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下繁忙的腳步,欣賞身邊靚麗的風景——我的外孫和外孫女:在集體看電影的路上突然從外孫的包裏蹦出一隻青蛙,外孫女的“反偵察能力”很

         因為忙,居然一晃近2個月沒有寫外孫、外孫女的趣事啦。心裏一直惦記著這件事情,但總是抽不出時間。這次下決心停下自己繁忙的腳步,把這2個月孩子們的趣事兒一股腦兒寫下來,否則不知還要拖遝多久。令人遺憾和懊惱的是這樣寫較難細分時間前後。
       2個孩子從家裏“掐架”到學校的課後班:外孫和外孫女在家裏時戰時和,雖然不乏溫良恭儉讓、和平相處、甜蜜分享、友好交流、平等探討、假扮對手抵頭推掌的美好時刻,卻也經常因為一些小事發生爭執甚至打鬥:比如該誰選電視節目了,對方卻拒絕交出遙控器。比如某人未經對方同意擅自拿對方的玩具,等等。兄妹倆一旦翻臉廝打起來,立刻變成兩頭發怒的小獅子扭打成一團,一個不讓一個,你踢我一腳,我抓你一把,凶猛異常,大人想拉都拉不開。沒想到他們在家裏上演的“打鬥片”會在他們學校的課後班重演。他們學校的課後班是把不同年級的學生集中到一塊管理,所以兄妹倆下午下課後會在課後班相逢。一天,課後班的管理老師向孩子們的媽媽反映:有一天,哥哥捉了一隻蟲子帶進教室,還拿給妹妹看,“I shoe you”,也有幾分炫耀的意思。妹妹害怕,讓哥哥把蟲子拿走,哥哥不聽。 妹妹生氣了,用喝水瓶打哥哥。喝水瓶子可是硬塑料製成的。哥哥哪能咽下這口氣?立刻毫不猶豫地反擊妹妹,兩個人打得難分難解,老師費了好大勁,才勉強把兄妹倆拉開。還有一次,妹妹困乏了,躺到地上。哥哥看到妹妹躺在地上,拉她起來。妹妹才上小學,不適應沒有午休的作息製度,到課後班的時候已經疲憊不堪了。妹妹不願意從地板上站起來,於是大聲叫嚷以示抗議。妹妹叫喊起來總是拚盡全身氣力,高分貝的叫聲足以震耳欲聾驚天地泣鬼神。哥哥可不吃妹妹這一套,硬拉著妹妹強迫妹妹從地板上站起來。哥哥越拉,妹妹叫得越凶。老師聞聲急忙趕過來把兄妹倆分開。聽了女兒的複述,我的第一反應是這兩個個孩子居然從家裏“掐架”掐到學校的課後班了。
       在集體看電影的路上突然從外孫的包裏蹦出一隻青蛙:外孫一直酷愛動植物,特別像蜥蜴呀、蝸牛呀、青蛙呀、蚯蚓呀、蛾子呀之類的小動物,都是他的好朋友。到露天地玩的時候,外孫總是與動植物為伍。每天他的鞋子裏都能磕出來很多泥土、植物碎屑、種子,甚至昆蟲。因為愛在土裏刨動植物,兩隻小手總是髒兮兮、黑乎乎的。一次在海邊玩,居然在外孫身邊站了四五個初中生大姐姐圍看他手裏的小海蟹,外孫還向這些大姐姐講解海蟹的故事。這一幕後來還派上了用場。老師正好要求他們班級同學演講自己分享的經曆,這成了一個很好的演講題材。他媽媽還為他配了大姐姐圍在他身邊聽他介紹的照片,外孫成功的演講獲得了老師和同學們的讚賞。
