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是簡體字,繁體字是豬。要想理解豬字的演變,必須從繁體字的豬講起。
豬是一個合體字,就是由兩個獨體字‘豕‘和’者‘組成的。要理解豬,必須先了解豕和者。
豕字在“象形解字 - 豕”一文有詳細的解釋。這裏隻做簡短的介紹。
甲骨文的豕
一隻站立的豬。
小篆的豕
仍然是一隻站立的豬。
甲骨文的者
下麵是火
上麵是木
木上的兩小點是火星子
古代先人們把狩獵得到的肉放在火上烤熟,所以者就是烤肉,豬就是烤豬肉的意思。
小篆的者
下麵變成了像“日”或“曰”字,《象形字典》認為下麵是“曰”字,表明古人圍在火坑旁一邊烤肉,一邊聊天(曰 = 說)。我覺得這不是曰,而是一個中間架有金屬棍的火坑,金屬棍起到支撐柴禾,保持空氣暢通的作用。甲骨文的時候,人們不知道冶煉金屬,但小篆的時候(戰國時代),已經人們能夠冶煉金屬,製造金屬武器了。
上麵是木,
但寫成了斷裂狀,表示是砍斷了的木材交叉架在金屬棍上。火星變成了短條(火焰),這也是小篆的特點。小篆沒有點,點由短橫或短豎或短曲線代替。
小篆時期的人們知道冶煉金屬,所以造出了鍋,會用鍋煮肉。烤肉容易烤焦,煮肉既安全又簡單,所以人們煮肉的時候更多,“者”便有了“煮”的意思。為了防止誤解,就在者字下加“火”專門表示“煮”
隸書以後下麵變成四點,但仍然是火的意思。
而“者”則變為專指負責烹飪豬肉的人。豬肉是古代最重要的肉(家:屋簷下有豬),不論是狩獵還是飼養都來之不易,如果烤焦了不能吃,是古人難以承受的錯誤。於是找最有經驗的人來烹飪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這個人便成了“烹飪工作者”。這就是“者”的意思,專門做某件工作的人。現代人說的“作者”,“學者”,“記者”,等,就是這麽來的。
知道了“豕”和“者”。我們可以來看“豬“字了。
沒有甲骨文的豬(必須在豕和者以後才能出現)
大篆的豬
左邊是犬,有邊是者。這個字應該是誤寫,因為這與豬完全沒有關係。
小篆的豬
左邊是豕,右邊是者,烹飪豬肉的人,這是對的寫法。
豬字最後演變成了名詞,用來專門表示動物豬。
簡體字把豕旁,變成犬旁,成了豬,偏離了原意。豕字旁在簡化字裏被犬旁代替而消失了。
下麵是我的象形書法作品:豬的進化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