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鐸雜誌(第六期)
編者語:論語聖經版’為我們開啟了一扇和孔子對話的大門。讀論語的目的不是學古文,讀論語的目的不是學曆史。通讀論語的過程,就是我們和聖人直接對話的過程;前置經文中的詮釋,隻是協助理解字義—聖人的智慧和大道將引領我們從迷惘走向清明,使我們活得更有意義。
因為私人原因,第六期至今才發行,請讀者原諒。謝謝你們的支持。我們計劃出版二十期,每一期刊登一章論語(聖經版)力求簡約,打破不良分子對論語的壟斷,或者假‘論語專家’之名沽名釣譽。論語是一本天書,應該走進千家萬戶。當人手一冊論語並都能‘畏天執禮’,那麽就是小康世界了。
本期目錄:
一,論語聖經版 雍也第六(共二十八章)連載
二,新書發布:《禮運篇新解》作者:鮑久師(共十章,分十次連載)
此文章以史料為基礎,幫助建立正確的三觀,撥亂反正,使讀者心明眼亮,認識畏天執禮的重要性,並堅定在現代社會的基礎上建設小康世界的信心。其文共欣賞,異議相於析-歡迎來稿討論。
三,古文欣賞:國語-邵公諫厲王弭謗
四,一起學論語
01.季氏之憂在蕭牆之內章
02.天下有道章
木鐸雜誌編輯組
一,論語聖經版 雍也第六(共二十八章)連載
雍也第六(共二十八章)聖經版連載
6.01 雍也可使南麵章
(冉雍-姓冉,名雍,孔子的學生,冉雍為人寬宏簡重,有人君風度,故孔子讚之;子桑伯子-人名,姓子桑,名伯子,魯國人,提倡‘簡’至不服衣冠、不要禮數的地步,冉雍不以為然,故有此問;可也簡-此人簡單得可以;居敬-主張‘敬’之意;居簡-主張‘簡’之意;然-認同;使南-可擔大任之意,古坐北麵南為帝王位;)
冉雍問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簡。”冉雍言:“居敬而行簡,以臨其民,不亦可乎?居簡而行簡,無奈太簡乎?”子曰:“雍之言然。雍也,可使南麵。”
6.02 有顏回者好學章
(哀公-時為魯國國君;弟子-此指孔子的學生;顏回-孔子的學生;不遷怒-喜怒在事,故能怒甲而不移於乙;不貳過-才有差失便能知止而不再犯;亡-音WU吳,通無;)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6.03 君子周急不繼富章
(公西赤-人名,姓公西,名赤,孔子的學生;使-公差;齊-指齊國;冉求-孔子的學生,時為夫子的管家;其-此指公西赤;請粟-申請小米;釜-古量詞,一釜等於六鬥又四升,庾-古量詞,一庾等於十六鬥,秉-古量詞,一秉等於一百六十鬥;請益-要求增加;適-此指前往;周急不繼富-補窮迫者之不足,不接濟有餘者;原憲-姓原,名憲,孔子的學生;宰-此指原憲在冉求之後任孔子的管家;與之粟九百-此指俸薪豐厚;辭-原憲不受之意;毋!以與爾鄰裏鄉黨-此指俸薪不當辭,有餘可接濟親朋鄰裏;)
公西赤使於齊,冉求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請益。子曰:“與之庾。”冉求與之五秉。子聞之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原憲為之宰,與之粟九百,辭。子曰:“毋!以與爾鄰裏鄉黨乎!”
6.04 子謂冉雍章
(冉雍-姓冉名雍,孔子的學生;出身貧賤但品行高尚,其父賤而性惡,此章夫子用比喻明義。犁牛-價賤之耕牛,比喻冉雍之父,之子-此指牛犢,比喻冉雍;騂-音XING幸,紅色,騂且角-牛犢毛色純紅、牛角漂亮,古時崇尚紅色,天子用純紅色的牛作祭品;勿用-不用此牛犢祭祖;山川-轉指神靈;其舍諸-豈會舍棄它之意,全章明示不可因出身貧賤棄用。)
子謂冉雍曰:“犁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
6.05 顏回不違仁章
(回-此指顏回,孔子的學生;三月-言其久;其餘則日月至-其他學生不能堅持之意;)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以矣。”
6.06 從政章
( 季康子-魯國的權臣;仲由、端木賜、冉求,都是孔子的學生;從政-謂為大夫;果-有決斷;何有-沒問題之意;達-通事理;藝-多才能;)
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子曰:“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問:“賜也可使從政也與?”子曰:“賜也達,於從政乎何有?”問:“求也可使從政也與?”子曰:“求也藝,於從政乎何有?”
6.07 善為我辭章
(季氏-即季康子,魯國權臣;使-指派;閔損-姓閔,名損,孔子的學生,孝名在外;費-音BI 閉,地名;費宰-費縣的地方官;善為我辭-請幫我謝絕之意;複我者-此指再來召我者;汶-水名,在齊南、魯北的邊境上;在汶上-離魯去齊躲避之意;)
季氏使閔損為費宰。閔損言:“善為我辭焉,如有複我者,則吾必在汶上也。”
6.08冉耕有疾章
(冉耕-姓冉,名耕,孔子的學生,有德行,盛名在外;問-探視;牖-音YOU 有,窗戶;命-此指天命;)
冉耕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6.09 賢哉回也章
(回-顏回,孔子的學生;簞-盛飯的竹器;)
子曰:“賢者,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
,回也!”