       爸爸媽媽帶他們到海邊玩,外孫非要帶回家2隻小蛤蜊,媽媽告訴他沒有新鮮的海水蛤蜊會死的,外孫不相信,堅持用裝食物的器皿把蛤蜊放在海水裏帶回家。第二天一大早,外孫獨自一人下樓,他從來沒有那麽早下樓過,嘴裏還念叨著:“我要看看姥姥有沒有把蛤蜊煮吃掉。”因為他媽媽問他下樓幹什麽?大約到第三天,蛤蜊死了。外孫很傷心。他們全家統一思想,送別蛤蜊。在爸爸的主持下,外孫傷心地和蛤蜊告別了。
        有一天,學校組織孩子們到校外的一個電影院看電影。孩子們排隊行走時,突然在隊伍裏蹦出來一隻青蛙。孩子們像炸了鍋一樣驚叫起來,女孩子們更是四處逃散,隊伍立刻潰不成軍,亂成一團。老師趕快問是誰帶來的青蛙?有些孩子麵麵相覷,他們的確不知道這隻青蛙是從哪兒蹦出來的。離外孫較近的幾個同學七嘴八舌地報告老師說是從外孫包裏蹦出來的。老師問外孫是不是他帶的青蛙,他不敢承認。老師猜到是外孫帶的,因為此前有一次在操場活動的時候老師還幫助外孫尋找跳到草叢裏麵的一隻青蛙,最後也沒有找到。
        孩子們都漲知識了,衝突由“武鬥”升級到“文攻”:平時孩子們看電視、電影、Video,在電腦上做作業都非常認真,經常跟著學發音,學單詞,學短語,練習新句子,學習新句子。在家裏,他們除了向爸爸媽媽請教某個單詞的拚法。兄妹倆也經常交流,喜歡用才學到的新詞匯。興之所致地編歌唱,當然都是很簡單的一句兩句的歌。有時候在“唱歌”時重複喊喊某個詞匯,以渲染氣氛,“壯大軍威”。當然,兒童電視、電視已經為孩子們學母語做足了功課,該強調的,該重複的,該編成歌曲反反複複歌唱的,應有盡有。有一次放學,外孫女坐在媽媽的車裏,搖下車窗,對著馬路大喊:“Freedom!Freedom!”(自由啦!)媽媽問她從哪兒學到的這個詞,她說聽哥哥講過。她媽媽又問兒子從哪兒聽到這個詞,她兒子回答看電影的時候聽遊行的人們喊的。平時,他們經常認真梳理、理解周圍人的關係,還會利用這些關係幫助自己解決問題,比如我們家庭三代人的關係,他們早就了解得清清楚楚。外孫女早就會指著她媽媽說:“你是我的媽媽。”指著我說:“你是姥姥,是我媽媽的媽媽。”有一次,外孫和他媽媽發生爭執,他媽媽因為兒子聽不進自己的多次勸告非常生氣,對兒子大吼。外孫轉身平靜地對我說:“姥姥,你能不能勸勸你的女兒不要吼我了。”我按照外孫的要求勸說女兒不要再吼,外孫利用我和女兒的關係幫助他擺平了他們母子之間的衝突。
       因為知識大漲,兩個孩子的衝突形式也升級了:從“武鬥”升級到“文攻”。在成人世界,也許從“文攻”到“武鬥” 是升級,但對於兒童來說,從“武鬥”到“文攻”絕對是真正的升級。一天,兄妹倆口角後,哥哥遞給妹妹一張紙條。妹妹一看,上麵寫著哥哥罵自己的一句話。妹妹毫不示弱,立刻找來紙筆奮筆疾書,也回寫一句罵哥哥的話。兩個孩子寫在紙條上寫的句子語法都完全正確,估計這是他們照錄在生活中常聽甚至說過的罵人的話。