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圖書館的活動之一,是放映不少以教育為主的電影。剛觀看了一部本地圖書館放映的得獎無數,引人入勝的記錄片《彼得·埃特爾的不可思議的旅程》(The Unimaginable Journey of Peter Ertel ),講述了彼得·埃特爾(Peter Ertel),一位作家、詩人和鋼琴家,二戰期間被迫擔任德國軍隊的一名步兵,身經百戰而僥幸存活。作為戰俘,被美國國務院招募為特工重建西德,後來受雇於東正教猶太人,在美國工作了 25 年的故事。
《彼得·埃特爾的不可思議的旅程》,由來自德國、俄羅斯和英國的稀有檔案照片組成,其中許多照片以前從未見過,這部引人入勝的紀錄片由彼得·埃特爾(Peter Ertel)親述,他已經 96 歲了,但他的講述充滿活力、誠實和情感。通過精心再現的場景講述了他令人難以置信的人生故事。
彼得·埃特爾 (Peter Ertel) 是一名德國小提琴家,作為一名和平主義者,他卻不情不願地被迫在二戰中成為了納粹德軍軍隊的一名步兵。曆經磨難,九生一死,從波蘭、法國、蘇聯諸多東線戰場上活下來。他經常反抗殺人,在戰爭中盡可能的挽救了無數的生命,甚至獲得鐵十字勳章以表彰他作為兵王(platoon leader)的成功。埃特爾本人以非常坦誠的方式講述這些故事,對自己在德國軍隊中的角色以及他所采取的許多行動深感羞愧,這些行動雖然不是大屠殺的一部分,還是在當代最令人憎恨的軍隊中發揮了作用。
有些檔案資料情節和畫麵真的令人窒息:
- 二戰時期的德國人相信全世界都與德國為敵
- 希特勒讓德國人相信國家至上,德國軍隊無比強大,所到之處將無不所向披靡
- 每個戰士都有一份檔案,彼得·埃特爾 的檔案中貼有標簽?????,有反法西斯傾向,軍隊應將他被用於自殺性進攻,代替軍法處置。
- 對猶太人的屠殺屬於國家機密,連一般德國士兵都不知情。大屠殺中的猶太人人體被用推土機推進墳場的畫麵令人發指!
彼得·埃特爾在諾曼底戰役中幸存下來,被美國陸軍俘虜。受到良好待遇的他,為美軍解放幫助猶太民族和為德國重建的努力所感動,接受美國招募成為美國政府特工,幫助經曆了六年的戰爭,滿目瘡痍的前國家德國進行重建,將西德改變成民主政治體製,也找到了他失散多年的家人。
1953 年,埃爾特爾移民到美國,在克利夫蘭一家東正教猶太家庭擁有的小型化學公司找到了工作,該公司在知道了彼得在成為美國特工之前,曾在二戰期間擔任過德國士兵,仍然錄用了他。在這家公司,他開始了 25 年的職業生涯。彼得充滿感恩美國社會對他這個罪惡滔天的人的包容!這個曾一度代表“邪惡化身”的人,卻被他的猶太雇主視為家人。
紀錄片的檔案資料重現二戰後期的戰俘生活
- 德國4萬多戰俘被送到了美國阿拉巴馬戰俘營
- 德國戰俘在運輸過程中,英、美的民眾沒有向他們扔垃圾、雞蛋泄憤
- 美國戰俘營讓二戰中嚴重缺衣少食的德國戰俘吃飽喝足,上課洗腦,招聘到了足夠的人在短時間裏將西德改變成民主政治體製
《彼得·埃特爾的不可思議的旅程》是一個非同尋常的真實故事,講述一個可敬的人如何在充滿仇恨、破壞和死亡的宇宙中保持人性, 令人感動。任何戰爭在國家層麵是輸贏之爭,在個人層麵是生死之博。彼得·埃特爾以自己個人的經曆告訴大眾:戰爭都是殘酷的,爭取和平應該是人類的追求。值得一看的好電影。
題外話:戰俘
任何一個現代國家都不會隨意讓軍人投降的,都不會鼓勵軍人貪生怕死的,相反,都會激勵軍人勇於為國捐軀,絕不輕易向敵人投降和屈服。
但因為東、西方文化差異,對戰俘的態度截然相反。據資料顯示:
西方人的信仰是人權至上,以人為中心,絕不做沒有必要的犧牲,《軍人行為準則》中是允許士兵在抵抗手段耗盡時投降的,這並不是一件可恥的事情——隻要生命得到保證,就不會缺少從頭再來的機會。西方國家士兵,在知道自身勝率不大的情況下會選擇主動舉白旗。
作為“世界警察”的美國參戰無數,美軍允許在下列條件下可以投降:第一手中的彈藥己經耗盡了,第二後方的補給已經斷了,第三沒有援軍能趕到,這時投降無疑可以保全這些士兵的生命。因為世界各國基本都簽署了日內瓦公約。唯一例外,就是如果麵對的敵人是日軍的話,即便戰死也決不能投降!這個例外的規定要追溯到二戰時期日本和美國的戰爭中,一開始美國還是依法投降的,然而他們發現,沒有簽署日內瓦協議的日本,公然虐待他們的投降的士兵!手段殘忍令人發指,這使得美國方麵很憤怒,由此下達了不允許向日本投降的命令!
在文化方麵,東方人以榮譽至上,士可殺不可辱,特別是投降後會遭到同胞的唾棄和鄙視,生活生不如死!日本人每次任務失敗後,軍官會剖腹自盡,以表明忠心。東方國家的軍人特點,戰至最後一人,絕不退縮,即便是最後一兵一卒也絕不投降。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