6.10 今汝畫章
(冉求-孔子的學生,學藝超前,學仁不力,故夫子有此訓;中道-此指半途;汝畫-畫地自限之意;)
冉求言:“非不悅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汝畫。”
6.11 無為小人儒章
(卜商-孔子的學生;儒-學者之稱呼;)
子謂卜商曰:“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6.12 言偃得人章
(言偃-姓言,名偃,孔子的學生;武城-魯國的小鎮;宰-地方官;得人-發現人才之意;澹-音DAN旦,澹台滅明-姓澹台,名滅明,孔子的學生;行不由徑-指辦事公正,不取巧)
言偃為武城宰。子曰:“汝得人焉爾乎?”偃語:“有澹台滅明者,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嚐至於偃之室也。”
(18)
6.13 子讚孟子反不伐章
(孟子反-孔子講述的曆史人物,魯國的大夫,名側;不伐-不自誇;奔-此指軍隊敗走也;殿-即斷後,奔而殿-此指因掩護軍隊撤退而斷後,這在軍事上是很英勇的行為;入門-軍隊進城門;策-鞭打;非敢後也,馬不進-自謙之詞,之所以‘斷後’,是因馬不走;孟子反不居功,受到夫子的讚揚。)
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將入門,策其馬言:“非敢後也,馬不進也。”
6.14 難乎免於今之世矣章
(時夫子在衛國,見政風敗壞有感。祝-此指掌宗廟之官;鮀 -音TUO駝,人名,衛國的大夫,有口才,被委以重任;佞-音NING寧,此指阿諛奉承;宋朝-宋國的公子,名朝,出奔至衛,被委任大夫,外貌出眾,人品下流;不有。。而有。。-此指在衛國惟有鮀、朝之流被重用;免於今之世-此指欲擺脫好諛悅色之世風;)
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於今之世矣。”
6.15 出不由戶章
(出-進出;戶-門戶;夫子用生活常識而引申出‘行必有道’的真理。)
子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
6.16 文質彬彬章
(質-本質、品質、內涵等之意;文-文采、教養之意;野-野人,粗鄙、簡略之意;史-古掌文書者謂史,史者易誇誇其談,引申為華而不實;彬彬-適當、相映之意;)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6.17 人之生也直章
(直-秉持正直,平安之本也;罔-不正實、自欺者;幸而免-罔者或未遭殃隻因僥幸;)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6.18 知之、好之、樂之章
(知之者-受教能有認識者;好之者-對所知內容能思考、提高者;樂-音LE勒,樂之者-對學問樂此不疲,舉一反三者;知此三者關係,才能自強不息。)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6.19 可以語上章
(夫子主張教育要由淺入深、因材施教。中人-此指對所學內容已有一定程度了解者;語上-授與高深之內容;)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6.20 樊須問智章
(樊須-姓樊,名須,孔子的學生;為防樊須有失,故夫子有此訓。智-明事理者;務民之義-為民之要義;敬鬼神而遠之-智者能使老百姓敬鬼神而又不惑於鬼神,也即能敬能遠;先難而後獲-為民必以所難為先,而不計所獲,此乃仁者之心;)
樊須問智。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智矣。”問仁。子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6.21 智者、仁者章
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
6.22 夫子論齊、魯章
(時齊國強大,魯國弱小,但齊國政風急功近利,有霸政之氣;魯國政風重禮教、崇信義,故夫子有此論。變-政治變革之意;至於-達到更上層樓之意;道-先王之道,轉天下大治之意;)
子曰:“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
6.23 觚不觚章
(觚-音GU孤,有棱之盛器曰‘觚’,若失其形則非觚也,時流行無棱之盛器也稱‘觚’;觚哉-責疑:這是觚嗎?夫子舉一器為例,而天下之物皆然:君失其道不為其君。。。)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6.24 君子可逝不可陷章
(宰予-姓宰名予,孔子的學生,初學答不專,而憂為仁反被害,故有此問;井有人-有人落井;其從之-下井之意;逝-前往救人之意;陷-愚而下井自陷,於事無補之意;可欺-被騙、吃虧之意;罔-昏匱、不明理之意;)
宰予問:“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人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6.25 約之以禮章
(文-古時指六經六藝及更多的文獻;約之以禮-有了學問,凡事要有禮數;亦-才;弗叛-不違道、不犯錯之意;)
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 弗叛矣夫。”
6.26 夫子見南子章
(時夫子在衛國,古仕者訪問它國有拜見國君夫人的禮節。南子-衛國國君衛靈公之夫人,惡名在外;見-南子請見,孔子拜謝不果,不得已而見之;仲由-孔子的學生;矢之-正告之意;否-音PI 批,泛指不由其道、無可乃何之事;予所否者-此指‘我雖不欲又不得不見南子’一事;天厭之-上天都討厭;)
子見南子,仲由不悅。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6.27 中庸章
(中-無超過、無不及之意;庸-平常之意;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為德-作為道德標準而言;其至-指中庸之道是極其重要的;鮮-少;民鮮久矣-自世教衰,民不興於行,少有此德久矣;)
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6.28 博施於民章
(端木賜-姓端木,名賜,孔子的學生;何事。。。必也-何止於。。。那更是;聖-指最高的精神境界、道德品質、理想人格;其猶病者-指聖人還心猶有所不足於此也;立-能站穩之意;達-通達之意;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也即‘恕道’也,欲習‘仁’,從為‘恕’始,‘仁’是目的,‘恕’是方法;能近取譬-指學仁德要從眼前做起;仁之方-實現仁德的方法)
端木賜問:“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者,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者!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已。”(待續)
二,新書發表:
禮運篇新解(正文)
前言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久流長,中國有文字記錄的曆史大約三千年。傳說中的古文明社會是怎麽演變成有文字記錄的現代文明社會的呢?這是人類最基本的問題-我們是從那裏來?我們現在在那裏?我們要到那裏去?認識了這三個全人類的最基本問題,才能著書立說。在正確理論的指導下,我們就能少犯錯誤,社會就能不斷的向前發展。反之,就是折騰折騰再折騰,毀了英雄前程,苦了天下蒼生!
