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名字的由來

        鴉片戰爭,顧名思義,應當是一場與鴉片緊密相關的戰爭,否則,它為什麼不叫黃豆戰爭或茶葉戰爭呢。可是,我們一旦“顧名思義”,就已經上當了,因為這場戰爭的命名裡充滿了心機和設計。東亞大陸的人,在命名戰爭的時候,是有約定俗成的,例如:“長平之戰”“肥水之戰”“官渡之戰”“赤壁大戰”“土木堡大戰”“山海關戰役”“遼瀋戰役”等等,以上這些耳熟能詳的戰爭,都是以戰爭發生的地點命名的,這種命名的方式是最普遍的一種,另一種相對普遍的命名,就是直言戰爭的雙方,例如某某滅某某之戰,某某攻某某之戰。

        可是,到了“鴉片戰爭”,東亞大陸習以為常的命名習慣不見了,這種移風易俗的現象其實非常少見,難道背後有什麼不可示人的勾當嗎?就像大家早習慣了張三、李四,突然見到張湯姆、李約翰,難道就沒有一絲違和嗎?

        好吧,我猜,一定有人會說,鴉片對大清國的影響太大了,英國人用鴉片毒害大清國的人民,大清國派林則徐禁煙,英國為了繼續鴉片貿易悍然侵略大清國,大清國為了阻止鴉片的毒害而反抗侵略,大清國通過戰爭試圖解決鴉片問題。你看鴉片是不是貫穿了整個戰爭,鴉片做為那場戰爭中最重要的因素,依此命名沒什麼不妥啊!誠然,如果真如以上文字的敘述,鴉片戰爭的命名的確不是不可以,但是,歷史真的是上文描述的那樣嗎?

答案無疑是否定的,我查閱了不少的史料,一個令後人非常沮喪的答案是,大清國從皇帝到大臣再到百姓,沒有人將那場戰爭稱為“鴉片戰爭”,在大清國的官方記載中,“第一次英侵”或“戰守交惡”才是對那場戰爭的稱謂。直到四十多年後,才開始有非官方的學者將“鴉片”冠名到那場戰爭頭上,而鴉片戰爭這個“響亮”的名字第一次正式進入官方教育後代的歷史教科書,則是戰爭結束一百年多後的一九四六年。

        英國官方則將這場戰爭稱為“第一次中英戰爭”或“通商戰爭”,當然第一個給這場戰爭起名為“鴉片戰爭”的是一位英國的記者,“鴉片戰爭”這個名字曾經被英國反對黨用作在議會辯論時攻擊執政黨的工具。但英國官方和學界,並沒有採用“鴉片戰爭”這個非正式的名字。

無庸置疑,交戰雙方最終都沒有採用“鴉片戰爭”這個名稱,這是為什麼呢?隻有一個解釋是最合理的,就是交戰雙方都不認為“鴉片”在這場戰爭中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雖然交戰雙方對戰爭的解釋並不相同,但是沒有一方將鴉片作為這場戰爭的重要因素,則是不爭的共識。

在大清國,真正第一個將“鴉片”這個詞冠在戰爭上的人,很可能是清末的著名學者——嚴復,一八八三年,也就是戰爭結束四十多年後,他老人家在《資政新篇》中,第一次創造性地使用了“鴉片戰爭”這個名字。十八年後,也就是一九零一年,梁啟超在《新民叢報》中呼應了這個名稱。一九一五年,近代著名歷史學家陳寅恪,在《中國近百年來通史》中,為“鴉片戰爭”這個名字背書。以上是學術界對那場戰爭命名的演變,可見“鴉片戰爭”這個名字並不是不言而喻或理所當然的。這個名字誕生與戰爭結束後的四十多年,又經過三十多年的演變,“鴉片戰爭”才在學界被比較廣泛地接受,民間顯然會更晚一些。至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演變,這與當時的社會、民族發展息息相關了。

        “鴉片戰爭”第一次真正進入官方歷史教材,則是在一九四五年至一九四七年間,中華民國國立教育部歷史課程委員會編撰的《中學歷史教科書》。此時,距離戰爭結束已經過去了一百多年。請大家注意,是一百多年啊,當事人該死的、不該死的都死光了,反正死無對證了,後人怎麼玩都行,前人總不會從墳裡爬出來吧。

        一九四九年週後,由於中國共產黨認為那場戰爭是帝國主義侵略的重要歷史教訓,於是便在學術界和教育界加強了這個術語在政治和歷史討論中的使用。並利用教育、歷史研究和宣傳手段,進一步強調和普及了“鴉片戰爭”這一說法。

        自從“鴉片戰爭”正式進入到歷史教科書,毒品走私、毒害人民、喪權辱國、不平等條約、百年屈辱??這些詞,便開始在孩子們的耳旁迴響。從他們尚在幼年時,父母、師長就會在他們耳邊不斷重複再重複;待到他們踏入學堂,他們的課本,他們鍾愛的圖書中,又會將這些詞不斷重複再重複;好不容易畢業了,社會上的文藝作品、影視作品又是重複再重複??直到他們堅信不移。

        我打賭,看我文章的你,絕大的可能是不知道這段有關“鴉片戰爭”名字的歷史的。

好吧,大家終於知道鴉片戰爭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了,這重要嗎?很重要,因為僅僅在名字裡就隱藏了這麼多秘密,那麼還有什麼秘密是我們不知道的呢?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