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詩省原文為“不列顛柯倫比亞”,取其英語首個字母,成了BC,又被港人翻譯成“卑詩”。首次看到省名,哇~出詩人的地方,而且是謙卑的詩人。
卑詩省議會大廈位於溫哥華島上南端的維多利亞市。溫哥華島麵積和台灣差不多,人口隻有台灣的十分之一。維多利亞的建築包括1987年完工的議會大廈,和城市的名字一樣,散發著濃鬱的的大不列顛殖民地的遺風。而議會大廈前的維多利亞女皇銅像和原始的圖騰柱,使得已經短暫的加拿大曆史更為濃縮。
走進這座免費參觀的議會大廈,她的莊重和高貴使人不由自主地放輕腳步,抬頭仰望那拱形的樓頂、瑰麗的玻璃和彩色的圖畫,有似曾相識的感覺,隻不過圖畫所描述的不是聖經的故事,而是卑詩省的曆史。
原以爲會看到當年歐洲人和原住民之間的流血衝突(這一點至今仍有人堅信),但是四大幅彩圖敍述的是十九世紀中移民和原住民和平共處的故事:來自英國的帆船抵達維多利亞港,JamesDouglas船長與原住民簽署租賃土地協定,新移民開始辛苦勞作-開荒淘金和貿易,維多利亞從此成爲當時與歐洲貿易的集散地。
議會大廈建築呈丁字形,位於兩樓的議會廳金壁輝煌,大門敞開處僅栓著一根鏈條,任人駐足留影。左右兩排座位之間的距離據說也有講究:一箭之遙。廳門口銅牌刻著1866年以來每屆省議員的名單。
丁字形兩邊是議員辦公室,門上沒有任何頭銜,隻注“private”,當然就不能隨意打攪了。你可以靜靜地瀏覽走廊上的照片,一邊是自1855年來各屆省官員,另一邊則是卑詩省發展的見證。
卑詩省政府每年會公佈稅收額外贏餘以及從聯邦政府處得到的撥款。每年年底會征求市民們意見,如何將這些款項合理的支出,做到取之於民用之於民。這一點對於初來乍到的我來説,是比較新鮮的事情。
但是不少人對省議會的一些舉措還是毀譽參半。爭議最大的是政府在市中心東部開設了供吸毒者專用的毒品注射屋,政府的觀點由此可以減少對青少年的壞影響。而市民們認為這樣反而縱容了吸毒現象,為何不把資金投入到改進教育環境上?前階段的教師罷工據説支持率並非像新移民想象的那麽低。
從維多利亞坐遊艇會溫哥華途中,一路的藍天白雲島嶼海水,海浪有起有伏,但是前進著。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