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帖謎評。瞧人家這謎評寫得。。。牛倌,該很合你的口味吧?

[剪燈人語]盈盈一水間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象棋名詞)楚河漢界
製謎:秋雨無聲 評析:納蘭小令
這樣一條謎掛在了行網的親射虎版中。乍看時,這樣美的成句麵,無論如何聯想不到象棋名詞上去。這謎高掛了幾天,無人猜射,聽得提示說:不必懂棋,在邊上看看也便能明白。於是有人猜出了“漢界”。想著是對了。“漢”代銀河,約莫說得通,“界”即界限、隔開,恰到好處。隻是惋惜,這“脈脈不得語”的情境未曾描摹出。
常常見到一些扣合非常工整的謎。比如“遊記唐詩”。然而嚼之幹澀,全無血肉,隻瘦嶙嶙一副骨架罷了。這樣的謎也不能說不好,但要人喜歡就差強人意了。當下有些可惜了這條麵。麵的出處實在要算得我最喜歡的古詩了。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劄劄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複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七夕的相會不過霎那,雖說一刻的金風玉露,抵得人間無數,然而卻償不償還得盡,那些苦苦捱守的晨昏朝暮?那些愁腸百折,卻又欲罷不能的歲月嗬!無怨又無望地,任由年華從指縫間流走,無法用永恒的生命換得與愛人多片刻的廝守。
這樣的抵死纏綿,流傳千年的神話裏隱秘的淒苦,這樣的輾轉反側,這樣的悱惻孤獨……又怎麽會是一個象棋名詞所能描畫得出?想著要求也未免高了,看謎不求一則則皆搶人眼球,妙解生花,至少沒有大謬,也說得過去了。
及至揭底:楚河漢界。驚喜交集,以至於不敢相信。且不說這底是多麽熟稔流利,婦孺皆知;底斷句成“楚/河漢/界”,“河漢”即銀河,詩裏就有“河漢清且淺,相去複幾許”,織女人稱“河漢女”。最令人喜出望外的,是這個“楚”字。
詩有詩眼,畫有畫眼,這條謎有了這個“楚”字,不但骨骼清奇,血肉亭勻,且神魂盎然,曆曆生光。一個字能夠使用到這個份兒上,除了鬼斧神工,又能是什麽呢?
楚。酸澀之情浮現,不是淚流滿麵,更不是嚎啕大哭,是隱忍的,艱辛的,心下暗自惻痛而已。織女性情溫婉,加之受著天宮重重約束,自然不會肆意哭笑;牛郎沉穩莊重,樸實又內向,有苦痛也隻是獨自消受,而絕不致呼天搶地。古典的愛情,所有的悲酸與清淒,那無法付諸言行的一切,都由這一個字勾畫盡了。除此之外,又有什麽能夠,詮釋出這一幕憂歡?甜蜜與悵恨交疊穿插,密密地織就,再也拆解不開,在一片鵲聲的長鳴裏糾結成含而不墜的淚,凝頓於眼眶中。許多次的欲拒還迎,許多次的欲語還休……險險要拉到卻滑脫的手,被冷風卷起的一簾長發,本應聯袂卻裂斷的裙裾,眼睜睜看著心愛的人兒一天天消瘦……肝腸內千轉百回,備受搓磨,卻也僅得一聲“珍重”罷?卻連這樣兩個字都吐不出,“不得語”,是相看淚眼,無語凝噎,是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故作的笑顏,隻如半凋的合歡花。
楚楚動人。楚楚可憐。
會意謎得此神韻,無複何言。