隻是有的單詞不會寫,導致有的單詞拚寫錯誤。孩子們的母語也正是這樣通過孜孜不倦的勤學多練才打磨出來的。外孫女交給老師布置的念26個字母的錄音作業,發音準確,字正腔圓,聲音不是尖尖的童音,而是略帶磁性的童聲,非常悅耳耐聽。有時候外孫女教媽媽一個單詞,教幾遍媽媽還沒有記住,她批評媽媽笨。媽媽強辯自己又不像她出生在這裏,她問媽媽:“你來這裏的時候有多大?是小孩?還是大人?還是已經做父母了?”問話像大人一樣老練。母語講得溜溜的。我們經常感慨:孩子們學母語也不是輕輕鬆鬆就能學會的。當然,孩子們還有另外一種說英語的方式,不是和孩子們相處,我真不知道英語還可以像我們漢語一樣一個音節一個音節一頓一頓地蹦出來。這往往在他們生氣的時候、需要強調自己要求的時候、需要反駁別人的時候。外孫女比外孫更喜歡用這種“蹦音節”的方式說話,可見她的主觀欲望更強烈,更急於用語言表達自己的內心要求。
        外孫女的“反偵察能力”很強:有一天,外孫女在電腦上看爸爸媽媽規定的兒童視頻。當她媽媽走進外孫女房間時,她迅速滾動鼠標,把正在看的視頻滾到屏幕外,不讓媽媽看見。她媽媽不放心她觀看的內容,又翻看孩子剛才看的視頻。原來當時外孫女看的是教人如何化妝的視頻。日常生活中外孫女的愛美之情溢於言表,衣服都是自己搭配,每個人看後都不由自主地誇讚。沒想到在電腦上她也能找到化妝的節目,也許是正巧碰到賣化妝品的廣告了。但是她能敏銳地抓住自己喜歡的視頻,且在大人進屋的瞬間“滾”走視頻,我們都驚訝5歲的小女孩怎麽有這麽強的“反偵察能力”,而且掌控電腦的能力也很不一般。有一次外孫女看電視坐得離電視太近,我讓她坐回沙發,說坐近了對她的眼睛不好。同樣的話外孫能聽得進去,基本上會立刻坐回沙發。外孫女卻不聽。我假裝要關電視。她使勁掐我的手,邊掐邊使勁,還盯著我看,好像行刑的敵人觀察被他折磨的對象是不是遭罪了,屈服了。後來她媽媽問她為什麽掐姥姥,她糊弄媽媽說:“我記不得了。”一句話把她媽媽的“審問”擋回去了,保護了她自己。其實她記性好得很呐。

       外孫女難纏又喜歡狡辯,不當新聞發言人真屈才了: 外孫女常常為自己狡辯,無理也要攪三分,但似乎永遠都是她有理。我們議論:外孫女反映這麽敏捷,又這麽會狡辯,不當新聞發言人真是屈才了。爸爸媽媽給孩子們買了幾樣玩具,規定每天玩一樣。外孫女玩幾分鍾就要換玩具。不給就鬧,還指責她媽媽:“你是世界上最壞的媽媽,不給你的小孩玩玩具。”她還反問媽媽:“為什麽什麽事情都要按照你們訂的規則辦?”周日早上,外孫女要求媽媽幫她辦一件事情 她媽媽說自己在吃早飯。過一會,外孫女來催一下。過一會,外孫女來催一下,還反問媽媽:“你吃那麽一點點東西需要這麽長時間嗎?”

      反問句是外孫女最喜歡用的句式,什麽你看到了嗎、你難道忘記了嗎,你不知道嗎,等等。有一天,我看到外孫女一邊下樓梯一邊看畫冊,就叮囑她小心點兒。她走下樓梯後反問我:“你看我摔倒了嗎?”
