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了先生的同學聚會,感受不一樣。


   海外華人的聚會,大抵程序相似:帶著自家的美食和美酒,帶著一堆好聽的話和笑臉,去感受主人家的熱情款待,聊天,吃飯,打牌。。。

 
  我和先生在美國東部都有自己同學們的交往圈子,我那些國內學醫的同學們,來美早的都做了醫生,晚的也讀了什麽學校,工作在醫院做了執照專科技師。但我們的聚會從來不聊疾病和治療,比較瘋:除了吃飯和打牌以外,唱歌,廣場舞,老鷹抓小雞,甚至會跳到沙發上去。。。

  先生的同學聚會卻很斯文,他的同學們都畢業於國內大學的化學專業,供職於各大藥廠,聊天內容仍舊是哪個藥在臨床試驗的第幾期了,最近在搞什麽研究課題。。。一派學術討論氣氛。

 
 上個周末,我參加了先生的同學聚會。因為我和聚會的人都不是很熟,我便安安靜靜地坐在先生旁邊,聽著他和男同學們聊天。我則挺直端坐,麵帶微笑,偶爾的話語也是柔聲細語的,盡量“裝”得優雅大方。說實話有點兒累,但看到先生興高采烈的樣子,心裏想,也是值得的。

  正當我百無聊賴的時候,另一個屋裏的女同胞們傳來了激烈的爭執聲。


  “她們吵起來了?”男同學中有幾個探頭向高分貝的女聲方向望去。我趁著這個機會,馬上溜到另一個房間去看熱鬧。
 
 她們沒有吵架,但是,聲音很大,聲調很高地在探討一個話題:孩子長大了,不在意老媽了怎麽辦?
 
 參與爭論的是三個女人對一個。那一個就是故事的女主角,一位付出全部心血養育雛鳥,雛鳥翅膀硬了,飛離了巢穴,沒有眷戀,不再溫情。
 
 故事是這樣的,女主角是一位事業有成,收入頗豐的精神科醫生,自己在紐約曼哈頓開了一家診所。兒子剛剛大學畢業不久,在穀歌公司拿到了一份高薪水。兩位都不差錢了,但錢卻惹出了麻煩。
 
   做母親的覺得,自己在兒子成長中,付出那麽多,從中學起就給他辦了和父母同賬號的信用卡。家裏省吃儉用時也沒為難過兒子,信用卡隨便刷,在經濟上,全部滿足兒子的需求,甚至達到了溺愛的程度。女的在年齡很大時當上醫生沒多久,家底不豐,又在準備養老退休的後路了,沒有什麽積蓄。
 
  她覺得,兒子從小到大從未對父母表示過孝心,沒送過母親節禮物,生日禮物,聖誕節禮物,或請父母吃頓飯。但是,現在兒子自己掙錢了,應該對父母有所表示了,這就叫做“報答”。可是,父母在等待中還是什麽都沒有發生。。。
 
 讓做母親的開始失望了,憋了一肚子氣,發泄不出來。最近兒子做了一件事,讓這位等著孩子“表示”的母親終於爆發了:兒子捐出一萬美金給癌症患兒了。
 
  “他不應該捐錢給外人,應該給我,是我用錢養育他的,他長這麽大沒缺過錢,不知道錢對父母有多重要。”惱怒的媽媽站在我身邊,全身激動得顫抖著,大聲喊著。
 
 “捐錢是好事兒,說明他有愛心,沒有做錯,給你錢是孝敬,是另外一回事,應該分開想。不要那麽想不開。”一位女客人也慷慨激昂著。
 
 “說的輕鬆,這事攤到自己身上試試?”她回應道。
 
 “ 太不像話了,從小到大沒給過媽媽任何小禮物?你早該教育他。” 桌子對麵還有火上澆油的。
 
 “兒子已經一個月不和我通話了,留言也不回複,這沒良心的東西。”她的聲調裏帶著哭。
 
  “他以前不掙錢,花我的卡,沒表示沒所謂的,即使買什麽給我,也都是我的錢。問題是現在他掙錢了,還是對我沒任何報答,對外人。。。氣呀!”做母親的邊說邊拍打著桌麵。
 
  大家圍在桌旁,麵對著情緒失控得坐不下來的精神病女醫生,七嘴八舌地說著自己的想法。說心裏話,我也有幾分同情她,兒子的感恩不一定要表現在花錢上呀?還有人勸她去看看“心理醫生”。



 其實,這位母親真的不必太在意孩子的財務走向。一旦他長大成人了,他就成為了一個獨立各體,獨立人格。孩子有能力養活自己,並幫助別人,父母應該感到欣慰和自豪。  
 
  另外,她氣惱孩子對自己的辛苦付出沒報答。父母含辛茹苦把兒女撫養成人是他們的義務,不是兒女給你打了“欠條” ,你時時盯著他們“什麽時候償還?”。
 
 所以,如果改變了“索要”和“報答”的心態,讓自己有包容的心胸,這些煩惱就不會綁架自己的心情了。這是我講給別人的道理,但是,真的發生在自己頭上了,也許又有了其它的說法?
 
  “不要指望兒女的報答,他們回報了,當然很欣慰,如沒有,也不失望”。這是我和先生給自己打預防針的話。雖然我們的兒子很心疼我們,那是因為在孩子開始懂事以後,我們會及時地把父母的艱辛和不易講給他聽,不要怕他分擔,這會使他更懂事。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送給了孩子最好的禮物:“生命,人品”,他們將給我們最好的報答:善良,快樂,健康。
 
  看來,真如網上所說,這是一場帶著愛心,漸行漸遠的分離,有哪位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兒女有一雙矯健的翅膀,翱翔在萬裏碧空下呢?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