[剪燈人語]浮生夜半堪傷
修竹破井,新月小窗,異鄉人獨在,浮生夜半堪傷(溫州地名)箬溪
謎作:秋雨無聲 謎評:納蘭小令
接觸燈謎沒有多久,心存歡喜,所見盡是高人,看過的佳謎也不少了。猶如走在鬧市上,五光十色,層出不窮;熙熙攘攘,來來往往。可覺得麵善親切的,不過那麽一些罷了;而真正撞到心裏去的,卻不過一二人而已。
冷靜地講,這條謎並不出奇。沒有分筋錯骨手的狡黠;不多另辟蹊徑的法門;謎底“箬溪”,也隻是浙江溫州的一小地名;麵亦非成句。
讀麵,隱隱透出一股淒涼。人在他鄉,夜裏新月照小窗,院落中竹影綽約,莫不疑是玉人來?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那樣的寂寞,是悠閑且優雅的寂寞。大可臨臨魏碑,即使把一支蠟燭全燃盡了,還有一份希冀在,那人總該來了罷?促膝而談,聽雨共宿,抵足同眠。而此時,舉目無親的所在,連這樣的期望都無處紮根的。“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於是夜風穿竹聲隻剩得蕭瑟,習習涼意侵人眉眼膚發,這一地竹影大可入畫,繪就一幅淡墨,隻唯恐這鄉思力透紙背,似乎這筆是蘸了涔涔的清淚。
“麵有逸景之速,別有參商之闊。”仿佛是與生俱來的憂鬱氣質,看似不經意,卻在言談舉止間幽幽流露。哀而不怨,沉穩內斂。獨在異鄉為異客,浮生夜半堪傷。“浮”字已是如此恍惚,加上夜半,更是怔忡迷離,令人頓生惆悵!舊歡如夢,孤枕難眠,樹猶如此,人何以堪?偏偏不知情的月亮又來湊趣,是一彎新月,人既不圓,月竟也不圓。新月如眉,卻與誰於小軒窗,描眉閑講?當初對誰言笑晏晏,將眉描畫成如黛的春山?如今伊人何在,是否獨自將眉畫作遠山長?
更有破井。幾片殘瓦碎石罷了,裏麵即使有水,也無人挑了來煎茶。破井常常令我想起沈園。裏麵有宋井亭。宋時的井裏已經無法再倒映宋時的明月。而一口破井尚且撐得住時光,看似更堅固的卻皆作了流雲散。人生如是,際遇如是,何況歡愛,不隻如瓦上清霜?
細細地梳理謎麵,才發覺這看似順手拈來的句子無一不絲絲入扣。“修竹”的修字,於麵自然可作長身玉立講。一林修竹,端的清逸出塵,用到燈謎裏,卻可作“修繕”“修飾”用。即在原形上略加改變。其實以竹扣竹字頭的大有人在,精細至此,也覺匠心。破井則摘下井字下的兩片小瓦,活脫脫缺了個口兒。“異鄉”扣絞絲,即“溪”字的中央,這“異”字的意義等同於“修”。略加變異,無可挑剔。“浮”字最得我鍾愛。用它作形容詞本來就是將迷茫與惝恍之情渲染盡淨,再無他字可替,又作為謎眼,構成了底的大半。夜半即子時。“夜半堪傷”即摘去“子”。
無一閑字,圓轉如意,流暢本真,一氣嗬成。讀來是輕攏慢撚抹複挑,得出底時卻四弦一聲如裂帛,渾不拖泥帶水。隻當作是幽幽一歎,誰會想字字珠璣,剝脫顯露出這樣一則好謎?
小令浮淺,也知山外有山,不敢說這是最好的一條拆字謎。然而它絕美至此,讓人油然而生偏愛。從未寫過謎評,今貿貿然初試,盡肺腑言也。



“望風懷想,能不依依”(李清照詞句)念武陵人遠

                              作者:美國·秋雨無聲  評析:石獅·薛道達


  蘇武和李陵是漢朝兩個對比性很強的人物。

  蘇武出使匈奴,因事變而被羈長達十九年,其間抵抗住了衛律、李陵的威逼利誘的勸降,不負漢朝使命,孤忠自誓,大義凜然。《漢書·蘇武傳》載:“……(單於)乃幽武,置大窖中,絕不飲食。天雨雪,武臥齧雪,與旃毛並咽之,數日不死。……武既至海上,廩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仗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盡落……”,充分表現了蘇武曆久不變的高尚節操和始終不渝的愛國精神。最後蘇武終得回歸漢朝。

  反觀李陵,本是漢朝一員猛將,因戰敗被俘而投降匈奴。李陵投降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麵的,但最根本的原因是李陵自己到了最後關頭的貪生怕死。事實很清楚,校尉韓延年戰死,而李陵投降,韓李二人麵對生與死所作出的抉擇,已經充分說明問題。其實李陵“本心”並不甘願背叛漢朝,李陵曾對蘇武自述:“陵初降時,忽忽如狂,自痛負漢”,但是“千古艱難唯一死”,在終極關頭,主宰他生命的是個人的欲望,是終極關頭見利忘義、苟且偷生的欲望。一旦投降敵人後,事情就由不得“本心”了,後來李廣利率領漢軍征匈奴,“匈奴使大將與李陵將三萬餘騎追漢軍,至浚稽山合,轉戰九日”(《漢書·匈奴傳上》),這時李陵已經完完全全變成了漢朝的凶惡敵人。看李陵的“本心” 與結局,看他投降前後判若兩人,實在令人感到悲哀和惋惜。
  