媽媽給她梳頭時她要坐下來,說這樣自己可以休息。讓她吃梨,她不想吃,還講出一大堆理由:“馬上要吃甜點,再吃梨糖就太多了。”聽聽她說得也很有道理。

      有一次,她要媽媽給自己換睡褲,說自己腿疼。後來又要媽媽幫自己換睡衣,說自己肚子疼。媽媽讓她自己換,她拿一個摔爛的硬塑料鏡框的尖子先紮媽媽一下,強調這個紮人很疼的,然後威脅媽媽:“你要是不幫我換衣服,我就用這個紮我自己。”

        外孫女吃飯的時候把腳翹到飯桌上,我們說爸爸看到會生氣的。她說爸爸現在不在。沒想到她爸爸從另一邊走過來,她連忙把腳從飯桌上拿下來。媽媽說,不好好吃飯,晚上沒有電視看。她奪走媽媽的喝水杯子和吸管,說:“你不讓我看電視,我讓你喝水也不那麽容易。”知道晚上沒有電視看,人家像含羞草一樣保護自己,很快睡著了。

       學校舉辦迪斯尼周活動,攝影師指導孩子們要把手放在米老鼠肚子上拍照。外孫女回家後告訴爸爸媽媽:“米老鼠的肚子好胖。”

       外孫女老是不好好吃飯,她媽媽吼她,她說:“你吼我我都害怕。”她媽媽說:“我好好跟你講了好多次,你不聽。”外孫女輕聲細語地對媽媽說:“哦,你好好講了很多次,那我謝謝你啦。”夜裏媽媽發現她用便池後沒有衝。問她為什麽不衝便池?她辯解說:“我半夜衝便池會把你們吵醒的。”

        媽媽為她報名學彈琴,老師為她做了一個名片掛在胸前。她不滿意老師寫的名字,評價說:“其他字母寫得還行,‘i’這個字母寫得不好,沒有畫顆心。”她指的是她名字裏的字母“i”。其他老師為她寫名字的時候會把“i”上麵的一“點”畫成一顆心。
兩個孩子到超市吃品嚐食品,已經領了兩次吃了兩次。媽媽不讓他們再要了。但是兩個孩子還是再去要,外孫告訴推銷員:“我是代我媽媽要的。”外孫女則告訴推銷員:“我是代我姥姥要的。”其實我根本就沒有去超市。他們的媽媽生氣了,批評他們,還把兩份試吃品都吃掉了,不給他們吃。
       一天吃飯前外孫女的爸爸批評過她。到吃飯的時候她爸爸又是對她扮笑臉,又是豎大拇指點讚。外孫女難纏,不領情,對著她爸爸翻了一個大大的白眼。這還沒有解氣,又特地背過身子,把後腦勺對著爸爸,
       天氣轉涼,外孫女還鬧著堅持穿短袖短裙,她媽媽勸她多穿一點,小心著涼生病。她反駁媽媽:“我看我們班同學都穿短袖短裙,也沒有一個人生病。”
        外孫女出選擇題比她大大咧咧的媽媽技高一籌,她問媽媽:“我現在是喝果汁還是看電視?”她問的這兩項都是自己樂意做的事情。過一會,她媽媽卻讓她選擇:“你現在是喝果汁還是吃完你剩的早餐?”小孩子用腳趾頭也會選擇自己喜歡的“喝果汁”,淘汰掉自己不喜歡的“吃完剩早餐”。
        兩個孩子長大了,勇於“爭權奪利”了:外孫外孫女都不是唯唯諾諾的小綿羊,他們有自己的主見,思路開闊,活潑好動,樂於和別人交流,勇於表達自己的思想、爭取自己的權利。你能想象5歲的小女孩午睡後嚎啕大哭,後悔自己睡著了浪費了大好的看電視的時間嗎?
         現在,女兒女婿在有事抽不開身的時候還會請MS RD老師來照看兩個孩子。但是孩子們和MS RD老師相處的畫風已經大變。兩個孩子再也不像小時候那樣對MS RD老師畢恭畢敬、俯首帖耳啦。最近一次,也許是因為電視上天天渲染萬聖夜有魔鬼降臨的氛圍,他們聽說MS RD老師來了,不是像小時候那樣飛奔出去興奮熱情地招呼MS RD老師,而是擠到沙發靠牆的一角,抱在一起,裝出非常害怕、非常恐怖的樣子,喃喃念叨著“ghost, bad guy”(鬼,來了,壞人來了,”臉上卻露出狡黠的微笑。
