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良緣”與“木石前盟”之爭

來源: 菲利斯 2021-10-25 07:50:52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7555 bytes)

 

凡讀過紅樓夢之人,都知道寶玉、寶釵的“金玉良緣”以及寶玉、黛玉的“木石前盟”,而圍繞著這三人之間的婚配,或明或暗有了兩派之爭。細細品讀過後,讀者也許會在心底反問自己,若是讓你也來投上一票,你會選“金玉良緣”還是“木石前盟”?看似一道簡單的選擇題,但其中卻蘊含著豐富又深刻的人生命題及人生觀價值觀。是選擇跟從自己的內心,愛我所愛?還是屈從社會現實,隻選最適合家族利益的那一個?現實當前,並不易做出抉擇。而紅樓夢亦好似一出大戲,圍繞著“金玉良緣”與“木石前盟”這條主線,大家族的各方勢力是明爭暗鬥,此消彼長,精彩紛呈。是人性還是人心或二者兼之?若將賈府中能左右此事的人分邊站,倒是可看出這大家族平靜的表像下其實暗流湧動,端的是意味無窮。下麵我們不妨來給這些人站站隊。

先來說說這“金玉良緣”和“木石前盟”之來曆。 “木石前盟”乃一仙界傳奇,作者開篇便以天馬行空之想象力,借甄士隱之夢敘述了一個浪漫且纏綿悱惻的神話故事。黛玉乃靈河岸三生石畔一顆絳株草,因得神瑛侍者(寶玉)甘露灌溉,得以化成人形,為酬答寶玉的“灌溉知恩”,黛玉便立誓跟隨寶玉下凡曆練,誓言將自己一生的眼淚還他,這便是“木石前盟”及"還淚"之說的由來。依此說法,寶,黛之間的“木石前盟”可說是上天注定的緣分,無怪乎他倆甫一見麵便覺似曾相識,有遠別重逢之感。“金玉良緣”之來曆書中前幾回卻未曾明言,隻知寶釵一家進賈府後,不久這傳言便在府中開始悄然流傳,而黛玉每每譏諷寶釵,莫名跟寶玉使小性兒,生氣流淚,均是因此而起,竟讓人都以為黛玉怎的如此小心眼,愛耍小脾氣,愛計較。直至第八回“比通靈金鶯微露意”,透過寶釵的丫鬟鶯兒,寶玉方知平素並不喜戴釵嬛首飾的寶釵,卻有一隨身佩戴的珠寶晶瑩、黃金燦爛的沉甸甸的“金項圈”,說是一癩頭和尚給的,上麵也刻著八個字,聽起來和寶玉的“玉”上的字像是一對兒,“金玉良緣”在此可說是微露意。而在第二十八回 “薛寶釵羞籠紅麝串”中提到,寶釵因往日母親對王夫人等曾提過,“金鎖是個和尚給的,等日後有玉的方可結為婚姻”, 所以總遠著寶玉(此處存疑?)。由此可知,“金玉良緣”的始作俑者乃是寶釵母親薛姨媽。還有第三十四回“錯裏錯以錯勸哥哥”,寶玉挨打,寶釵及薛姨媽均認定是薛蟠口無遮攔惹出的事端,薛蟠深感冤屈,為反駁處處占理的妹妹,也衝口說出了“金玉良緣”來自母親薛姨媽,因她曾提過,寶釵的“金項圈”要揀有玉的,方可正配,故此在薛蟠眼裏,寶釵才會偏著寶玉。細想想,這其中透著些古怪。寶釵一家進京,薛蟠可是打著送妹待選的旗號,但此說法僅限於此,後文卻隻字未再提及。難不成薛姨媽早就做好了兩手準備?選秀不成,便開始實施“金玉良緣”?無怪乎人常說,讀紅樓不能隻看作者說出的話,須細細品味他欲說未說,話裏話外之音。