  謎麵是蘇武回到漢朝後李陵寫給蘇武的信《答蘇武書》中的一句:“望風懷想,能不依依”,意思為“(李陵)憑風遠眺,懷想故人(蘇武),怎能不令人依依懸念呢?”謎底“念/武陵人/遠”為宋代女詞人李清照《鳳凰台上憶吹簫·香冷金猊》中的一句,“武陵人”古代被作為離家遠行人的代稱。別解後謎底讀為“念武/陵人遠”,“念”作“懷念”解,“武”和“陵”分別指代“蘇武”和“李陵”,“人遠”指李陵遠在匈奴。

  本謎用李陵《答蘇武書》句猜李清照詞句,顯得古色古香,經典高雅。謎底“武陵”由一地名斷讀而成“蘇武”、“李陵”兩個人名,想人之所未想,直是平中見奇。謎底“念武/陵人遠”解釋為“李陵懷念蘇武但身處遙遠”,“念”與“人遠”隻寥寥三字,就將李陵當時的心情與處境刻畫無遺:懷念蘇武,就是懷念漢朝,思歸又不得歸;身處匈奴,“生為別世之人,死為異域之鬼”(《答蘇武書》),字裏行間那種沉痛、悲哀、自責、矛盾卻又無可奈何的複雜心情如驚濤拍岸,強烈地衝擊著讀者的心靈,可謂“言有盡而意無窮”。
  
  本謎巧妙地運用斷讀、借代手法,將謎底寥寥五字別解成漢朝蘇李故事,扣合緊貼,氣飽神滿,韻味綿長,無絲毫阻塞之感,刻畫人物形神兼備,栩栩如生,宛在目前。其中滋味,唯品之愈久,才能感之愈深,具有極強的心靈震撼力。


[剪燈人語]念武陵人遠
“望風懷想,能不依依!”(李清照詞一句)念武陵人遠
謎作:秋雨無聲 評析:納蘭小令
讀李陵之《答蘇武書》,心上椎痛。曾寫過《蘇武牧羊》,是一片清冷的哀愁,然而總歸是有著指望,並且在有生之年,能夠回到故鄉,古人最重的名節,得以保全。而李陵之劇痛,之絕望,真有傷筋動骨揪肝膽的力量。書雲:
“遠托異國,昔人所悲,望風懷想,能不依依!……
自從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窮困,獨坐愁苦,終日無睹,但見異類。……
舉目言笑,誰與為歡?胡地玄冰,邊土慘裂,但聞悲風蕭條之聲。
涼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側耳遠聽,胡笳互動,牧馬悲鳴,
吟嘯成群,邊聲四起。晨坐聽之,不覺淚下。……”
李陵和祖父李廣一樣,是條英雄好漢。他以五千之兵,對抗十萬匈奴,而竟能獲勝。匈奴敗後,更練精兵。這樣的懸殊,疲兵再戰,以一當千,死傷無數!剩下不到一百人,皆受重創,無法再戰,然而李陵振臂一呼,損兵殘將即奮起拚了最後一口力氣,為的還報李陵素日裏的厚遇。血流成河。將軍到了這個地步,自殺亦於事無補,他隱忍,想卷土重來未可知,要拚著受眼下的屈辱,換取來日的立節報德。
然而漢帝得知他投降,便殺戳了他的老母與妻兒。他是再無回頭路了。注定這一生要死於異地,與故鄉遙遙相望,那裏再沒有牽係,隻有傷楚,他成了罪人,永遠也得不到救贖。
在異鄉見到故鄉人,蘇武。蘇武被匈奴扣十九年,拒降,終於熬到歸漢的一天。送別時李陵大醉,持劍起舞,淚落沾衣。歌道:“良時不再至,離別在須臾。……風波一失路,各在天一隅。長當從此別,且複去斯須。”又歌:“我有一樽酒,欲以贈遠人。願子留斟酌,慰我平生親。……”這一去,真是天涯了。
蘇武歸漢後,曾寫信勸李陵南歸。李陵回信,字字椎心刺骨。“願足下勿複望陵!……相去萬裏,人絕路殊。生為別世之人,死為異域之鬼,長與足下生死辭矣!……”讀到此處,真要淒感落淚。
“望風懷想,能不依依!”則是哀而不傷的。念武陵人遠,懷念蘇武的李陵,身在遠方,這遠,無異於天人永隔。清淒至此,哀絕頑豔,與李清照的“休休,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也則難留。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竟有一脈相承的濃愁。若不是易安引《桃花源記》中的“武陵”漁人之典,真要疑心她為李陵念蘇武一事量身訂作。離開桃花源後再去便再也找不到路徑了,人世原是布滿了這樣的傷口。
自知又錯。已有人批評說,謎之於小令,不過是赤壁之於蘇子、洞庭之於希文罷了。仿佛是一個讀史的借口,謎在此中地位尷尬。這一篇,寫得漫長而艱難,入事太深,於謎理卻薄。這一次,無法為自己稍微辯解,為李陵心力耗竭,倦而收尾。