          聽MS RD老師講,兩個孩子在汽車裏不聽話,鬧騰得把兒童安全坐椅都從汽車座位上掉下來了,MS RD老師費了半個小時才把安全椅放牢固。他們還不服從MS RD老師的管教,頂撞MS RD老師:“這個車子是我們家的,你沒有權力在車子裏批評我們!”MS RD老師反駁他們:“你們的爸爸媽媽把你們交給我,我就有權力管你們。”後來爸爸媽媽也批評教育了孩子們。但是MS RD老師也誇讚外孫聰明。中午他們在外吃飯,本來MS RD老師打算隨便找個皮薩店買皮薩,但是兩個孩子堅持要買他們爸爸經常帶他們去的皮薩店買皮薩,因為在那個店裏顧客可以自己挑選皮薩上麵的配菜和佐料,而且口味也好。但是外孫外孫女並不記得那個店的店名,也講不清楚地址。後來外孫自告奮勇由他指引MS RD老師開車,居然真的開到了那個皮薩店。我們都大惑不解:MS RD老師是帶他們在沃爾瑪購物後到那個皮薩店的,他們的爸爸從來也沒有帶他們從MS RD老師出發的那個沃爾瑪開車到那個皮薩店。大家都不知道外孫是怎麽神奇地指引MS RD老師開車找到那個皮薩店的,問外孫他自己也說不清楚。
       聽女兒說,在外孫列出的他認定的“敵人”中,MS RD老師居然排名第一,我們聽到後都感到十分滑稽可笑。其他敵人依次是外孫以前的老師,公主。那個老師天天管他。至於公主,他講公主總是住在城堡裏,怪怪的。也許他崇拜的什麽“大俠”視公主為敵。而公主恰恰是他妹妹我們外孫女的最愛。但是外孫的“敵人”名單也不是固定的,而是不斷變化的,比如有一天外孫在和同學及家長議論課後班某老師經常嚴厲地管教他們時,那個同學不喜歡這個老師,外孫講:”我也不喜歡這個老師,我把這個老師也列在敵人名單裏。”
        在公眾場合,外孫外孫女敢於爭取、維護自己的權利。到一個地方,他們自己去問管理人員遊戲規則,如果有允許重複玩的遊戲他們比爸爸媽媽還清楚。所以爸爸媽媽也糊弄不了他們。如果能玩很多次或者不限定次數的遊戲,爸爸媽媽想走了。他們清楚地告訴爸爸媽媽還可以玩很多次,沒有限製。如果活動場所有很多種遊戲,外孫女明確表示她想每一種遊戲都玩玩。在樂高樂園坐遊樂車,規定六個孩子坐一輛車。需要排隊坐車,每個孩子都想排在第一,因為第一個上車,就可以坐在車子最前麵的那個座位。外孫女巧了,已經排過第一坐過一次車子最前麵的座位了。後來她又排在第一。但是旁邊排在第二的一個小男孩老是往她前麵擠。外孫女不停地告訴這個小男孩:“我排第一!我排第一!” 但是旁邊的這個小男孩還是企圖往前擠。不知道是因為工作人員看到外孫女已經第二次排到第一,還是因為那個小男孩的族裔需要照顧,居然讓那個小男孩第一個上車。雖然外孫女的媽媽當時站在旁邊看到了這一切,但是她並沒有出麵為自己的女兒講話。後來外孫女又有一次排在第一,排在她後麵的一個小女孩也是一直想擠到外孫女的前麵。這次外孫女吸取教訓,不僅反複用言語提醒排在第二的那個小女孩自己排在第一名,還把右手掌朝上示意對方不要再往前擠。這一次,那個小女孩插隊沒有成功,外孫女如願以償第一個上車,坐在遊樂車最前方的座位,驕傲地、愜意地欣賞沿途風景。
        在遊樂場,外孫遇到一個男校友,這個和他年齡相仿的小校友留著長劉海,不時一甩一甩的。媽媽催外孫理發,他不急不忙地說:“我暫時不想剪發,我要等前麵的頭發長了,才理發。”看來,他也要像那個小男孩一樣留長劉海,沒事就一甩一甩的。外孫現在已經很注意自己的造型了,經常用自來水把頭發打濕,然後用手當梳子把前額的頭發往上往右梳理。梳過以後整個形象的確改觀不少。每個工作日的早晨都是戰鬥的早晨,但有時候外孫為了打理自己的頭發,顯得慢吞吞的,他媽媽急了就吼他,催他快一點,快一點。才6歲半的小男孩,這麽關注自己的形象。再想想外孫女每天有說不完的愛美的故事,真羨慕他們。他們是一棵棵無拘無束自由自在茁壯生長的小樹,身心健康。