不妨先來看看讚成“木石前盟”的究竟都會有哪些人?寶、黛二人自不必說,二人情根深種,你情我願,心心相印,第三十六回“繡鴛鴦夢兆絳雲軒”,寶玉於夢中喊出“和尚道士的話如何信得?什麽金玉良緣,我偏說是木石姻緣”,心中所想,無需多言。撇開這兩位當事人,這頭一個有意“木石前盟”自然非老太太賈母莫屬。黛玉為老太太最疼愛的女兒賈敏之女,嫡親的外孫女,自幼喪母,被老太太接進府中親自養活。黛玉進府後,飲食起居一如寶玉,三個孫女反倒靠後了,疼愛之心溢於言表。二人和睦,老太太比誰都高興,二人吵架拌嘴了,老太太又比誰都著急,曾說出“不是冤家不聚頭”的話,暗合了寶、黛二人心意。耐人尋味的是,老太太既有此意,卻為何從未明言這二人婚配之事?想來一則二人尚年幼,尚不急談論婚事,二則老太太需平衡家族各方關係,靜待最佳時機。老太太內心傾向黛玉,可也洞若觀火,察覺到兒媳王夫人不喜黛玉,更偏向她的外甥女寶釵。為維護大家族和睦,老太太明麵上總得平衡各方述求。老太太也在人前誇讚過寶釵,還特地出資為寶釵辦及笄生日宴,但喜惡還是會不經意地流露零星半點。第四十二回,賈母帶著劉姥姥遊大觀園, 到了黛玉的“瀟湘館”,隻見書架上磊著滿滿的書,劉姥姥誤以為定是那位哥兒的書房,老太太卻不無驕傲地說,這是自家外孫女的屋子。待到了寶釵的“蘅蕪苑”, 隻見房內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無,青紗帳幔,衾褥也十分樸素,老太太大為震驚,說年輕的姑娘房裏忌諱這樣素淨,客人來了看著也不像,不然而如自己這老婆子,豈不越發該住馬圈去了?話說得很難聽,絲毫未給寶釵留情麵,言外之意更是不讚成寶釵年紀輕輕就這般心如止水,無欲無求,老太太自己可是熱愛生活,愛玩愛熱鬧且極富生活情趣之人。而當後來驚為天人的寶釵堂妹寶琴進府,盡管寶琴進京已為待嫁之身,可老謀深算的老太太竟開口索要其生辰八字,暗含為寶玉求娶之意,就更表明她無意於“金玉良緣”。雖未明言,然最擅長揣摩老太太心思、人精似的王熙鳳,對此可是心知肚明。她曾和平兒聊起家中捉襟見肘的煩難以及幾位姑娘小子的婚事,說到寶、黛,便非常篤定地說二人必是一娶一嫁,老太太自有體己拿出來,不必使公中的錢。又曾借給黛玉送茶葉之際,當著寶釵的麵取笑黛玉,說“既吃了我們家的茶,怎麽還不給我們家作媳婦兒?”倘若老太太並無此意,王熙鳳怎敢隨意開這種玩笑?連賈璉的仆人興兒都看出了老太太的意思,跟尤二姐閑聊時,也非常肯定地認為寶二爺將來一準兒會娶林姑娘。而在高鶚續書中,寫老太太竟嫌棄了自己嫡親的外孫女,還和王夫人、王熙鳳一道,使用“掉包計”,讓寶玉、寶釵完婚,這分明是要斷送自己外孫女性命的做法,全然違背人倫天理,也絕非老太太心中所願。

而這第二個讚同“木石前盟”的應是王熙鳳。說起來王熙鳳是王夫人及薛姨媽的內侄女,從親戚關係上跟寶釵更近,讓她投寶、黛的讚成票貌似有些不合情理,但有心的讀者卻可看出暗藏其中的端倪。王熙鳳自身潑辣能幹,伶牙俐齒,性情爽利,從性格上應更喜歡活潑嬌俏、率直真誠的黛玉。而寶釵一向藏愚守拙,城府極深,喜怒不形於色,她的人生哲學是明哲保身,故鳳姐對她的評價是“不關己事不開口,一問搖頭三不知”,這可跟鳳姐直率、愛逞能、愛強出頭的脾氣大相徑庭,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二人根本不對盤。書中可時常見到鳳姐跟黛玉二人親密玩笑的場景,可卻從未見鳳姐和寶釵二人之間有任何的往來互動。再者黛玉比寶釵先進賈府,故而跟賈府的嫂子及姐妹們感情更親厚,不僅跟鳳姐,伶俐俏皮的黛玉跟大嫂子李紈之間也有玩笑互動。更重要的是,鳳姐出於自身利益考量,也不會支持寶釵,她深知寶釵精明算計不下於自己,又比自己有文化,假設寶釵將來成了寶二奶奶,自己在府中的地位將置於何地?相較之下,黛玉於俗事較為超脫,估計自己管家地位受影響較小。