【靜齋品茗】那些釣月談詩的日子

聽簫趁月清光下,喚客邀兄田舍邊(黨史人物)肖克

製謎:秋雨無聲 評點:頑石齋

接觸網絡燈謎很短,也從來沒寫過謎評,但自從某次在網上翻貼無意間見到此謎,心中便總有種想為之寫篇謎評的衝動。我本俗人,評不出秋雨之縱橫與靈動,也捧不出小令般的午後清茶,一拖再拖至今,這才勉力提筆。

初識此謎,其實並未以謎待之,甚至說,我都沒有去注意謎目和謎底。僅僅那十四字的謎麵,就足夠吸引我了。

謎麵是一幅對聯。從對聯技巧而言,律諧、對工、詞穩、意雅,聯中使用當句對(即句中自對)技法,全聯工整精致、語言無華、意蘊雋永、回味悠長,幾無可挑可剔之處。聯句所描繪的,好似一幅田園畫境:當其時也,月光清清如水,遠處簫聲隱約,田邊榆柳幾行,竹籬茅舍掩映其間,忽蓬門半開,有主人出,邀鄰人過客往其家中。不知是農夫耕罷晚歸,呼朋喚友小酌幾杯;抑或是隱逸文人,於鄉野耕讀養性,聞簫聲起而動談禪之念。作者未言,便任由我思緒馳騁罷了。斯時斯景,恰如孟浩然所言“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又似陶令所說“漉我新熟酒,雙雞招近局”,好一派天然真趣,寫意田園!

再從謎看。以技法而言,此謎用提音賦形雙扣之法,無庸贅言。曾有阿湖兄為同底賦麵“堂前月落簫聲起,離亂重逢訴客音”,亦是提音賦形雙扣,因此有人言道秋雨此謎並無出新。然細觀之,我曰不然。阿湖兄之謎亦可稱佳了,然秋雨卻不畏其難,於此之上以同法謀麵,且勝出阿湖許多,真似金聖歎所言“正是故意要把題目犯了,卻有本事出落得無一點一盡相借,以為快樂是也。”以謎麵形式論,兩謎麵皆為十四字麵,阿湖之麵平仄雖諧,卻並不成聯,秋雨之麵則律諧對工,此勝者一也;以謎麵文字論,阿湖之麵雖然也能較好地表達遊子遭逢離亂、他鄉遇故知的意思,但遣詞造句卻有些生硬,不如秋雨的幹淨漂亮,“訴客音”雲雲推敲起來也有些問題,此勝者二也;以成謎技法論,雖同為雙扣,阿湖之麵上下句均做到了前四字賦形、後三字提音,已是難能,而秋雨之麵卻幾乎做到每字除字義相對外,技法也完全相對,如“聽簫”之與“喚客”、“趁月”之與“邀兄”、“清光下”之與“田舍邊”,除了“清光”與“田舍”之動賓搭配的順序略有不同外,實在是工之又工,甚至連“肖”“克”字形上下離合的順序也完全一樣,不得不令人歎為觀止。此勝者三也。以上數論,絕非貶低阿湖兄之謎,隻因對秋雨此謎太過喜愛,忍不住拿來一比,不當之處,還望阿湖兄見諒。

評謎至此,忽然憶及大學時,曾有友人問起感覺最愜意最享受的場景。答曰:或於融融春日,獨坐窗前,沏新茶一壺,悠然細品,讀古書一卷,不求甚解,一任茶香飄渺,書香繞梁,沉醉其間,物我兩忘;或於鄉間置瓦宅數間,水塘半畝,擇月明星稀之夜,邀三五知己,擺酒塘邊樹下,飲高粱白,歎天下事,唱大江東去,罵古今聖賢,雖露重風寒而不思歸去,直至天明雞唱。今讀秋雨兄此麵,不禁心馳神往,仿佛回到了大學時代,回到那些與幾個誌同道合的狐朋狗友整日遊曆,在西湖品茶,在黃山看日出,在周莊與船家閑聊,在校園的小河溝裏捉龍蝦,在青浦一望無際的曠野間秉燭把酒、釣月談詩的日子。

2005年7月4日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