確定四時的時間位點。注:【閏】字本意是多餘剩餘,上古時期的閏月是減差法。漢代曆法變革以後,閏月成了加差法、名不副實和將錯就錯至今2000多年。了解這個不同,可確切理解前述《尚書》相關記載。重複說:上古曆法一祀(年)有366天,閏月為減差法而不是漢代以來的加差法。
經過多年累計,恒星月運行和朔望月的運行的累計多餘天數就相當於二十四方的一個方位或十二宮的一個宮位。這就需要逆行調整元月宮位即【建正】,使曆法運行和表達都能回到周期的原起點。後來,為方便記憶和普及,漢代以後用與氣候氣象相關的字符替代二十四方位符號。這就是二十四節氣的由來。
由是,看看那個甲骨文的“祀”字:原形:左為“示”,寓意展現、表達、尊崇和儀式;右為“巳”,是十二宮的“巳”宮(見上,曆法坐標圖示),寓意一個祀周期的前半部分(子宮到巳宮)完成,後半部分即鏡像逆行部分(午到亥)開始。兩部分都走完了,一個周期完成了,稱之為“祀”(後改稱為“年”)。簡言之,“祀”字並非來自封建迷信,而是來自天文曆法,是當時科技方麵的會意文字符號,表示一個天文曆法周期。
附議:中國商朝和古代印度的月份對照。
如前述,公元前550年的古印度學者阿耶波多發現了恒星月,中國商朝則是已經把恒星月和朔望月付諸實用。同是恒星月,但兩個古代社會的月份使用頗為不同。圖示:
左圖為古印度曆法坐標與現用公曆月份對照(來源:古印度曆法網媒)。它把一年周期分為六個季節,每季含有兩個月,理論上每月含有30度(大約30天)。因季節相關,故而它隻適用於南亞。右圖為中國商朝恒星月與曆法坐標十二宮的對照。它是相當抽象化的,與季節氣候無關,故而適用於地球上的任何時間地點。
通常認為,恒星月的世界首創者是公元前550年的古印度學者阿耶波多。中國商朝甲骨文一祀有十三個月和十四個月的文獻,把恒星月的首創時間推前了大約500年。
附議:二十四方位,無獨有偶。
上述中國上古曆法的二十四方位坐標,在拉丁美洲古代瑪雅曆法的阿茲台克巨石上也有,不同的僅僅是方位單位數量,例如,中國的是四方各有六個單位,而瑪雅巨石的則是東西各有八個和南北各有四個。
與中國商代大約同期,古埃及也有二十四方位坐標。下麵是相關文物照片(局部。來源: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圖邊為群星,表示該曆法基於星曆。這跟中國古代曆法的“考定星曆”的思路一樣。
圖中的中上方,一個人刺向動物星群,從下而上有個長箭頭日晷標杆指向該星群,表示該曆法係統以北極星群為坐標軸。這跟中國上古曆法天北極坐標的思路雷同。
上半部有十二個圓圈,表示十二年,各有名稱,合成為一個周期。這與中國古代曆法甲子六十紀年並以十二地支十二年為一個紀年分周期的思路雷同。
該一年分為24份,跟中國古代曆法坐標二十四方位的思路一樣。同時,那24份也表示一天分為24個時間單位,相當於如今的一天24小時。
左邊四個圓圈,表示四麵;右邊八個圓圈,表示八方;合成四麵八方。這跟中國曆法坐標的四麵八方的經緯思路一樣。
下部分,左有七個人帶有球冠,右有六個,合計13而寓意13個月,跟中國商朝曆法13月雷同。兩部分之間有兩個形象手執鱷魚(寓意時間長久),表示左右鏡像。其下部分其間有不帶球冠的,表示調整曆法安置閏月的位置。這跟中國古代曆法的閏月思路一樣,安置位點不同而已。
古埃及的那個文物被看作記錄了上古曆法科技文明的珍貴史料和珍貴藝術品,無關於迷信不迷信。如此,中國同期的商朝文物文獻記錄的是同樣內容,為什麽就要貼個封建迷信的標簽呢?
=#=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