喵星人們,腦子裏在想些啥?

來源: SLC58 2016-06-04 08:36:19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21121 bytes)

家貓(Felis silvestris catus)與人類已共存數千年。它們或稱霸街頭,或被貓糧罐頭小魚幹和鏟屎官伺候在家裏。然而,與人類其他伴侶——狗(Canis lupus familiaris)相比,人們對家貓認知能力的研究還比較少。

這哪成?要知道,針對家貓認知能力的研究不但有著非常重要的科學價值,並且在指導寵物貓和散養貓的管理和動物福利工作方麵相當重要。落到個人,這些知識也能讓鏟屎官增加理論儲備,付諸實踐討好喵主子。科學家們總得做些什麽吧!


啥?別看我,我可是搞理論物理的。不過你看這貓多瀟灑呀。圖片來源:bigbangtheory.wikia.com

科學家們當然也沒閑著。近些年,他們對家貓的認知越來越感興趣(其實我猜大部分研究者都喜歡貓咪,陪喵主子玩兒是正經事兒,實驗都是次要的),相關研究也慢慢積累起不少。關於喵星人腦子裏裝著些啥,我們已漸漸摸索到了一些端倪:

貓之為貓:
朕就是這樣主子!
 

研究人員對貓咪的感覺總是情有獨鍾,大部分研究都圍繞貓咪的嗅覺、視覺,聽覺、皮膚感覺(包括觸須)進行。這些感官能力保證了“夜貓子”們在弱光環境和短視情況下還能到處遊蕩和探索,可以說正是它們塑造了貓的典型形象。


人類,你想從我這知道什麽?圖片來源:微博@大王的油貓餅

小饞貓老遠聞著魚味兒就顛顛兒跑到廚房門口等著的場景,鏟屎官們肯定不會陌生。事實上,從貓咪出生開始,嗅覺的重要性橫貫整個貓生。它對維持母貓和幼子的關係、對識別不同個體、確定家域範圍意義非凡,也影響人類和貓咪的關係。相對而言,聽覺和視覺的發育就緩慢得多了,在幼貓出生後大概11~16天產生聽覺,16~21天產生視覺。

貓眼總是那麽迷人,可通過貓眼看到的世界卻並非天生成型的。早在1970年,科林·布雷克摩爾(Colin Blakemore) 和庫珀(Cooper)就做過一個經典實驗:他們把3周到3個月大的幼貓放在黑暗環境裏,每天有一段時間被轉移到光明環境——一個內壁隻有水平(或豎直)線條的圓柱形籠子裏。後來,當它們接觸到自然環境時,貓咪便無法察覺豎直(或水平)的線條。別的研究則發現,在特定實驗環境中成長的幼貓,對視覺刺激的應答和辨別學習能力、視覺聯想學習能力,聽覺反應能力都可能受到影響。這些研究提示,早期惡劣的生活環境會影響貓後天的感知能力。


3周到3個月大的幼貓的視覺感知能力受生活環境的影響,此階段隻見過水平(或豎直)線條的幼貓在之後接觸自然環境時,無法察覺缺失方向,即豎直(或水平)方向的線條。圖片來源:Colin Blakemore

除了與感覺相關的研究,研究者也用各種各樣的實驗來衡量貓咪的其他認知能力——客體永久性就是其中一項。想象一塊食物被一個盒子扣上了,你的視線被盒子擋住不能直接看到食物,但你知道食物還在,這就是所謂的“客體永久性”。人類嬰兒要長到18-24個月才能完全理解這一點。而在貓咪上次見到食物的位置前方設置一個障礙物擋住視線的話,成年喵星人也可以迅速地找到食物。

為了更好地了解貓的客體永久性,研究者們也通過讓貓咪延遲尋找被拿走的食物來檢測它們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所能持續的時間。在有兩個選擇的情況下,貓咪的工作記憶可以達到30秒甚至60秒,但在物體被拿走後30秒內記憶迅速下降。相比之下,貓的長期記憶是非常驚人的——對物體的視覺匹配和非匹配延遲時間可以達到10分鍾之久。

這還不算啥,2009年的一項研究首次證實了家貓具有數量辨別能力:它們能夠通過視覺分辨群體,區分三個圓點。這種識數的機製目前還不清楚,但有了這樣的能力,貓咪們可能在獲取最多的食物上獲得優勢。

不過,在更“深奧”的事情上,喵星人對事物的理解可就沒那麽厲害了。2009年,一幫研究者通過牽引繩試驗了解喵星人對物理因果關係的理解程度:他們將食物綁在一條短繩末端,訓練貓咪通過拉扯繩子獲得食物。這可難不住它們。但是麵對稍微複雜的情況(一根長繩、兩根平行的繩、兩根交叉的繩)喵主子們就傻傻分不清哪個繩子可以獲得美食了。這說明貓咪不理解繩子與食物之間的這種因果關係。喵星人總愛用爪子扒拉各種東西,管它摔沒摔碎——我猜它們的字典裏就沒有過“後果很嚴重”這樣的詞,who cares!


