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後很多人都有食堂的記憶。我小時候因為父母忙,從6歲上小學開始中午就到單位食堂自己吃飯,出國前各種食堂也吃了很多年。過去食堂一般是單位內部為員工服務的,進入二十一世紀後很多單位精簡後勤,把食堂撤銷,現在還保留食堂的一般都是比較大的單位或公司。
回憶起來,食堂的菜不一定好吃,但起碼方便。比如我就很希望父母家附近有個他們能去吃的食堂,這樣父母就不需要請保姆來做三餐飯,和保姆關係不好也不用忍著,以至於後來幹脆搬進了養老公寓,主要也是為了三餐(我寫過父母和保姆的矛盾及搬進養老公寓的前後: 父母和養老公寓 )。不過想歸想,即使有食堂,一般也不允許外麵的人去吃。
這兩年在網絡上看到有關於國內社區食堂的報道。在社區設立公共食堂,據說是為了方便社區內的老人和雙職工家庭,政府給社區食堂有財政補貼並監管,所以社區食堂的價格比市場價格要低,衛生安全也有保障。看到報道後,我就告訴父母,他們也感興趣。去年回國,我到了北京杭州等城市,都去體驗了當地的社區食堂,有了初步印象,價格是否便宜不好說,但幹淨衛生還是不錯的。
在北京去的是位於海澱玉泉路地鐵站旁邊的社區食堂,這個社區食堂剛剛開業,我在新聞上看見,第二天就專門在中午去了。這個社區食堂起名叫“海澱食堂”,在“超市發”連鎖超市的樓上,交通便利,人流量大:
進入超市,一路上都有社區食堂的廣告,指引上二樓:
雖然剛開業不久,中午來吃的人也不少,大部分是附近的老年人和上班的打工族:
菜的種類不少,盤子不小,葷菜價格十幾元到幾十元,素菜基本都是六元一份,肯定比飯館便宜,是否比小吃鋪便宜不好說,但幹淨衛生比小吃鋪要好:
食堂裏提供的葷菜不少,連安徽特色菜黃山鱖魚都有:
還有不少鹵菜:
麵食花樣也多:
窩窩頭一元一個:
我這天吃素,點了桃膠蒸土雞蛋(6元)、麻婆豆腐(6元)、胡辣湯(5元)和油條(2元),一共19元:
結伴來吃的老年人不少:
也有附近上班的人,比如穿綠製服的那桌是超市裏的員工:
附近公司的上班族:
這位中年男子是附近的保安人員,他就點了一份青菜6元,飯好像是1元,然後可以免費添加,我看到他自己去飯鍋裏添飯,這樣7元可以吃飽。牆邊站著的帶白帽子口罩的是位老人,他吃完後買了幾個菜打包帶回家,晚上也不用做飯了:
這個社區食堂提供早中晚三餐,性價比還是比較不錯的,對住在附近的老人和忙碌的家庭是福音。希望能多開,這樣老人不用走太遠就能吃上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