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片上的達芬奇,數碼中的梵.高

來源: 雷弋 2020-04-24 07:13:41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8442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雷弋 ] 在 2020-04-24 07:19:47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整理出了幾張圖片,都是舊年旅行歐洲時的老照片:

達芬奇的名作《費隆妮葉夫人肖像》,據說是僅次於《蒙娜麗莎》

拿破侖曾經把《蒙娜麗莎》藏在自己的寢宮裏陪伴了四年

安格爾的名作《達芬奇之死》,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抱著奄奄一息的達芬奇。

巴黎盧浮宮展廳中的《蒙娜麗莎》,那時候沒有現在那麽擁擠,但仍然要保持社交距離來瞻仰它。

達芬奇把《蒙娜麗莎》獻給了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並為他設計建造了香波城堡。

法國有三位最偉大的君主:弗朗索瓦一世,路易十四和拿破侖,達芬奇客死他鄉在法國的盧瓦河畔。

梵高的名作《橋》

這條小河溝上的橋,讓梵高思念他的荷蘭家鄉,那裏也有一座這樣的橋。

梵高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星空下的咖啡館》

這就是讓梵高產生創作靈感的咖啡館,現在就叫梵高咖啡館。

法國南部普羅旺斯地區的小城阿爾勒,梵高曾經在這裏居住,進行了大量的藝術創作。

這裏到處洋溢著藝術氣息,這位街頭音樂家在演奏手搖滾筒式留聲機,

阿爾勒非常古老,從古羅馬鬥獸場的建築規模,可以看出它在古羅馬時代一定是一座大都市。

《膠片上的達芬奇,數碼中的梵.高》

其實,膠片時代的初期,並沒有想過要要模仿人的眼睛,倒是電影覺得自己有眼睛、有耳朵,是視聽綜合藝術。當年攝影與電影爭“第八藝術”的交椅(古希臘把傳統藝術分成七個門類),最後在好萊塢龐大電影市場的支持下,最終電影被確認為人類文化的第八藝術。而攝影藝術卻“無處安放”,因為沒有人準備過第九把交椅。
電影不願意承認膠片是它的絕對載體,卻相信街頭藝人西洋鏡中的活動影像與留聲機,是電影藝術的源動力。現在好了,進入數碼時代,攝影不需要膠片這種化學反應物作為載體了,數碼攝影既可以拍照,又可以錄音錄像,兼視聽為一體,成為以活動影像為主體的獨立藝術形式。電影卻仍然抱殘守缺,一分鍾二十四幀電影膠片是它唯一的依存。現在沒人再討論“第八藝術”的歸屬了,數碼攝影也已經不在乎這個名分了。