        最近,女兒收到她女兒、我們外孫女老師的一封電子郵件,電子郵件是老師和家長溝通的重要渠道。老師建議我女兒和她的女兒,也就是我們的外孫女談談吃零食的問題,因為我們的外孫女天天問老師要老師的零食吃,盡管外孫女每天都把她媽媽為她準備好的零食帶到學校。媽媽問她為什麽要老師的零食吃,她說媽媽給她帶的零食不好吃,老師的零食好吃。老師在郵件裏說我不可能每天都給她零食吃。女兒每天都問她要吃哪種零食,也都按照她講的準備,但外孫女還是說自己帶的零食不好吃。女兒說隻有再改進。我說:“你再改進也不行,這是小孩的特性,隔鍋飯香。”
       兩個孩子都喜歡心理疏導別人:女兒心理壓力大,經常夜裏做噩夢。周六早晨我正在後院曬太陽,女兒哭著走向我,擁抱著我說:“我夢見你去世了。因為你說這裏沒有那裏好,回去了……。”她哭得還真傷心。我擁抱著她並安慰她,按照慣常的做法,我先講幾聲“破掉!破掉!破掉!夢都是反的。”等等。
       回到房間我和老伴談起此事,都把怒氣撒到疫情和當前社會環境惡劣等問題上,造成我們以及很多很多平民百姓無法歲月靜好安逸舒適地生活,連安居樂業都成了一種奢望。心理壓力大,能不做噩夢嗎?輕鬆愉快地享受生活是多麽地遙不可及啊。
       當時,女婿帶兩個孩子在外麵,女兒打電話把做噩夢的事情告訴女婿。兩個孩子聽說後,紛紛當起心理醫生獻計獻策疏導媽媽。你別說,還真有用。
         外孫首先問爸爸要來手機,在電話裏他問媽媽:“你告訴我你做了一個什麽夢?”媽媽告訴他是關於姥姥的噩夢。他指導媽媽說:“媽媽,沒事的,我也做過同樣的噩夢。你記得吧,有一天夜裏,我夢見我們去遊泳,後來找不到你了。醒來以後我難過死了。我讓你躺下,擁抱你5分鍾。你也要讓姥姥躺下,你擁抱她5分鍾。隻能是5分鍾。過了5分鍾她就會吼的(這是外孫把他和他媽媽接觸的體驗複製粘貼到他媽媽和我身上)。現在,你先深呼吸一下,想一件快樂的事情……”。不過女兒倒真的按照她兒子的指點做了,到後院擁抱我。後來,外孫女拿過她爸爸的手機,也來開導媽媽,讓媽媽聽她發出的各種逗樂的聲音,緩解了她媽媽的心理壓力。
         兩個孩子的心理疏導功夫可不隻是體現在這一件事情上哦。以前他們有很多次安慰別人的經曆。有一次,外孫參加籃球訓練,一個比他高大很多的男孩子因為輸球哭了,外孫立刻走到他跟前安慰他,直到那個男孩擦幹眼淚,情緒漸漸平靜下來。外孫女就更暖心了。聽說媽媽要到醫院檢查身體,她立刻跑到樓上自己的房間,畫了一張卡片,上麵還寫了暖心的話:“媽媽我愛你,你永遠都是我的媽媽,”很多時候爸爸媽媽哥哥不高興了,她都開導他們,或者把自己正在吃的點心分享給他們吃。當然這是在她高興的時候。
        一天,外孫女榮幸地到校長辦公室領到一件獎品——一個筆筒上粘貼著漂亮的粉色絨毛的筆,粉色是外孫女最愛的顏色。獲獎原因是她在班級聽老師的話,還一個人打掃了整間教室。多暖心的孩子。
        同樣是校長辦公室見校長,外孫也經曆過,而且不止一次,不過他是因為在老師眼裏調皮搗蛋。有一次她媽媽問他:“這次校長有沒有生氣?”外孫信心滿滿地回答:“沒有生氣,因為她相信我下次會做得更好。”“下次會做得更好”估計是校長對他的諄諄教導。
        他們居然問不認識的大哥哥大姐姐是不是在談戀愛:兩個孩子都喜歡和周圍人交流。學校的心理老師告訴孩子們的媽媽:“你的兒子非常可愛,每次和我們老師見麵他都笑著打招呼。你的女兒也很可愛哦,她跟我講我們倆是same last name(同樣的姓)。”
