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介冷情之惜春

來源: 菲利斯 2021-08-17 09:59:05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9056 bytes)

 

87版《紅樓夢》電視劇裏,有那麽一個鏡頭、一個眼神,瞬間擊中我,並深深地刺痛了我,那就是在瓜州古渡,劉姥姥遇到了身穿袈裟、尼姑打扮的賈家最小的四姑娘惜春,劉姥姥看著昔日的侯門繡戶女,身著緇衣,孤苦伶仃,老淚縱橫,苦勸惜春跟她回去,惜春搖頭不肯,她憂鬱美麗的眼睛裏流露出的那份倔強和決絕、那份看破世事的冷情淡漠,還有那樣一份孤勇,一刹那讓我的眼淚奪眶而出,淚眼朦朧的看著她漸漸遠去的小小背影,想她小小年紀,就獨自一人孤苦地在人世間流浪,我心疼得無以複加,至今難以忘懷她那個決絕的眼神!為何賈家的千金小姐惜春如此年幼便毅然決然,義無反顧地拋棄家庭,走上出家之路?她的性格和經曆是否使她必然走上此路?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惜春,是紅樓夢中賈家"元迎探惜"(諧音原應歎息)四位姑娘中最小的一位,是寧府賈珍的親妹妹,她出生時其父賈敬應年事已高,且整日裏煉丹修道,對家事不聞不問,對這個幼女更吝於關心和照顧了。而她的母親是誰,書中未曾有過交待。她的親哥哥賈珍對她這妹妹也從不見過問,全書至始至終竟未曾見賈珍提起過這個妹妹,更不屑說任何關愛體貼了。惜春雖生在高門大戶,卻從未得到過親人的憐愛和家庭的溫情,像是一個被人遺忘的孩子,感受到的盡是淡然和冷漠,家中也從未有人真正設身處地為她著想過,她身處繁華深刻體會到的卻是孤寂落寞,因而慢慢形成對世事冷漠,及孤介冷清的個性。書中說老祖宗賈母格外疼惜孫女,她自小便被老太太接到榮府和其他姐姐們結伴同住,雖並未見老太太對她有何格外疼惜之處,但有姐姐們的依傍,也算是有了稍許的快樂時光。

惜春因太過年幼,在姐妹群中時常會被忽略了。在第四十回賈母請劉姥姥吃飯,劉姥姥高聲說道,"老劉,老劉,食量大如牛,吃一個老母豬,不抬頭,",引發眾人哄然大笑,湘雲,黛玉,寶玉,王夫人,薛姨媽,探春等人都樂不可支,這時惜春笑得離了座位,拉著她奶母叫揉一揉腸子,這是她在書中僅有的一次撒嬌,可見孤癖的惜春天性中也有她天真可愛的一麵。她不工詩,唯一一次作詩是在元春省親時的應景之作,有釵黛的出眾詩才在前,惜春自是太平常了。她也參加大觀園的詩社,在李紈的邀請下負責"謄錄監場",雅號"藕榭"。賈府四春對應著"琴棋書畫",元春擅琴,迎春擅棋,探春擅書,惜春自然是擅畫,經寶釵之口我們得知惜春擅長寫意畫,在第四十回中曾受賈母之命,畫《大觀園行樂圖》。可見她的繪畫水平得到了老太太和眾姐妹的一致認可,那也是是相當高水準的。在大觀園這個青春王國裏,每一個青春的生命都有它的閃光之處,各自都有各自美麗動人的風景。

