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麽就與您談談我的想法

來源: yuanxiang 2013-11-06 19:51:34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2092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yuanxiang ] 在 2013-11-08 04:58:00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回答: 謝謝光臨博客,望多多交流。曲未平2013-11-06 11:28:42

根據我從一位清末秀才那兒學的,學寫近體詩的對仗句要注意出句和對句的死法和活律的協調。
比如說,根據法則,拙詩第三句的格律應該是(平平仄仄平平仄), “八千裏色連北極”第六個字是仄,顯然是不合律,這樣的句子叫作拗句。如果要在對句裏救,就得把
(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的第五個字換成平聲, “十萬秋聲到南沙”也不合這個法則,不能算作拗救。所以你的批評是有道理的。
不過,近體詩(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這一對句子的出句的第六字如果變成仄聲,對句的第六聲則變成平聲,在唐宋詩作中比較常見。如黃庭堅的:“當時萬事心已死,猶恐魚作故時看。”應該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的變律。關於這兩個句子後麵的三個字的平仄格式---心已死(平仄仄)/故時看(仄平平)---不知這算不算一種補救的方式。如果算,有什麽說法或者名稱沒有?
我的理解是法則是要遵守,不然就是亂來了。但是如果格律老是不變,寫多了也就成了老調,讀起來自己都有些覺得煩。偶爾在不傷大體、而且更加達意的情況下,在個別地方變動一下格律,可以取得讓人驚覺從而揣摩作者用意的效果。不知您對此有何體會和看法?
說句題外話,我發現,自從網上有了作詩的軟件之後,學寫近體詩就容易走極端了,即隻守死法,不知活律。隻要一字不合律,就有個程式說你錯了。


所有跟帖: 

回複:那麽就與您談談我的想法 -曲未平- 給 曲未平 發送悄悄話 曲未平 的博客首頁 (956 bytes) () 11/07/2013 postreply 09:16:45

謝謝交流,很有心得。 -yuanxiang- 給 yuanxiang 發送悄悄話 yuanxiang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1/07/2013 postreply 21:24:10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