       一次孩子們外出遊玩,他們在洗手間門口等爸爸,看到一男一女兩個大學生模樣的年輕人,他們居然走上前問大哥哥和大姐姐:“你們是不是在談戀愛?”這兩個年輕人羞澀地回答:“是的。”
        一天到餐館吃晚飯,孩子們吃完飯走到餐館門口,看到服務員在往屋裏收拾東西。外孫女問你們要關門了嗎?人家回答還有20分鍾就關門。後來來了幾個年輕人想進餐館吃飯。外孫快嘴快舌地告訴他們還有20分鍾就關門了。年輕人想了想,商量一下就轉身離開了。他們兄妹倆多嘴多舌攪黃了餐館的這筆生意。不過孩子們也是實話實說。
孩子們都極具表演天賦,

    小公雞下蛋啦:外孫女睡覺有點像“跑步進入共產主義”,有時看著電視就在沙發上睡著了,有時候晚上參加某項活動後在開車回家的路上呼呼大睡,有時候會在大人批評她後立刻呼呼大睡,似乎表示:“我不管你們春夏秋冬,我自己先做個美夢再說。”
有一天晚上,外孫在我們床上表演剛才他親眼目睹妹妹前一秒還指手畫腳,高談闊論,後一秒突然撲向前躺平,呼呼大睡的場景。他笑點抓得很準確,表演得淋漓盡致,繪聲繪色,把我和老伴逗得開懷大笑。他媽媽回來時,我們讓他表演給媽媽看。當時我們都在客廳,他環顧四周,沒有理想的表演場地,還是帶著媽媽到我們房間。我們床上幹幹淨淨,空無一物,是他們理想的大舞台。而他們的床上堆滿了毛絨玩具、布玩具、被子、枕頭,所以孩子們都喜歡在我們床上翻滾跳躍躺平放鬆休息表演。外孫把媽媽拉進我們房間,在我們床上又盡興表演一場妹妹由興奮到突然撲向前方呼呼大睡的突兀驟變,逗得我們肚子都笑疼了。
       有一天晚上,大人還在吃飯,孩子們早扔下飯碗一邊玩去了。不一會兒功夫,隻見外孫把一個快遞紙箱子套在自己的頭上,邊走邊搖頭,頭上的紙箱子也跟隨他的頭不停晃動,後麵妹妹緊跟,手裏隨便舉著一個玩具,兄妹倆邊走邊高喊“China! Dragon!China! Dragon!”(中國!龍!中國!龍!)在房間裏遊行。平時女兒女婿會特意為他們挑選一些包含中國元素的兒童電視劇看。雖然隻有兄妹兩人,但他們喊聲震天,節奏感很強,神似“中國龍”在舞動,極具感染力。你別說,孩子們舞動中國龍的場景還真勾起了我的思鄉之情。
        前幾天,外孫跑到我們的床上表演母雞下蛋,不知道外孫用什麽秘訣把他們平時畫彩蛋又可以洗掉顏色的白色塑料雞蛋控製在屁股後方的短褲裏麵,過一會兒又讓雞蛋從短褲裏掉下來,真像母雞下蛋一樣。我們都忍不住大笑。他還反複表演,有時候又把塑料雞蛋放在短褲裏的屁股後頭,撅起屁股,靜默幾秒鍾,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屁股後一個凸起的圓圓的東西,滑稽又可笑。我喊道:“小公雞下蛋啦!小公雞下蛋啦!”至於兩個孩子隨時隨地即興表演的時裝秀,唱歌扭舞、啦啦隊、滑稽表情包,無不讓人忍俊不住。
       萬聖夜變成捐贈夜:外孫在萬聖夜之前要的禮物之一是假牙,假牙沒有送到之前他不停地問假牙什麽時候到,後來媽媽告訴他周五到貨,他就不問了。到周五早上,外孫才問:“今天禮拜五了,假牙該到了吧。”假牙果真送到了,不是一副,而有20副!不能不佩服商家營銷有術!20副起賣。不過假牙是用白塑料做成的,一共也要不了多少錢,可以供他玩好多年。外孫把這種白塑料假牙含在嘴裏,等人走近他的時候冷不防張開嘴巴露出滿嘴的誇張的白牙,像魔鬼一樣,嚇人一大跳,他則得意地笑了。外孫的萬聖夜服裝是3年前買的蝙蝠俠連體衫,他還有一個蝙蝠俠頭套。今年再穿這套蝙蝠俠套裝褲子已經小了,外孫倒很節省,雖然也表示這套衣服小了,明年萬聖節要買新服裝了,但是他緊接著又說:“這件衣服不要處理掉,留給我的小孩穿。”哈哈,可真會精打細算。主要是他心裏喜歡這套服裝吧?
