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NCL遊輪的南歐與大西洋島嶼航線,到達摩洛哥(Morocco)多個港口。
摩洛哥王國(Kingdom of Morocco)擁有超過一千年的國家曆史,是非洲最古老的君主製國家之一,也是一個多元文化國家。摩洛哥最早的居民是柏柏爾(Berber)人。公元7世紀阿拉伯人進入。8世紀建立第一個阿拉伯王國。15世紀起,摩洛哥曾先後被西班牙和法國殖民者統治。 1956年,摩洛哥取得獨立。摩洛哥融合了阿拉伯(Arabic)、柏柏爾、非洲和歐洲(特別是法國和西班牙)的元素。摩洛哥宗教上為伊斯蘭國家,信奉伊斯蘭教的教徒叫穆斯林,在中國伊斯蘭教也叫回教。其建築風格、音樂、美食乃至日常禮儀都深受伊斯蘭傳統影響。
摩洛哥在大航海時代雖然沒有像歐洲列強一樣進行大規模海外殖民,但通過擊敗殖民勢力(如葡萄牙);控製跨撒哈拉貿易;征服西非部分地區;借助海盜活動維持地區影響力,仍在非洲和地中海世界中扮演了一個重要的區域強權角色。
卡薩布蘭卡(CASABLANCA)
遊輪訪問的第一個摩洛哥港口城市卡薩布蘭卡。卡薩布蘭卡位於該國西北部的大西洋沿岸,是摩洛哥最大的城市之一,現代化大都市, 是摩洛哥的經濟和商業中心。
卡薩布蘭卡因1942年的美國經典電影《卡薩布蘭卡》(中文譯名:北非諜影),而名揚世界,其浪漫與曆史感使得這座城市成為人們心中的“東方巴黎”。一出碼頭,沿途的花牆風景讓人眼目一亮。
為了彌補在西班牙參觀阿爾罕布拉宮(Alhambra)時末能細看伊斯蘭建築經典的遺憾,參觀卡薩布蘭卡著名的哈桑二世清真寺(Hassan Il Mosque)成了我們這次的首選。出了港口,直接打車去了哈桑二世清真寺。很慶幸我們趕了個大早,據導遊說,隻有早上8-12點,清真寺讓遊客入內,其它時候不對外,隻留給伊斯蘭信徒自己一天5次的禱告。
可容納逾10萬人的哈桑二世清真寺,其宏偉和現代化程度,令我們震驚。建成於1993年,哈桑二世清真寺,是世界上第三大清真寺。擁有俯瞰大海的玻璃地板和 世界最高的宣禮塔,尖塔高210 米。宣禮塔頂端配有激光燈,夜間指向聖地麥加(Mecca)城,象征信仰的指引,便於信徒按此方向禱告。
清真寺的外觀與裝飾,保持傳統伊斯蘭建築風格的優雅與莊重。
摩爾式建築的大門,絕對是伊斯蘭建築的經典。
由上千名工匠曆時多年精雕細琢,清真寺內部裝飾包括雪鬆木雕天花板、彩釉瓷磚、手工馬賽克、石膏浮雕等
就連為信徒們在禱告前沐浴的地下室場所——土耳其浴室(Hammam),也是設計得美侖美奐。導遊講禱告時男女信徒是分開的,男信徒在一樓的大殿,女信徒則在樓上。進清真寺必須脫鞋,遊客人發一口袋方便裝鞋,整個大廳都是身著亮麗卻光著腳丫的遊客,頗為有趣。
祈禱大殿朝向大西洋的一麵,是設計精美的拱門,通過那些玻璃窗,便可以看到波濤澎拜的大海。據稱,這個清真寺有三分之一的麵積是建在海麵上的。
毗鄰大西洋,從海上遠遠望去,這個非洲最高的宗教建築像是一座燈塔,指引著信徒和遊客。
哈桑二世清真寺是全球可容納信眾最多的清真寺之一,主殿可容納25,000人,廣場可容納80,000人。
據說清真寺的結構采用現代工程技術(抗震結構、激光係統等),主殿擁有電動可開合屋頂,天氣晴朗時可打開,陽光灑落廳內,極富儀式感與現代氣息。這座宏偉的清真寺真是古老的宗教與現代的科技的完美結合。這座清真寺不僅是宗教場所,更是一座象征摩洛哥文化自豪與工藝水準的藝術殿堂。
在城內打卡地之一,是1916 年建成的El Hank 燈塔(Phare d’El Hank),由法國工程師設計,約50 米高,是摩洛哥最高的燈塔之一。燈塔采用北非風格圓形塔身設計,頂部為傳統燈室,內部有螺旋樓梯可以登頂欣賞海岸和城市景觀。
居然在卡薩布蘭卡城裏看到這個1954 年建成的卡薩布蘭卡聖母聖殿(Église Notre-Dame de Lourdes de Casablanca)。現代主義建築風格,外觀簡潔而莊重,以混凝土結構為主。這裏是摩洛哥最重要的天主教堂之一,至今仍在宗教活動中使用。
