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衣(國風·秦風)
豈曰無衣? 誰說沒有衣服穿?
與子同袍。 與你共披一長袍。
王於興師, 周王興兵要出征,
修我戈矛, 修好咱們戈與矛,
與子同仇。 同仇敵愾把敵剿。
豈曰無衣? 誰說沒有衣服穿?
與子同澤。 與你共穿衫與襖。
王於興師, 周王興兵要出征,
修我矛戟, 修好咱們戟與矛,
與子偕作。 與你一起赴戰壕。
豈曰無衣? 誰說沒有衣服穿?
與子同裳。 與你共一衣裙套。
王於興師, 周王興兵要出征,
修我甲兵, 修好咱們鎧與刀,
與子偕行。 並肩殺敵逞英豪。
【簡析】
這是一首秦國抗擊犬戎入侵的軍中戰歌。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周王室內訌,導致犬戎入侵,攻進西周都城鎬京,殺死周幽王。秦襄公保護周平王東遷,並受王命攻打犬戎。這首詩反映了秦地人民英勇無畏的尚武精神,充滿了慷慨激昂、同仇敵愾的氣氛。大敵當前之際,他們團結友愛,協同作戰,一呼百應,表現出崇高無私的品質和英雄氣概。
這首詩采用賦的表現手法,在鋪陳複唱中直接表現了將士們共同對敵、奔赴戰場的高昂情緒。一共三段,根據樂曲重章複唱的特點,采用了重疊複遝的形式,但雖然三段結構相同,詩句大同小異,詩意卻層層遞進。第一段的“與子同仇”,表明統一思想,共同對敵;第二段的“與子偕作”,表明一起出發,共赴戰場;第三段的“與子偕行”,表明統一行動,並肩作戰。
全詩采用將士們相問相答的形式,使得詩歌洋溢著一股燃燒般的戰鬥激情,一句“豈曰無衣”的反問,仿佛在眾人複仇的怒火上澆上了一桶油,立刻引來無數將士的同聲回應:“與子同袍”、“與子同澤”、“與子同裳”。詩的語言富有強烈的動作性,“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使人想像到將士們磨刀擦槍、舞劍揮戈的火烈場麵。
綜觀全詩,重章疊句,節奏感強,逐層深入,意象生動,讀來令人精神振奮,血脈僨張,心馳神往。在《詩經》大量的戰爭題材詩作中,這首詩以其高昂的戰鬥精神和獨特的表現方式受到人們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