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媽的夥食清單:二米飯、粑粑柑和老家肉餅

老媽向來喜愛手工,縫縫補補拚拚裁裁,頗有一些心得與創意。但她疏於烹飪,對吃喝之事不大介意,肚子飽就得。雖住在京城,起居方便,外麵餐館也是林立,但隨著年事增高,出門減少,每頓飯竟也成了“議題”。

終於,老媽打來電話報喜,“飯盆子問題有解了。”我們喜出望外,趕緊著探個究竟。原來她老人家參加了中科院的“老年人營養餐”專項服務項目。每周五隻消按時填表繳費,下周的每日正午就會有人按時送飯到門。從此,我們無須牽掛老人過馬路采購的安危,也不用擔心她頓頓熬粥或者煮方便麵,皆大歡喜乎?

老人的夥食如何呢?她寄來了菜單(下圖),咱們一起來研究研究。

老媽選擇的老年餐是B套餐,有B1、B2之分。兩者差別在於菜品,價位都是¥30/份 (真的嗎?)。一份標準餐分主食、菜類和湯粥三項。湯粥較為簡單清淡,沒有重口味或高熱量的,可以理解為是補充液體。

主食包含兩種,米麵交錯,粗細混合。我留意到有“二米飯”一詞,想來不是每個人都明白,在這裏注解一下。“二米飯”當然不是說米飯很“二”; ), 而是有“曆史背景”的一種表達。

在實行供給製的年代,每家每月的大米分配量是有限的。如果做純大米飯,就會感覺特別奢侈。在種植小米的地區,大家做飯時,往往會在大米裏摻上一半小米進去,這便是老一輩人常說的“二米飯”。對北京人來講,因小米也是稀罕之物,二米飯倒是不常吃。如今生活水平盡管提高了,但從健康的角度出發,人們蒸米飯的時候,也還會再摻些粗糧

營養盒飯每天變化的重頭戲在菜譜上,我仔細掂量後認為,設計者也是費了一番心思的,兩葷兩素,科學搭配。雖說是家常菜,每日也不重樣,盡量做出風味來。或豆類蛋白,或新鮮時菜,肉食也是變著花樣兒。如果我來訂餐的話,可能會挑選有伴菜的肉食,如和香芋一塊蒸的扣肉,隨蘑菇同時燉的小雞,這樣芋頭裏含著肉香,雞肉裏混著菌類,非常下飯。菜譜中的“酸蘿卜燉鴨”引起了我的注意,這樣的解膩好組合,我也可以試一試。

老媽告訴我,如果還想再添點啥的話,菜單上還有特色麵食供你打勾。“老家肉餅”是我不熟悉的麵點。這名字起得怪接地氣的,透著親切。老媽很有興致地給我講了它的身世。

早在1993年,首都師大的一位教書匠轉行餐飲,麵向大眾草根,把隻有幾張桌子的肉餅店,發展成為國內最知名的快餐連鎖店之一。門麵是西紅柿炒雞蛋的高亮度,店裏和人人熟悉的西式快餐店差不多。“老家肉餅”自我營造的形象就是秉持老家的味道,它的廣告詞也是蠻煽情的-

  • “老家”的記憶,在每個浪子的心間纏繞,夢裏徘徊,
  • “老家”是每個遊子心中溫暖的守候,
  • 也是城市漂泊中讓自己堅強的力量。 

我翻了翻菜肴的圖片,上麵都是些永遠不會吃膩的滋味。老媽說了,下次回國,會陪我到小店坐坐。瞅瞅自己馬不停蹄地走南闖北了一輩子,每天惦念的卻還是豆腐腦肉餛飩咖喱飯牛肉餅之類的家常便飯。

下麵是老媽傳過來的沒有修圖的手機照,相片上是午餐最自然的模樣,看來在營養與味道上基本都達標了。

從飯盒下墊的報紙,我也順便檢查了老媽的學習進展-有時她在閱讀【三體】電視劇的影評,有時在鑽研國家地理信息服務平台“天地圖”……涉獵相當廣泛嘛。

我也詢問過老媽,這飯盒是否回收?她的回答是否定的。一周5個塑料盒,每人一年就產生了260份垃圾,此為美中不足。若能采用重複使用的容器,造型再打造得可愛一些,就能夠順應環保理念,但不知用戶能不能接受相應提高的成本?

對老媽午餐的調研就此結束,我還是滿意的,隻是做了點補充, “要多吃水果嘍”。她很快回複,“放心,你弟剛給我網購了一筐粑粑。”

“粑粑?” 疫情這幾年的時空分割,讓我覺得自己不再是北京通了,很多名詞兒都需要跟個定語從句,“Which is”

這耙耙的背景比較複雜, 老弟插嘴了……

1979年,日本靜岡縣果樹試驗場以青見與椪柑F-2432雜交培育出了一種汁多味甜的柑橘新品種,隨後於2000年左右被引入了國內。它的皮和果肉是分開的,摸著有種“中空”的柔軟感覺,四川人就給了它起了一個生動的俗稱叫“粑粑柑”。它的學名叫“春見”,因為它是屬於春天結果的“春橘”,比較稀罕,而我們平時吃的大多為秋天結果的“冬橘”。

“春見”與春天相見,這名字果然有深意、有美意、有詩意。

說“春見”,那北京的春天是真真地見著了。老媽剛剛從北大校園踏青歸來,掐了一些未名湖畔的春日勝景。當年的人麵不知何處去,如今的桃花依舊笑春風。

 

感謝部分網圖。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