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子行吟》, 鑄銅,60厘米 × 15厘米 × 30厘米,1984年,樹人雕塑,入選第六屆全國美展)
立在我們麵前的這尊屈原雕像麵容枯槁,形銷骨立。汨羅江邊,詩人邊吟邊唱,懷憂苦毒,愁思沸鬱,麵對波濤洶湧的江水,詩人仿佛在做投江一躍前的最後沉思。藝術家用羅丹印象派手法大刀闊斧刻劃中國古代人物,有一種對衝穿越感,屈原憂鬱深沉的眼神透露著悲壯的殛致。
屈原,約公元前340 - 約前278年,戰國末期楚國人。名平,字原,又字靈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丹陽人,是我國曆史上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也是一個學識淵博,目光深遠的政治家。屈原在擔任大夫和左徒期間,心係蒼生社稷,力主改革朝政,聯齊抗秦。
由於在內政外交上與楚國腐朽貴族勢力發生了尖銳的矛盾,遭到上官大夫篤人的妒忌,誣陷,最終導致與楚懷王的疏遠,兩次遭到流放,被逐出郢都。但他始終念念不忘自己的國家,希望楚懷王和後來執政的頃襄王召回自己,為國盡力,最後在楚國郢都被秦國將領白起攻破之後,他不忍心看著祖國滅亡,投汨羅江自盡。
端午節前,我拜訪了雕像的創作者程樹人先生。
去過溫哥華唐人街的人,一定會對先僑紀念碑和壁畫"曆史瞬間"留下深刻印記,正是這位給唐人街留下濃墨重彩曆史紀念的藝術家在上世紀80年代創作了這尊屈原雕像。
眼前的藝術家,儒雅健談,常年累月的雕像製作生涯造就了他結實的體魄,使他看上去比同齡人年輕。
談起屈原這位令人尊崇的曆史人物,程樹人感時傷懷,口吟一訣: 每逢佳節倍思卿,天問九歌卿豪情,忠君愛國痛至死,汨羅江水悲不停。
《屈子行吟》是目前為止程樹人自認為最滿意的作品。回顧創作過程,藝術家大歎身逢其時。
上世紀70年代末,為毛主席紀念堂雕塑設計,劉開渠先生借機將全國雕塑工作者調離學非所用的悲慘境地,重新組織全國雕塑界。程樹人也被從上海工藝品公司借調出來,有機會重拾雕塑。《屈子行吟》 就是此時作品。
為屈原塑像,是藝術家夢寐以求的心願。程樹人愛詩,“楚辭""九歌"對他古典文學中國文化的滋養,屈原憂國憂民愛國情懷帶給他的心靈震撼,都是他創作的動力。又正值壯年盛時,內心創作激情如火山般爆發,創作進入井噴期,好像要把前十年的損失補回來,藝術家充分發揮中央美術學院6年練就的紮實功底,詩歌給他的雕塑創作帶來靈感,詩與雕塑的結合使他如虎添翼,屈原雕像就這樣"應運而生"。
作品是藝術家的生命,藝術品是創作者對社會的貢獻,而激情和活力又是作品後麵的動力,相對而言,技巧技法隻是鋪墊而已。
我們的交談時不時被一陣陣喧鬧喝彩聲打斷,窗外,湖上龍舟競渡,百舸爭流,一年一度端午紀念活動正如火如荼。劃龍舟,包粽子,飲雄黃酒,書畫寫詩 ...... 中國文化傳統的傳承就這樣生生不息,代代相傳。
(寫於2018年端午節)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