內部有巨大的彩繪玻璃牆,極為震撼。盡管摩洛哥是一個以伊斯蘭教為主的國家,但在殖民時期,特別是法國和西班牙的統治下,天主教在當地有一定的影響力。摩洛哥仍然保留天主教堂,允許摩洛哥多元文化的發展,讓我對摩洛哥刮目相看。
1930年建成的卡薩布蘭卡聖心大教堂(Cathédrale du Sacré-Cœur de Casablanca),新哥特式與裝飾藝術(Art Deco)結合,具有摩洛哥特色的裝飾元素。該建築在摩洛哥獨立後停止作為教堂使用,如今用於文化活動、展覽、藝術展等,是法國殖民時期建築在摩洛哥的典型代表。
逛逛老麥地那(Old Medina),一個傳統阿拉伯集市和生活方式的小巷區,這裏真是一個感受摩洛哥文化的好去處。
摩洛哥與西班牙隔海相望,可能其服飾文化受到歐洲影響。城裏的女孩子穿戴很時髦,與歐洲女孩無異。年長一些的摩洛哥女子,也是多穿傳統長袍,戴麵紗者少。
在芝加哥和朋友去中東餐廳,第一次吸水煙筒(hookahs),你一口、我一口,說是一種中東傳統的社交活動。原來在摩洛哥,水煙筒也是擺設,各種各樣、色彩鮮豔。
阿加迪爾(Agadir)
遊輪訪問的第二個摩洛哥港口城市阿加迪爾。1960年,阿加迪爾發生嚴重地震,造成巨大破壞。之後城市被完全重建,城市規劃現代、幹淨,是摩洛哥最“歐洲化”的城市之一。阿加迪爾擁有長達10公裏的金色沙灘和寬闊的海濱大道,是摩洛哥頂級的海濱度假城市,尤其受到歐洲遊客歡迎。港口油塔組成的國旗,別有風味。
出了港口,包車先去了阿加迪爾堡壘(Kasbah遺址)。阿加迪爾的奧菲拉古堡 (Kasbah Agadir Oufella),位於阿加迪爾鎮北部,海拔236米,是一座曆史悠久的16世紀堡壘,葡萄牙人留下的文化遺產, 曾是阿加迪爾古城的所在地,該城的大部分在1960年地震中年被摧毀,隻剩下斷壁殘牆和墳場。在古堡,可俯瞰城市和海灣景色。
懷著期待登上山丘,卻發現昔日雄偉的阿加迪爾古堡,如今隻剩一段斑駁城牆,孤獨地訴說著時光的消磨。
台灣三毛的故事成為一代大陸人的青春記憶。雖然沒時間去撒哈拉沙漠(Sahara Desert)騎著駱駝走一遭,LG毫不猶豫的選擇騎著駱駝逛古堡。
穆罕默德五世清真寺(Mohamed V Mosque),建於1988年,是摩洛哥文化和建築的象征。下山前往穆罕默德五世清真寺,希望一睹傳統清真寺建築之美。司機告訴我們摩洛哥的傳統清真寺並不對遊客開放。我們的司機非法停車讓我們在街對麵打卡,令人驚歎的穆罕默德五世清真寺隻能遠遠凝望,連外牆拍照都受限,電線杆代替了宣禮塔。莊嚴肅穆的氛圍中,少了些許包容的溫度,略感遺憾。
阿加迪爾有迷人的沙灘和美麗的海港,是放鬆的理想之地。海濱對麵山坡上是現在摩洛哥國王穆罕默德六世(Mohammed VI)的提字:真主、國家、國主。阿拉伯文是從右到左吔。
兩伊的穆斯林男人目光不時掠過美女嬌娃,帶著好奇與複雜的情緒。他們將自家女性深藏家中,卻似乎對遊客中袒露的異域風情投以熱切注視。這種反差令人莞爾,又不免感慨文化的碰撞。
阿加迪爾的哈德露天市場 (Souk El Had), 摩洛哥最大的市場之一,擁有超過2000個攤位,出售香料、紡織品、工藝品,和護發、護膚的摩洛哥堅果油(Argan Oil)。走進阿加迪爾最大的哈德露天市場,喧鬧的攤位間,摩洛哥的活力撲麵而來。
歐洲人趨之若鶩的的堅果油,竟是由手推石磨緩緩研磨而成,原始的工藝散發著質樸的香氣。
市場深處,男性織工熟練操作手工織機,織出色彩絢爛的掛毯與圍巾,線與線的交錯中流淌著傳統之美。
陶瓷攤上,男性工匠捏塑出粗獷豪放的陶器,造型大膽,帶著泥土的厚重感。
阿加迪爾,一座矛盾又迷人的城市。古堡殘缺卻真實,清真寺封閉卻莊嚴,市場傳統卻生機勃勃。遺憾與驚喜交織,勾勒出這座海濱之城的獨特靈魂。
摩洛哥之旅像一場感官盛宴,既有異域的驚豔,又有生活的真實感。感覺摩洛哥的宗教實踐更具地方特色和包容性。可能這就是摩洛哥的穆斯林瞧不上兩伊的穆斯林的原因?
友情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