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七夕究竟是不是情人節?

     

    中國人對奇數有一種特別的情結。一年中從一月初一的春節,三月初三的上巳節,五月初五的端午節,七月初七的七夕節,一直到九月初九的重陽節,每一個都是對古代中國人非常重要的節日。(加上現如今11.11的光棍節,我大天朝算是湊齊所有奇數節日了)。盡管如今,七夕節已經演變成了中國的情人節,但其實在古代,七夕節的可不是一開始就被當做情人節的。

  七夕最早的風俗:曬曬曬!

  最早關於七月七日的節日的可信記載來自東漢時期。這個節日最初與牛郎織女的傳說沒有關係。《玉燭寶典·七月孟秋第七》引東漢學者崔寔(shí)所著《四民月令》記載:“四日,命治麹室,具簿持槌,取淨艾;六日,饌,治五穀磨具;七日遂作麹及磨。是日也,可合藍丸及蜀柒丸,曝經書及衣裳,作幹糗,采蕙耳也。”

  這裏記載,七月四日和六日要對七日的活動做以準備,而到了七月七日,則需要製作“藍丸”、“蜀柒丸”和炒麥,采集蒼耳,還要曝曬圖書和衣物。

古人怎麽過七夕?七夕在古代是情人節嗎? 

《四民月令》中關於的七夕節的記載。

  《世說新語》中記載到“阮仲容、步兵居道南,諸阮居道北。北阮皆富,南阮貧。七月七日,北阮盛曬衣,皆紗羅錦綺。仲容以竿掛大布犢鼻褌於中庭。人或怪之,答曰:“未能免俗,聊複爾耳。”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臥。人問其故,答曰:“我曬書。”

  “犢鼻褌(kūn)”就是一種窮人穿的短褲,以其像牛的鼻子而得名。這兩段引文,第一段講的是阮鹹和阮籍沒錢也任性,第二段中郝隆的行為藝術,“仰臥”而美其名曰“曬書”。在那個時代,到了七夕節這天,這種曝曬防潮的風俗十分盛大且鄭重,一項常見的勞動,也具有了節日的儀式感。

  穿針乞巧

  七夕其實是女兒節,或者說是乞巧節。過去的女兒家,都希望自己心靈手巧,日後能相夫教子、男耕女織。而織女是巧星,傳統女性的偶像。所以每到七夕,姑娘們都要做各種奇巧小玩藝,向織女星乞求智巧,“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祈禱之後,姑娘們還會互相贈送小工藝品,送上美好祝福。

  對這一節俗的最早的記錄來自晉代。晉人葛洪所著《西京雜記》中記載:“漢?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俱以習之。”又有“戚夫人侍兒賈佩蘭,後出為扶風人段儒妻,說在宮內時……至七月七日,臨百子池,作於闐樂。樂畢,以五色縷相羈,謂為‘相連愛’。”漢代是不是已經有了這樣的風俗,我們還不能下定論,但可以看出乞巧在當時已經是比較流行的一種活動了。

  喜蛛應巧

  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南朝的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說;“是夕,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喜子指肖蛸科的蜘蛛。這裏談到的卜巧風俗,就是如果肖蛸在供神的瓜果上結了網,那就是乞到了巧的預兆,而且網越密,乞到的巧越多。

古人怎麽過七夕?七夕在古代是情人節嗎? 

   看到這蜘蛛,小主我寧願笨點兒

  除了乞巧,還可以乞些別的

  《玉燭寶典·七月孟秋第七》引周處《風土記》對此有比較詳細的記載:“七月俗重是日。其夜灑掃於庭,露施機筵,設酒脯時果,散香粉於筵上,熒重為稻,析請於河鼓、織女,言此二星神當會。守夜者鹹懷私願。或雲:‘見天漢中有奕奕正白氣,如地河之波,蕩而輝輝有光,耀五色,以此為征應,見者便拜而願,乞富乞壽,無子乞子。唯得乞一,不得兼求。三年乃得言之。’或雲頗有受其祚者。”

  這裏羅列了乞富、壽、子三種情況,然而文獻中最多見的都是祈子。有人說蜘蛛名為“喜子”“喜蛛兒”,這與喜事關係密切,或許也有幾分乞子的意思在裏麵。

  七夕還是個購物狂歡節?

  宋代的七夕,是一個非常盛大、隆重的節日。節日的熱鬧氣氛,從農曆七月初一就開始了,據《醉翁談錄》的記錄:“七夕,(京師)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複得出,至夜方散。”在這裏,從乞巧市購買乞巧物的盛況,就可以推知當時七夕乞巧節的熱鬧景象。

  宋朝人過七夕,在七月七日晚飯時分,全城的兒童、女子,都穿上自己最漂亮的新衣服。富貴人家,在開闊的庭院中,擺放香案,案上羅列酒菜點心。女孩子排列成行,抬頭看著月亮、北鬥星,行跪拜之禮,向牛郎織女乞巧。

  七夕到底能不能算是中國的情人節?

  當前很多商家將七夕打造為中國的情人節,此舉卻受到了部分學者的反對。七夕最初的基本節俗是與愛情無關的曝曬,後世最重要的節俗乞巧和祈子與愛情也缺少直接的聯係,但是它在發展過程中吸收的牛郎織女傳說,又確實多多少少與愛情有關。

  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都會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唐代白居易《長恨歌》中:“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寫的就是唐明皇和楊玉環在七月初七晚上對月盟誓的情景。像“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那樣的動人詩句,無疑也包括了對愛情的期待,和對愛人離別的傷感。

古人怎麽過七夕?七夕在古代是情人節嗎? 

  清人沈複在《浮生六記》中詳細地描述了他和夫人過七夕節的浪漫情景,他這樣寫道:“是年七夕,芸設香燭瓜果,同拜天孫於我取軒中。餘鐫‘願生生世世為夫婦’圖章二方;餘執朱文,芸執白文,以為往來書信之用。是夜月色頗佳,俯視河中,波光如練,輕羅小扇,並坐水窗,仰見飛雲過天,變態萬狀……”七夕的夜裏月色很好,他們擺上香燭瓜果,共拜織女星。波光粼粼的河麵像白絲綢一樣,他們搖著輕羅小扇,並坐在臨水的窗前,祈願夫妻恩愛長久。這般夫妻情篤,令人感歎,更為七夕的浪漫添了濃重的一筆。

  所以,從這個層麵上來看,七夕原來本不是情人節的,也許是七月初七乞巧這樣一個盛大的節日風俗,讓在閨閣中的女子和男子有了見麵的機會,再加上女孩子乞求心靈手巧(為婚嫁)、夫妻乞求多子多福,牛郎織女美好愛情故事以及後人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力等等因素,讓七夕成為了當今國人的情人節。

古人怎麽過七夕?七夕在古代是情人節嗎? 

  最後希望所有在最初因為寄予人們美好願望才興起,從遙遠的古代流傳至今的節日,都能不失初心地將同樣的美好回饋給今人。希望在過節的時候,除了各大商家爭相推出的秒殺、熱賣和爆款,除了送禮物的抓耳撓腮和攀比外,我們還能和身邊人以最純粹的方式一起享受節日帶來的幸福和美好。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