攝影的初期主要是為了模擬繪畫,如果用“哢嚓”一聲就能代替費時勞神的素描,也心滿意足了。那時候的黑白膠片對射入鏡頭的光線質量並沒有什麽要求,有明暗關係就能顯現影像,拍清楚人臉和景物的細節,是因為膠片上的溴化銀產生的光影過渡。彩色膠片出現以後,膠片的化學反應方式也沒有改變,膠片上的塗層變成了一種混合顏料的反應物,光線的明暗關係和過渡層次~,會在膠片上產生對應的顏色,光線本身不決定照片的色彩和色調,而是由柯達和富士這樣的膠片公司來決定,他們對色調做了各自的預設。
和繪畫藝術做一下類比,我們會發現整個古典時期的繪畫,和攝影的膠片時代一樣,也是被一種化學屬性主導的。作為古典繪畫藝術的代表,達芬奇在調色作畫時,不需要考慮光線對做畫環境的影響,當他爬上高高的腳手架,貓在教堂的穹頂下,無論是火把光、蠟燭光,或天窗投下的一縷陽光,都不會影響他調出的顏色和塗抹的厚薄。達芬奇的絕頂畫作,是在他“心靈之光”的照耀下完成的。
攝影的膠片時代就像是一個達芬奇時代,盡管我們用光做圖,但膠片上的“顏料”決定了影像藝術的表現力。
追求“自然之光”,是從法國的巴比鬆畫派和印象派開始的,人們開始認識光線和色彩的關係:太陽光的七色光譜和三原色。顏色的物理屬性對畫家來說越來越重要,古典繪畫中的那種陰影暗調被色彩的層次所代替。印象派繪畫的出現,就像1975年第一台數碼相機的出現,繪畫開始告別古典主義,攝影也逐漸跨越“達芬奇時代”,終結膠片的使用。
上世紀的七十年代,我曾經在黑市上得到過一套巴林國的郵票,一版有二十多張精美的印象派繪畫。很多年以後我旅行去列支敦士登,才知道當年這些袖珍小國,靠印郵票發了大財。記得當時我選出一些畫麵很震撼的,來翻拍放大成黑白照片,其中有莫奈、雷諾阿、德加等人的大作,但我不記得有梵高,今天回過來想想,我們當年應該是不會對梵高感興趣的。
我不知道為什麽,在印象派眾多的大師們中間,人們偏偏更喜歡梵高?梵高受新印象派的影響,成為了後印象派畫家,說明他已經過了印象派的巔峰期,如果說是因為他影響了二十世紀馬蒂斯的野獸派和表現主義,那麽人們更應該崇拜現代派藝術,而不是把梵高抬舉到和達芬奇一樣的藝術高度。
我曾經去法國普羅旺斯的阿爾勒,專程到梵高的“橋”和“星空下的咖啡館”瞻仰,在那裏我終於有了新的答案。
梵高受新印象派的影響很大,特別是點彩的技法:用點狀的小色塊來表現色彩麵。如果你去看看一幅點彩畫,就好像是看到了一幅被放大的像素圖:人眼的視網膜、數碼的光通道,和均勻斑點的油畫會下意識地重合在一起。
梵高接受了點彩的理念,但卻沒有重複那令人窒息的操作,因為“點”會越畫越精細,除非能穿越到數碼時代,否則“點彩”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在梵高的技法中,我們看到了許多扭曲的色塊,它是從一個點被拖曳成色條,在空氣中舞動,在光影裏流轉。當我站在梵高的“星空”圖前, 不禁要問:您是怎麽知道數碼的延遲拍攝,星軌會形成環狀的?
今天,有許多梵高的畫作被拍成動畫短片,一個枯燥的畫麵,瞬間變為生動故事,我不禁要問梵高:數碼可以將靜止的畫麵變成活動影像,這是不是符合您對這個世界的渴望?


……人類文化的潛意識中,常常隱含著某種密碼、某種未來信息,有時候我們知道得有點晚,就像這“數碼中的梵高”,……

(圖文原創,謝謝閱讀!)

 

所有跟帖: 

兩位都是名人,高大上。:) -yujing_hk- 給 yujing_hk 發送悄悄話 yujing_hk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4/24/2020 postreply 07:34:28

是啊,說名人故事,講小眾文化! -雷弋- 給 雷弋 發送悄悄話 雷弋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4/24/2020 postreply 21:38:32

香波城堡和攝影老者 那張最好! -znr0505- 給 znr0505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4/24/2020 postreply 09:34:15

謝謝!記得那天拍了不少神情專注的人,因為這座城堡是文藝複興藝術與哥特式建築的結合,獨一無二。 -雷弋- 給 雷弋 發送悄悄話 雷弋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4/24/2020 postreply 21:42:17

藝術與知識的綜合。讚! -MLight2020- 給 MLight2020 發送悄悄話 MLight2020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4/24/2020 postreply 17:44:13

謝謝,知我者,M兄! -雷弋- 給 雷弋 發送悄悄話 雷弋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4/24/2020 postreply 21:44:11

雷兄高見。 -MLight2020- 給 MLight2020 發送悄悄話 MLight2020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4/25/2020 postreply 08:30:12

周末百科,感謝您辛苦碼字。有文化,有思考。 -雙城故事- 給 雙城故事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4/24/2020 postreply 19:26:39

謝謝雙城!喜歡“沙龍”,喜歡小圈子熱鬧溫馨! -雷弋- 給 雷弋 發送悄悄話 雷弋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4/24/2020 postreply 21:47:54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