        外孫女則隨媽媽在商店裏選了一套女童裝,特別靚麗漂亮,顏色豔麗就不必說了,光說一下服裝組合你就可以想象多麽別致啦:短袖連衣裙,上身近乎緊身,下身裙擺很大,折皺很多。短袖像荷葉一樣張開,另外還配兩條從手腕到肩膀的緊身袖子,還有一個別致的專門拿在手裏做裝飾的花枝,外加一個漂亮的頭飾。看女兒拍的孩子們參加學校萬聖節遊行的視頻,兩個孩子都精神飽滿,興奮中略帶羞澀,爸爸媽媽喊他們的時候他們都朝著爸爸媽媽的方向揮手致意。還有隊伍外的同學招呼他們,友好地拍打他們,可以感覺到外孫外孫女很吸引眼球、很有人緣。
       萬聖夜來臨,我們一直感慨這邊節日多,浪費也大:大人小孩的節日盛裝,各家門前的擺設裝飾,用新鮮南瓜製作南瓜燈,再加上萬聖夜孩子們拎著籃子到鄰居家要糖,“Trick- or-treating”,不給糖就搗亂,等等。不少人家怕孩子糖果吃多了對牙齒和身體不好,就把多餘的糖果扔掉了。萬聖夜外孫和外孫女碩果累累,居然拎回家三四斤糖果。據說有的老人還不停地勸他們多拿一些糖果,說給你爸爸媽媽拿一些,給你爺爺奶奶拿一些,再給你親戚拿一些……
       孩子們凱旋而歸後立刻坐到桌邊清點戰利品。他們在給自己挑選少數糖果的同時把絕大部分糖果都放到一個大花塑料袋裏準備第二天捐給學校。學校建議孩子們把多餘的糖果捐贈出來,學校負責把孩子們捐獻的糖果轉贈給其他需要的人。外孫外孫女每人隻留了10塊左右的糖果,其餘都裝進花塑料袋準備明天捐獻給學校。這下我們對孩子們浪費糖果的擔憂減少了許多。
      糖果清點分類結束,外孫又到我們房間誇張地表演啦:他一手拎著他和妹妹計劃捐贈到學校的花塑料袋裏的糖果,做出沉重得拎不動的樣子,另一隻手則輕鬆地領著自己隻留了10塊糖果的小籃子,驕傲地告訴我們:“這些(示意花塑料袋裏多的糖果)是明天捐給學校的,這些(指他那個隻留了10塊糖果的小籃子)是留給我自己的,你們試試。”他讓我們也拎一拎試試兩者的區別。我和老伴先後試拎兩份的重量,比外孫還誇張地表演兩份糖果輕重的懸殊,拎花塑料袋子的時候做出我們都快拎不動了的表情,拎他的籃子則做出不費吹灰之力的樣子。外孫很滿意,仿佛在享受“贈人玫瑰,手有餘香”的人生快樂。捐贈本身的確是一件利人利己的好事情,它可以節約社會資源,幫助需要幫助的人,使捐贈者產生愉悅的良好情緒,有益於身心健康。。
      萬聖夜是經過長期演變才發展成今天這個樣子的,早先的萬聖夜還有很多破壞行動呢。現在已經非常文明、非常節儉了。希望更多的學校、家庭引導孩子們在享受生活、歡度節日的同時也能在萬聖夜捐贈出自己多餘的糖果,把萬聖夜變成孩子們的捐贈夜!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