一分鍾之後有東西摔碎了。怪我嗎?我不明白。圖片來源:微博@大王的油貓餅

與人為伴:
貓其實很依戀你
 
 

大部分的貓科動物都習慣獨居,隻有獅子和獵豹一般是群居的。家貓看著也是一副高冷傲嬌、陰晴多變的樣子,於是許多人認為它們也都是“獨行俠”,難以接近。但其實,它們的社會性是能屈能伸的,其社會群體的形成依賴於食物、住所和伴侶。有研究表明,在幼貓出生後第2~7周的敏感期,多跟人類接觸並且被撫摸的時間越長,貓咪性格會變得更加溫和,並且更願意親近人類。已經社會化的幼貓更容易與人類建立感情聯係。


你為什麽不rua我,你說。圖片來源:毛球控的毛球

貓對人類暗示很靈敏,會跟隨人類的手勢以及靜靜的凝視——而貓對人的凝視足以征服看著它們的大多數藍星人。它們也能很好地感知鏟屎官們的情緒。2015年的一項研究發現,貓可以在風扇彩帶的刺激下,對人類的喜怒情感狀態做出判斷,再小心謹慎地做出自己的反應。實驗表明,當有外界刺激時,貓咪會注視主人,感覺主人的情緒變化。而在感到害怕、處於未知環境或者想獲得主人關注時,喵主子甚至會主動放下身段對人類表示友好和親近。這些結果提示,貓咪的行為受人類情緒影響。

這其中,貓咪對人類的抑鬱情緒更敏感。所以,鏟屎官們還是開心些吧,喵主子都懂。


鏟屎官你不要不開心。圖片來源:微博@大王的油貓餅

為什麽看似高冷的貓實際上這麽善解人意?因為情緒狀態、凝視行為這些非語言交流機製都可以讓貓咪更容易從鏟屎官手裏獲得生存資源——食物、庇護以及關注等(心機喵有木有!),這些行為對於種間的社會行為和關係的演化具有重要意義。

什麽?我對它那麽好它就隻為了得到這些?

別難過,你家貓還是很愛你的。2013年,日本東京大學的研究者給貓咪播放五段人類聲音。當聽到主人的聲音時,貓咪的耳朵、頭部、尾部、瞳孔、位移和叫聲等特征與聽到陌生人的聲音時不同,提示貓咪能夠通過聲音區分出主人與陌生人


然而並不搭理你。圖片來源:毛球控的毛球

另一項研究則設立陌生情境測試(strange situation test)來檢驗貓咪和主人之間的依戀關係。科學家們發現,與主人或者陌生人獨處時,貓的行為會有顯著不同:實驗中,貓從不與陌生人交流,也不會跟隨;但與主人有更多接觸和交流,並有跟隨行為。單獨與陌生人待在屋子裏時,貓更喜歡在門口玩,並時常保持警惕。這些結果都說明貓具有依戀行為,與主人有很強的依戀的關係。也正因如此,貓咪在和主人分離後生理和心理會經曆一係列變化,甚至可能產生分離焦慮綜合征(separation anxiety syndrome, SAS),表現出不正常的排尿排便、過度發聲以及破壞行為等症狀。

目前,全球有超過6億隻的家養喵星人。根據美國寵物產品協會(APPA)2014年調查數據,在美國僅家養寵物貓數量就已經達到9600萬隻,比家養寵物犬的數量高出1000萬。這些貓咪會因為基因、早期經曆、與人的接觸等因素的影響而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2014年的一項研究提示,小貓咪在5-6天大的時候(為了避免幹擾早期的貓媽媽與幼仔的關係,5天前的貓咪沒有用於實驗)就已經開始有性格的差異,到3-4周時個性已經很明顯,並逐漸固定下來。了解貓咪的個性,能夠幫助我們給它們提供更好的生活環境,使它們過上生理和心理雙重滿足的生活。

到最後,和人類一樣,貓的認知能力也終將衰減。大腦細胞的不可逆損失和腦萎縮會導致與年齡相關的認知能力下降,即認知功能障礙綜合征(cognitive dysfunction syndrome, CDS)。感染貓免疫缺陷病毒也會影響喵星人的認知能力。隨著營養條件的改善,喵星人的壽命比以前更長了,老年群體也因而越來越多。盡管CDS目前還很難診斷和治療,但早期可以通過使用膳食補充劑做適當的預防。隨著關於貓認知能力的研究越來越豐富,相信我們能還更好地與貓咪們建立起更美好的夥伴關係。


喂,養了我可是要管一輩子的,知道嗎?圖片來源:微博@大王的油貓餅,小一拍攝

一個AIt

“人這家夥想什麽我們可一點兒也不關心。主子為什麽要操心鏟屎的怎麽想?”

圖文來源:水色星空-蜓蜓喵  果殼網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有同感! -胖胖MM- 給 胖胖MM 發送悄悄話 胖胖MM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6/04/2016 postreply 08:42:08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