這第三位讚同“木石前盟”之人,應為賈府當家人賈政,身為寶玉之父,他的意見應是舉足輕重的。黛玉乃賈政親妹妹賈敏之女,二人從感情上更為親近。做舅舅的賈政,對這位外甥女的才情也非常賞識,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淒清 凹晶館聯詩悲寂寞”,黛玉和湘雲聯詩時便提到過,這凸碧堂,凹晶館之名便出於自己之手,並說道,凡自己為大觀園所題匾額、對聯,皆一字未改,原封使用,這可是連寶玉都沒有的待遇,更凸顯賈政甚至元妃對黛玉詩才之肯定與讚賞。賈政還是一位大孝子,若賈母屬意“木石前盟”,他自然不會反對,雖說王夫人會不樂意,但她也無法違背丈夫的意誌。須知那個年代“孝順”大於天,“出嫁從夫”亦為那時的夫妻之道。何況賈政、王夫人二人於夫妻情分上很是一般。

其他有意“木石姻緣”之人,如賈赦、邢夫人。大房、二房之爭,在大家族很是尋常,賈府的現狀是二房一直壓過大房,他們自不願看到二房因寶釵的加盟勢力更強,對寶、黛婚姻,他們雖樂見其成,卻並不方便參與此事,即使表態,想必也不在考慮之列,畢竟這是二房之事,如同賈赦堅持把迎春嫁給“中山狼”孫紹祖,賈政反對亦無用。

 

那再來看看讚成“金玉良緣”的又有哪些人。這頭一個自然是始作俑者薛姨媽。前文曾提到“金玉良緣”之由來,極有可能便是薛姨媽在家中生意逐漸凋敝,為家族利益計,欲將女兒嫁進權勢滔天的賈府,以為依仗,故此這“金玉良緣”之說極有可能是在進京前已謀劃好的。寶釵進京選秀也可能是子虛烏有,根本是個幌子。第三十五回,薛蟠因前日衝動之下說破寶釵想嫁寶玉的心思,得罪了妹妹,第二天便變著法子討好妹妹,說要給妹妹炸她的金項圈,寶釵卻道,黃澄澄的,又炸它作什麽,可見項圈是新的,並非陳年舊物,沒準就是進京前為“金玉良緣”特地定製的。而且賈、薛兩家是親上加親,外甥寶玉也是個人品叫人放心的孩子,綜合考量後,薛姨媽對這樁婚事自然想極力促成。

這第二個主張“金玉良緣”的無疑是王夫人。既然薛姨媽早有“金玉良緣”之意,進賈府後必會先謀之於王夫人,姐妹倆人一商量,竟是一拍即合。大方隱忍、隨分守時的寶釵無論從親戚關係遠近,還是脾氣秉性,都更合她的心意。王夫人的丫鬟金釧被寶玉調笑後,遭王夫人無情驅逐,金釧無顏苟活憤而跳井自盡,寶釵得知後連忙趕去寬慰王夫人,常年吃齋念佛的王夫人此時尚心有不忍,愧疚流淚,可寶釵卻說金釧並不是賭氣投井,多半是貪玩失腳掉下去的,還說若是因此賭氣,也不過是個糊塗人,不足為惜。寶釵這番無情冷血的話立馬讓王夫人負疚之心大為釋懷。如此貼心,怎不深得王夫人之心?傳統守舊、木訥寡言的王夫人不喜活潑任性、目下無塵的黛玉,卻礙於老太太不便明確表露,但從她對眉眼有些像黛玉的丫鬟晴雯的處置來看,她可不是一般的辣手摧花,先是瞞著老太太先斬後奏,將晴雯逐出大觀園,後又編謊話糊弄老太太,說晴雯得了“女兒癆”,致使晴雯很快香消玉殞,這喜好偏頗顯而易見。第五十五回,因鳳姐身體有恙,不能當家理事,王夫人委托探春、李紈,加上處於客居的寶釵一道,共同管理家事。高門富貴之家,最講禮數,委派客人幫忙料理家事,如此安排確乎有悖常理。顯然王夫人有為寶釵成為寶二奶奶鋪路之意。再者,自家外甥女寶釵若成為兒媳,自然也可以大大強化自己在府中的地位。