自古至今,全世界追本溯源的文章多如牛毛。由於基本概念錯誤,所以假專家偽理論汗牛充棟,他們搞不清這三個基本問題而書寫的再高深的哲學理論都是經不起推敲的故事。
在東方有一部能說明這三個基本問題的文獻-那就是在中國流傳了兩千年的’禮記‘這本記載了古代 中國典章製度的文獻。
那麽‘禮記’是誰記錄的呢?中國兩千年保存的大量有文字記錄的資料都無可辯駁的證明:‘禮記’中重要章節都是根據孔子整理的曆史事實的記錄。如果沒有孔子,萬古如長夜!
孔子是中華民族之魂,孔子在中國雖然無宗教之名,但有宗教之實。孔子是‘古中國’最嚴謹的曆史學家,‘敘而不作’,是孔子為天下記載曆史的官員立下的規矩。
而《禮運篇》是禮記中最重要的曆史文獻。孔子在論語 ‘樊須問智章’中教導天下為官者:‘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智矣’。有智慧的人,要使老百姓敬鬼神而又不惑於鬼神-如此才能‘畏天執禮’,才能了解曆史的真麵貌。
。孔子記錄的《禮運篇》明白無誤的告訴我們人類社會的來龍去脈。近代中國很多人漫遊世界學富五車,可是明白三大基本問題的一個也沒有。
孟子曰:‘道在邇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是這些聞人的寫照。
我編撰了‘禮運篇新解’,以達正本清源之效。
( 一) 讓史料說話
全世界有擔當的曆史學家都認同一句話:‘讓史料說話’我們學習‘禮運篇’,再一起討論,再一起說心得-就是在‘聽’史料說話。謹錄《禮運篇》全文
《禮運篇》分三章:大同章、既隱章、小康章。恭錄內容如下:
**禮運篇-‘大同’第一章:(107字)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禮運篇-既隱第二章(九個字):
‘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
**禮運篇小康第三章(136 字):
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域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 以設製度,以立田裏,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以上抄錄”禮運篇”中252個中文字母,像‘天書’一樣,記錄了人類社會的來龍去脈。
在學習禮運篇之前,我們先要有一個最基本的認識:在浩瀚的宇宙中,人類社會很渺小,千年曆史也隻是‘彈指一揮間’。所以我們可以把人類的全部曆史歸納在兩個時期-‘天下為公’的原始社會和‘天下為家’的現代社會。(小康社會)
禮運篇中大同章‘天下為公’的大同世界的內容是遠古時代傳說的記錄;既隱章記錄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小康章是‘天下為家’社會結構下全方位的記錄。
‘天下為公’和‘天下為家’的社會形態都不是孔子的創造或孔子的主張。曆代和現代都有很多人搞不清楚藏況,把大同、小康和孔子混為一談,誤人子弟。‘禮運篇’的內容不是宗教教義,也不是類如佛陀或蘇格拉底苦思冥想的記錄,更不是柏拉圖式的把夢想當理想的故事,‘禮運篇’是人類有文字後最早的曆史資料的記錄。禮運篇中大同章‘天下為公’的大同世界的內容是遠古時代傳說的記錄;既隱章記錄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小康章是‘天下為家’社會結構下全方位的記錄。
孔子一生主張執禮,孔子教導我們要‘畏天’。讀大同章,使你明白為什麽要‘畏天’;讀既隱章還要有悟性;讀小康章,使你知道為什麽要矢誌不渝的‘執禮’。孔子說:我不如老農‘,然後千年來,總是有人借孔子之名招搖撞騙;在孔子身後一百多年的蘇格拉底學著孔子的口吻說:’我知道我是什麽都不知道的人‘,還招來殺身之禍,曆史聖人都會遇到意想不到的麻煩。(待續)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