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真 ”

來源: 春回人間 2024-01-24 14:48:54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5184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春回人間 ] 在 2024-01-25 05:48:42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何為“真”
蘇東坡有一段關於'真'的論述。他在談到陶淵明時,說 “ 陶淵明欲仕則仕,不以求之為嫌。欲隱則隱,不以去為高。饑則扣門而乞食,飽則雞忝以宴客。古今賢之,貴其真也。”
這段文字很直白, 他說“ 陶淵明想做官,就去追求官位,不怕別人說他追求仕途而感到不好意思。他不想做官了,想要歸隱山林,就去歸隱,他也不認為自己歸隱就是清高。飢餓時,他去別人家敲門,乞討食物,可以吃飽飯的時侯,就殺雞宴請賓客。古往今來一切賢人智士,貴在一個'真'字。”
蘇東坡寫這篇評論的依據來自陶淵明寫的一首辭“歸去來兮”,辭前還加一個自序。他說,“  我家境貧困,靠種田無法自給。孩子很多,米甕裡沒有存糧,維持生活所需的一切東西,都找不到取得的方法。我缺少生存和養家的本領,於是親友大都勸我去做官,我心裏也有這個念頭,叔父看我窮,無力打通關結,就替我八方奔走,謀得了一個小縣縣令的職務。前後我隻幹了八十天就不幹了,做官不是我本意,還是回家當農民好,於是我寫下“歸去來兮”這首辭為記。
蘇東坡說他'真',首先有感於陶淵明敢說真話,在等級分明的社會,有那個文人敢在文章中自暴“家醜”,說自己孩子一大堆,養不起,全家窮的叮當響,吃上頓沒下頓,有誰敢說自己的官是托關係運動來的。然而,陶淵明就敢實話實說,不怕別人口舌。
蘇淵明所推崇的'真'和陶淵明所表現的“真”和我們今天所理解的“真”還不一樣。
我們平常所說的“真實”、“真誠”、“真摯”,都是對待別人的態度。而蘇東坡所說的“真”是對待自己的態度。對人“真”容易,對自己“真”難。'對自己真'就是做 '真實的自己,不因環境的脅迫把自己變成另一個人。
法國作家巴爾劄克筆下的 '歐也妮 · 葛朗台'是個吝嗇鬼。他臨死前,躺在床上,家裏人問他還有什麽話要說,他想了想說,我走了,不要忘記把我床頭的蠟燭吹滅。這才是真實的他。
股神巴菲特也是個非常節儉的人。他有一次到香港出差,居然用飯店贈送的優惠券去買打折的低價麵包。
他們兩個人都活得很真實,一個臨死不說身後錢的事,隻擔心他死後為他白白浪費一支蠟燭;另一個走遍全世界,也不亂花一分錢,能省就省,不怕別人笑話他。
相比之下我們有時就`真'不起來。比如午睡時,突然有人來電話,請你外出個幫忙。你滿心的不高興,但還是陪著笑臉答應了。如果你說我正在午睡請你晚點再來電話吧,那才是真你。
古時候有個叫“曄”的人,在一個大風雪之夜去看望一個多年未見叫“儉”的老朋友。路上他遇到了一個衣衫單薄的乞丐,他毫不 猶豫地脫了長袍,送給了乞丐。到了朋友家,他說現在輪到我做那個乞丐了,請你也給我一件衣服穿吧。儉把自己的棉袍脫給了他,還招待了一頓晚飯。原文見《武陵昭王曄傳》:「曄留儉設食,盤中菘菜、奄魚而已。儉重其率真,為飽食,盡歡而去。」
原來這頓 improvised meal隻是一盤菘菜加一條魚。但曄吃的很開心,盡歡而去。
兩個人在簡單的互動中,沒有任何不自然的事發生。客人冷了就要衣服穿,餓了有什麽吃什麽,主人也沒有手忙腳亂地準備晚歺,當時沒有方便麵,否則這盤小菜也省了,他決不半夜三更再做設宴的事。
我們今天的人能這樣做嗎?
人情事故,社會議論,別人的眼光都是壓抑“真我”的力量,使我們時時成為另一個人,把“真我”留在家裏,讓stand-in(替身)在外麵遊蕩。
很多時候,我們真看不清麵前的人究竟是誰。在全社會人人喊打假的今天
是不是應該把打假的範圍擴大一點,提倡人人真誠待人,同時也真誠地對待自己。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