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倒黑白講曆史(10):大屠殺

新中國成立後,南京大屠殺研究宣傳長期停滯 (ZT)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由於戰後日本政府在美國的操縱下,與所謂的台灣當局非法簽訂“和平條約”,執行對新中國敵視政策。進入50年代後,南京大屠殺進入了曆史教科書。如1950年出版的黨史教材《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史(初稿)》、1957年出版的“人教版”中學教材《中國曆史》第4冊中,都有關於大屠殺的內容。此後各高校編寫的《中國現代史》教材中,也有南京大屠殺的篇幅。

但由於新中國百廢待新,不久又爆發了朝鮮戰爭;故未重啟南京大屠殺的調查和求證。基本延用了國民政府時期的調查結論。

但進入60年代,在冷戰,中蘇“交惡”和“文革”前後局勢下,關於“南京大屠殺”的研究,宣傳完全被政治左右。在“反對美國扶植和武裝日本”等口號聲中,“南京大屠殺”竟常常與“美帝國主義”結合在一起,竟出現“南京大屠殺是美蔣抹黑日軍軍紀差”。最典型的案例,莫過於將曾救助難民的歐美友人,卻被指責為“美國鬼子點名,日本鬼子執行”,如金陵大學教授貝德士,被誣蔑為“參與了當時南京的大屠殺。他一麵在金大向同學們傳布親日思想,一麵和日寇串通,在‘招人做工’的名義下,把大批的中國難民移交給日寇,讓日寇集體屠殺了”(《金陵大學對美帝的控訴》,《人民日報》1951年1月31日);而事實上貝德士先生在南京大屠殺期間,參與了南京國際安全區保護中國難民的行動。並是南京國際安全區委員會的發起人和組織者之一,後擔任南京國際救濟委員會成員與主席;在南京保護無數國人。1946年,他站在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上作證指出日軍在南京城犯下的累累罪行。是遠東國際軍事法庭,關於南京大屠殺審判最重要的證人之一。他於1938年撰寫出版的《南京地區戰爭災禍》,也成為南京大屠殺最重要的證據之一。

1972年中日建交

進入70年代初,中國出於對日對美建交抗蘇的政治考量。放棄了對日索賠,並刻意淡化南京大屠殺等日軍侵華暴行的宣傳。這使得大屠殺的研究,調查一度陷入停滯。如梅汝璈撰寫的《關於穀壽夫、鬆井石根和南京大屠殺事件》一文,曾被指責為煽動“民族仇恨”、“鼓吹戰爭報複”。

再加上曆次運動的衝擊,大量南京大屠殺的遇難者及南京保衛戰烈士遺址,墓地遭到徹底破壞;大屠殺幸存者及南京保衛戰老兵受到迫害。這給南京大屠殺研究造成無法挽回的巨大損失。可以說,南京大屠殺在國內很長時間是段被遺忘或刻意抹去的曆史!

就這種嚴峻的情況下,1962年南京大學曆史係日本史小組的4名教師,組織7名學生,由高興祖先生的帶領下,對南京大屠殺事件“進行詳細的調查研究,收集了許多難得的照片和資料”,編著了《日本帝國主義在南京的大屠殺》。正是這次調查,使得南京大屠殺大量珍貴史料和證據得以幸存。該書的內容,先後在1963年和1978年南京大學校慶科學報告會上報告,於1979年3月僅作為內部刊物印刷交流。此時已距離南京大屠殺過去整整42年。

前南京大屠殺史研究學會副會長、南京師範大學曆史係教授經盛鴻,在1970年代末進入南京大學曆史係讀中國近現代史研究生,是“文革”後最早的一批研究生。據他回憶:“可以說我一直在南京求學,但我們的老師從來不講南京大屠殺,教科書也不提,任何中國近現代史的書籍都不提。”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