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盛鴻:我沒說全部教科書都未提及南京大屠殺

12月18日,一篇《曾“消失”的南京大屠殺》以《大學教授:南京大屠殺在國內曾是禁區 老師不講》的標題在網上廣泛傳播後,立即引發軒然大波,並惹來網友質疑。而標題中所提到的大學教授,正是南京師範大學曆史係教授經盛鴻,當晚,他回應了外界對報道中的質疑,並對光明網澄清:“我說1982年之前對南京大屠殺的宣傳教育不夠,教科書也不提,並非指的 ‘全部教科書’都不提”。
南京大屠殺國內教育中曾缺失引網友質疑
在該報道中,經盛鴻講述了他當初所經曆的沒有南京大屠殺的曆史教育。上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末,經盛鴻曾就讀於南京大學,先後在哲學係和曆史係讀書,其中在曆史係研讀中國近現代史研究生,也是文革後最早的一批研究生。他在報道中如是說道,“可以說我一直在南京求學,但我們的老師從來不講南京大屠殺,教科書也不提,任何中國近現代史的書籍都不提。”
就是這句“教科書也不提,任何中國近現代史的書籍都不提”,引起了網絡上輿論的激烈反彈。當年的書籍中真的沒有記錄這段曆史嗎?對此,眾多網友拿出自己的親身經曆,更有網友找出當年使用過的教科書圖片予以反駁。
網友@林家悶葫蘆在微博上發了兩張當年的課本截圖,一張是人民教育出版社1960年版北京市初級中學試用課本《中國曆史教學參考資料 第三冊》,第110頁紅筆畫出:日寇在南京殺人罪行,“據首都敵人罪行調查委員會調查結果,我慘死同胞約三十萬人。”;另一張是高級中學課本《中國現代史》(人民教育出版社編輯出版,1960年第一版,1960年第二版),顯示第57頁上也清楚記載了“南京大屠殺”內容,“12月13日,南京陷入敵手。在南京,日本侵略軍對和平居民進行了滅絕人性的燒殺淫掠,一個多月裏,被害的和平居民不下三十萬人。”
經盛鴻:我說“教科書也不提”,並非指“全部教科書”
18日晚,經盛鴻在接受光明網采訪時回應了質疑,他說,這篇報道的內容,是在一年前接受采訪時的表述,他並不知道會在今日刊登,“我說的是,1982年之前對南京大屠殺的宣傳教育不夠,教科書也不提,但並非指的是‘全部教科書’都不提,”經盛鴻表示,如果因為這個表述給讀者造成誤解,他感到非常遺憾。
經盛鴻稱,關於南京大屠殺的宣傳,1982年是一個節點,此前,因種種原因,對南京大屠殺的宣傳很不充分,我接觸到的許多曆史教科書甚至不講。例如,1958年版《中學曆史教師手冊》“中外曆史大事年表”中,1937年內容隻有“日軍侵占上海,國民政府遷都重慶”簡單記述,全然不提“南京大屠殺”。而該書在1927年大事中,倒有蔣介石“四一二大屠殺”記述;1975年版《新編中國史》“曆史年表”中,1937年也隻有“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南京防禦失敗”記載,“南京大屠殺”仍是隻字不提。
不過,有一點毋庸置疑,經盛鴻最後強調,1982年之前,有關南京大屠殺的記述確不詳細。盡管1951年4月《人民日報》有一篇文章也曾寫道:“人們怎麽能夠設想可以叫南京人民忘記1937年12月13日開始達1月之久的30萬人的大屠殺?”,但是這種記憶是零星的,在之後漫長的30多年歲月裏,中國對“南京大屠殺”,出現了漫長的少言無語的曆史階段,甚至49年後出生的許多南京人,也未必知道,在腳下的土地上,還曾有過“南京大屠殺”這一說!
專家:當年的書籍不能說一點沒有,但的確不太多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工作人員、曾寫作《南京大屠殺的曆史記憶》的劉燕軍在接受光明網采訪時也表示,“當時對南京大屠殺的呈現,不能說一點沒有,有的曆史教課書還是有的,但詳細記錄南京大屠殺事件的並不多見。”
劉燕軍所寫《南京大屠殺的曆史記憶》一文中提到,從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末,階級教育成為社會政治教育的中心,在這樣的政治形勢下,有關南京大屠殺的記憶,不可避免地被塗上了濃厚的階級鬥爭色彩。這與經盛鴻的觀點基本一致,即“文革”時日本被認為是可以爭取團結的對象,而不可能深入追究日軍侵華和南京大屠殺的罪惡。
在這篇文章中,劉燕軍總結了南京大屠殺被寫進教科書的過程。《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史(初稿)》是建國初期編寫的中共黨史教材,1950年3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該書是新中國成立後出版的第一本中國革命史教材。書中關於南京大屠殺的敘述,當時受到了學術界的好評,“都說得很仔細,保存了較為原始的材料”。此外,在1956年第1期的《教學與研究》雜誌上發布的《中國通史—半封建半殖民社會時代(下)教學大綱》和1961年編寫的《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通史》第三卷上,均有提及南京大屠殺的記述。
( 胡連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