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殺,指1937至1945年中國抗日戰爭期間,中華民國在南京保衛戰中失利、首都南京於1937年12月13日淪陷後,日軍於南京及附近地區進行長達6周的大規模屠殺。
資料中顯示,日軍集體屠殺有28案,屠殺人數有19萬;零散屠殺有858案,死亡人數有15萬,總計死亡人數達30多萬。
南京城被日軍大肆縱火和搶劫,致使南京城被毀三分之一,財產損失不計其數。
可是,在1985年以前,並沒有很多中國人知道南京大屠殺,那麽為什麽在1985年以後才開始宣傳南京大屠殺?主要是由於中國人民開始意識到牢記日本侵略者的重要性,也和中國內政外交的調整有很大關係。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日本並沒有被中國政府放在眼裏,“超英趕美”的目標才是關鍵,與日本無關,最主要防範對象是“美帝蘇修”。
由於蔣介石跑到台灣苟延殘喘,沒被徹底消滅,於是在意識形態領域上灌輸國民黨蔣介石的殘忍和反動。在紀念對象上,排在第一位的是被國民黨屠殺的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而在南京被日本屠殺的普通平民和國民黨士兵則很少有人在意。
比如,1950年在南京雨花台建烈士陵園,毛澤東題詞“死難烈士萬歲”,比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建設早了30多年。
雖然,1951年4月8日的《人民日報》中一篇文章寫道:“人們怎麽能夠設想可以叫南京人民忘記1937年12月13日開始達1月之久的30萬人的大屠殺?”但是這種記憶是零星的,中國開始出現了集體的“緘默”,就連南京人民也未必知道。
但是,作為新中國關於南京大屠殺研究的第一人,南京大學曆史係老師高興祖仍然在不懈工作。1960年,他與3位南京大學老師帶著7名學生在南京大學及周邊的人群中進行調查。1962年,他完成了書稿《日本帝國主義在南京的大屠殺》,這也是新中國研究南京大屠殺最早的書稿,但是直到1979年3月,才從油印本變成了白皮書,是內部出版物。
直到1982年,在日本文部省審定的教科書對日本曆次侵華戰爭的史實進行多次篡改,把侵略改為“進入”,並對南京大屠殺等曆史事實進行淡化或刪改。在此情況下,中國學者在申報科研課題時正式提出了對南京大屠殺進行研究。1983年,第一次提出了修建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1984年開始籌建,距離新中國成立35年時間。
1985年2月3日,鄧小平到南京視察,題寫“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名。鄧小平的到來極大地推動了紀念館的建設,工程隨即於2月20日動工,當年8月15日即中國抗日戰爭勝利40周年紀念日當天建成開放,同時南京市還在17處大屠殺遺址設立紀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