第七十四回抄檢大觀園時,她的丫頭入畫因私傳哥哥的東西受到盤查遣責,此時惜春非但一句不為入畫辯解討情,反而對鳳姐說道,"嫂子別繞她,…嫂子若依她,我也不依",又特地請她嫂子尤氏過來,態度堅決要將入畫攆出去,說,"這些姊妹獨我的丫頭沒臉,我如何去見人",又催促道:"快帶了她去,或打,或殺,或賣,我一概不管",任憑入畫如何跪地哀求,惜春都心冷似鐵,不為所動,對一個貼身服侍自己多年的丫頭如此無情冷血,似乎已失去了正常人的情感,著實有些令人心寒!可若設身處地為惜春想想,幼小的她為何會如此狠心絕情?她雖錦衣玉食,可又何曾從這個富貴家庭得到過親情關愛?隻聽她說:"古人說得好,善惡生死,父子不能有所勖助……我隻知道保得住我就夠了,以後你們有事,好歹別累我",孤介決絕如此!又說:"我清清白白一個人,為什麽給你們教壞了我!"惜春心裏明鏡似的,別看她年紀小,心裏卻異常清楚,寧府那些自家的親人是如何汙濁不堪的,旁人又是如何議論寧府那些肮髒的人和事的,借此機會發誓要斷絕與寧府的往來,亦全在情理之中。尤氏百般勸說無果,說她是心冷口冷心狠意狠之人,但其實她都事出有因,見慣了家族的腐敗墮落及家人烏雞眼似的勾心鬥角,飽嚐親人之間的冷漠無情,如此人世,於她有何可戀之處?她勘破紅塵,逃避現實,以求保全自己,並最終求得解脫個人的痛苦,可說是必然,亦合情合理。

《紅樓夢》抄檢大觀園,當時反應最為激烈的就屬探春和惜春,探春是痛心疾首自家人自相殘殺,而惜春是果斷的斷絕親情,保全自己。大觀園的抄檢,象征著美好青春王國的結束和青春夢想的幻滅,抄檢後,入畫被惜春趕走;為獨善其身,寶釵也毫不猶豫搬出了園子;隨後司棋,晴雯,芳官,四兒被攆;再後來又是迎春出嫁。曾經充滿歡聲笑語的青春王國,就這樣漸漸凋敝;曾經那樣純潔美好的青春樂園,也從此不再。

惜春的出家在書中有幾處暗示。第七回周瑞家的給各位姑娘送宮花,到惜春這兒,隻聽她玩笑說,"我這兒正和智能兒說,我明兒也剃了頭同她做姑子去呢,可巧又送了花兒來;若剃了頭,可把這花兒戴在哪裏呢?",這是作者第一次暗示了她將來出家為尼的命運。第二十二回眾人製燈謎,惜春的謎麵是,"前身色相總無成,不聽菱歌聽佛經。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 這謎底是"海燈",乃是佛前點的長明燈,這是作者第二次預示惜春將來出家的命運。到抄檢大觀園時,惜春更是大徹大悟,"不作狠心人,難作自了汗",自此她決意斬斷親情。惜春判詞:"勘破三春景不長,緇衣頓改昔年妝。可憐繡戶侯門女,獨臥青燈古佛旁。"十二釵中的元春,黛玉,湘雲,妙玉,王熙鳳,李紈,甚至巧姐的結局在八十回之內都沒有明確交代,各自的判詞也不甚明了,頗多爭議,但惜春不同,她的結局很是清楚明了,在賈家大廈傾覆,"樹倒猢猻散"後,她義無反顧的出家為尼,化緣乞食,獨伴青燈古佛。

正如《紅樓夢》的《收尾曲•飛鳥各投林〉中唱的,"看破的,遁入空門;癡迷的,枉送了性命。"《紅樓夢》中先後肯定出家的有五人,首位便是開篇描述的香菱之父甄士隱,在痛失愛女和家產後,被跛足道人一首《好了歌》點化,飄然隨他而去。第二位是冷麵冷心的柳二郎湘蓮,在目睹深愛他的尤三姐激憤自殺後,也被一瘸腿道士三言兩語點撥,幡然頓悟,隨他而去。還有寶玉的丫頭芳官,被王夫人攆出大觀園後,不願再被幹娘賣,決然隨水月庵的姑子出家作了尼姑。當然再有就是書中預示的怡紅公子寶玉的出家。和惜春截然不同的是,“萬千寵愛集一身”的寶玉是博情泛愛,憐惜悲憫所有人,恨不得攬盡所有人的感情,因此也有了無盡的痛苦和煩惱,一一失去後才漸漸了悟,慢慢放下。而孤介冷情的惜春是早早就看穿了這一點,杜絕親情,斬斷牽絆,以求了脫。恰如惜春的曲子《虛花悟》所唱的,"將那三春看破,桃紅柳綠待如何?把這韶華打滅,覓那清淡天和。",惜春於豆蔻之年,了悟生死,獨自走上清苦的修行求道之路,那份執著孤勇,無論如何,讓人心疼,亦是令人肅然感慨萬千的。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