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損失厭惡”
有位女士在網上發了一個視頻,說了幾件她倒黴破財的事。例如,為了省幾塊存車費,把車仃到了路邊,吃了一張一百五的罰單。為了省一百塊搬運費,請朋友來幫忙,結果花了五百元吃喝招待費。這位女士表現的很懊喪,於是在網上發了一陣子牢騷。
有一篇科普小文,討論的就是這種發牢騷現象。它說這是一種心理現象,嚴重時會成為一種心理疾病,心理學家把它叫做“損失厭惡”。他們認為人就是個害怕損失的動物,“損失厭惡”的心理,來自人類基因。他們認為在人類進化過程中,由於長期麵對惡劣的自然條件和殘酷的生存鬥爭,產生的一種懼怕“得不到”的心理。 以獲取食物為例,失去一天的食物有可能導致死亡,多得到一天的食物卻並不一定意味著多一天的生命。 這種不對等的壓力就逐漸演化成一種本能的反應:人們天生對損失更敏感,當可能產生損失時,人們會下意識地采取行動來避免損失。一旦遭到損失,就會產生強烈的反應,就像那位吃罰單的女士一樣,懊悔、發怒、自責。
研究還表明當人們麵對同樣數量的收益和損失時,他們並不在意所得,好像那是應該得到的,而損失令他們著實感到痛苦。美國心理學家、諾貝爾經濟學得主丹尼爾.卡尼曼通過實驗得到的結論說,“同等數量下,'收獲'帶來的喜悅,並不能抵消'損失'帶來的痛苦,若要抵消失去的痛苦,需要2倍分量的'得到'才行”。比如,你丟了一百元,你必須揀回二百元才能撫平你心中的痛苦。後來又有人修正了這個數字,認為兩倍半的收益才能中和損失。
隨著研究的深入他們把損失的函意不斷擴大。損失不但指口袋裏的錢,它還包括“心理帳戶”裏的錢,也就是虛擬存在的錢,說得更通俗一點就是後悔沒賺到的錢。比如三十年前有一棟房子才三十萬,你想買而沒買,今天這套房子己漲到一百多萬了。你想起來就心疼,恨自己儍,多少次問自己 What if?在你心理賬戶裏你丟了七十萬。你雖然沒真丟,但心理和真丟差不多。佛說人之所痛苦就是因為人的欲望永遠得不到滿足。輸了想翻本,贏了還想贏。
贏了一定高興嗎?心理學家又說了,損失隨著量的增大痛苦會不斷加深,而收益隨著量的增大快樂不會增大。有一個簡單的實驗。一個人開店,第一天賺了十塊錢,他很激動,後來有一天他從前一天的五十元賺到六十元。同樣十元的收益並沒有使他高興。
其實這個理論不用證明。我們聽說過有人因破產而跳樓,沒聽說過那個億萬富翁因為多賺了一個億而興奮到心髒病爆發了
相比之下,窮人沒有多少好失去的,所以比較快樂,富人錢多,要失去決不會三瓜二棗地失去,所以疼的比較利害,加上賺到錢也高興不起來,所以富人一定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麽快樂。
“損失厭惡”是基因帶來的,屬於人的一部分,心理學家又承認人是有理智的,可以用種種方法去管理“損失厭惡”帶來的負麵情緒,使自己快樂起來。比如分散注意力,想些開心的事,出去旅遊,換個環境。他們建議我們每個人都應有一套減壓放鬆身心的辦法。大詩人李白說“千金散盡,還複來”, 老百姓說“錢是王八蛋,沒了還能賺。”他們說的都是一個理兒,對金錢的得失,不要過於計較。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何為“損失厭惡”
本文內容已被 [ 春回人間 ] 在 2024-05-05 15:47:51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