這第三位屬意“金玉良緣”的卻是身為當事人之一的寶釵。寶釵父親早逝,兄薛蟠又因母溺愛,不學無術,一無所長,生活逼迫她成熟懂事,很早便開始打理家事,為母分憂。無奈身為女兒,未能力挽狂瀾,家中生意依然逐漸消耗。為家族利益計,毫無疑問她是認可母親安排的。合理推斷,進京前母女二人應已就此事商議妥當。進宮之事無果,待進賈府後見了相貌及人品均出色貴重的寶玉,內心應是歡喜的,故她費盡心機討好賈母,王夫人,及湘雲、黛玉眾姐妹,乃至趙姨娘及襲人等丫鬟、婆子們,可謂八麵玲瓏,盡心竭力在府中經營良好的人際關係,贏得上下一片讚譽之聲。前文提到,第八回,寶釵透過自己的丫鬟鶯兒,巧妙給寶玉點出 “金玉良緣”之意。第三十五回,“黃金鶯巧結梅花絡”,還是通過鶯兒,又巧妙暗示鶯兒用金線編織絡子,欲套住寶玉之“玉”,再一次暗示“金玉良緣”之意。當然對現實功利的寶釵,寶玉並非理想良配。寶玉無心仕途經濟,不願為官致仕,和寶釵自己的人生理想大相徑庭,寶釵曾譏笑他為“富貴閑人”,“無事忙”,也曾規勸過寶玉應多和為官作宰之人多往來,無奈寶玉誌不在此,勸說無果,反惹得寶玉不滿,很無禮地抬腳就走。現在都說美滿姻緣的基礎是“三觀一致”,惜乎聰慧如寶釵卻不明此理。盡管如此,精於算計的寶釵定反複權衡過,寶玉出身、相貌及人品均是上乘,和周圍其他男性如自家哥哥薛蟠、賈赦、賈珍、賈蓉、賈璉之流相比,依然不失為不錯的選擇。

若說府內眾人各懷心思,明爭暗鬥,但其實對寶玉婚事真正起決定性作用的是宮裏的元妃,她的地位決定了她對此事有一言九鼎之效。寶玉乃元春親手帶大、最疼愛的弟弟,又是唯一略可指望的傳家之人,他的婚事自然是賈府頭等重要之事,無論賈母、賈政、王夫人,恐都得尊重元妃的意思。元春在書中隻出現在省親那一回,但其性格特征亦可大致看出。元春未進宮前,自幼由賈母教養,擅撫琴(她帶進宮的丫鬟名抱琴,賈府四春琴棋書畫各有所長,元春擅琴,迎春擅棋,探春擅書,惜春擅畫),從她修改寶玉為大觀園所題匾額及點評姐妹們詩作來看,詩詞歌賦亦品味不俗,尤喜黛玉為寶玉捉筆那一首“杏簾在望”,足見其對黛玉詠絮之才之賞識。寶釵未進賈府之前,每年端午節節禮,寶、黛二人總是一樣,亦表明元春對黛玉格外喜愛。但寶釵來之後的那年,事情便起了微妙變化,變成寶玉、寶釵二人一樣了,寶玉曾為此很是詫異,以為傳錯了。其中有一串“紅麝香珠”手串,素來宣稱不喜佩戴珠寶首飾的寶釵,得之後卻有意鄭重地戴上,還巧妙地讓寶玉瞧見了,寶釵欲宣告什麽?不言自明。元妃的賞賜自然不是隨意為之,暗含著元妃對“金玉良緣”的肯定意向。為何她的態度會起變化?合理推斷,是有機會進宮探望女兒的王夫人說動了元妃,但也有人另有說法。元春省親時,將皇宮比作見不得人的去處,又對父親說,羨慕“田舍之家,雖齏鹽布帛,終能聚天倫之樂。今雖富貴已極,骨肉各方,然終無意趣。”表明元春亦是真性情之人,且賈母的教養使她成長為滿腹詩書的才女,跟古板、守舊的父母全然不同,她傾向跟寶玉同樣真性情的黛玉,更希望最疼愛的弟弟終身幸福,方更為合理。故這端陽節節禮,應是被有心人調換了。到底實情如何,不得而知,但傳遞給賈府的信息卻是明白無誤的。故這場PK,因元妃的支持終是 “金玉良緣”勝出。

但是否是真的勝出了?恰似紅樓夢曲子【終身誤】所唱,“都道是金玉良緣,俺隻念木石前盟。空對著,山中高士晶瑩雪。終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有仙緣的,空勞牽掛;有俗緣的,心事終虛化。欠淚的,淚已盡;看破的,遁入空門。這場PK,終究無人勝出---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讚“這場PK,終究無人勝出”。插圖很棒,87版不可複製的經典! -Anthropologi- 給 Anthropologi 發送悄悄話 Anthropologi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0/25/2021 postreply 18:44:43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