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他三分又何妨?
網友:啜茗
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讓”是相責的意思,這讓我至今沒有弄明白。但是我卻知道溫良恭儉讓是中華民族由來已久的傳統美德。《左傳》把“讓”說成道德品行的基礎,並說謙讓是道德的主要內容。
(黃梅戲“六尺巷”劇照)
古人說先人後己謂之讓、厚人自薄謂之讓,就是說把方便、好處、利益留給別人。曆史上也有許多以禮讓為美德的故事流傳至今。名相藺相如謙讓於名將廉頗的回車巷已經曆了幾千年的曆史,世世代代被人們修繕一新,為的是教育後代,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也把“孔融讓梨”的故事編進小學課本,教育孩子們先人後己。“讓一分天高地闊”的道理在國內老幼皆知,我想這道理是來自於人們的生活經驗積累,謙讓不僅僅有利於人也有益於己。這在老子的《道德經》裏麵已經闡述的即全麵又係統。
(黃梅戲“六尺巷”劇照)
和謙讓相反的就是“爭”,爭是一種普便的社會現象,也是人的本能,想那自然界本來就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但是我們的祖先在經曆了悠長的爭鬥的裏程之後,看到了因為爭權奪利導致的死亡災難之後,領悟到了“名也者相軋、知也者爭之器”都是“非所以盡行也”之後,得出了“爭則亂、亂則窮(旬子語)”的結論,達成了“禮讓是美德”的共識。
相關文章:
前世今生-心理醫生魏斯的輪回探索報告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cc351601009tvu.html#cmt_577218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