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利爾雜記01 落戶法語區

來源: 辛聲 2023-01-16 15:13:54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6327 bytes)

蒙特利爾是加拿大東部的魁北克省的最大城市,主要位於聖勞倫斯河中的蒙特利爾島及周邊小島上。法語是官方語言,也是城裏人最常用的語言。整個魁北克省實行英法雙語製,是一種以法律形式規定的雙語並用製度,但實際上社會的雙語程度很低,從政府各級行政部門到城市的文化,金融,商貿,教育等等公共服務到經濟,商業運行都是法語為主,任何書麵的語種都是雙語兩個版本,但許多公共設施如城市交通管理中建築標誌、牌子、店名、宣傳海報、路牌、交通指示牌,超市裏的物價標牌、餐館裏的菜單等,地鐵站名等等就隻有單語,法語,中小學學校教學是法語,英語隻是一門課。而且整個城市文化就是歐洲氣息很濃,法式風格在城市建築,教堂設計裝潢,餐飲風味及時尚潮流等等大體麵上都有鮮明的表現,也會在一些居民的生活習慣和這方人骨子裏那種莫名的優越感等細節中顯現出來。

初來蒙特利爾,英語還磕磕巴巴說不利落呢,法語這座大山又壓過來,明明是雙語製度,市民也是會雙語,可是人家就是不樂意跟你說英語,出門說英語還要看人臉色,這讓我感到法式文化缺乏包容或者說是法式心態非常傲慢。為了維護自己的語言地位,魁北克的文化政策非常強勢的傾向法語。要是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那種傲慢狹隘會隱蔽些,而就我們這樣說一口broken English,那些遺老遺少根本無須表現修養,直接表示輕蔑和鄙夷。好不容易會說了兩年英語,小有自尊和自信,一來到魁北克這個法語區,遭遇到優雅風情的法式文化和冷談疏離的法蘭西小人,心裏又是一陣壓抑和蒼涼。

在蒙特利爾我們租了公寓,開始都市生活。出門不用開車,城市交通十分便利,bus, 地鐵貫穿城市的大街小巷,特別是bus站很短,搭乘很容易。據說三分之一的蒙特利爾家庭沒有汽車。 這意味著保持公共交通成為使用私人車輛的可行和綠色選擇是城市的最大利益。大城市就是民族大熔爐,多元文化大融合。街上啥種族的人都有,他們除了不說法語,說啥語的都有,移民之間也因為法蘭西小人的不友好的際遇和對法語的排斥而超常的近乎,有一種不言而喻的結盟。在我的公寓樓裏有俄羅斯人,孟加拉人,越南人,黎巴嫩人,大家相見笑意盈盈,客客氣氣。有一次我孩子誤了校車,是鄰居俄羅斯媽媽開車送他去了學校。這讓我想起在維多利亞的那個社區英語班裏的俄羅斯大姐,高冷無比,看不起任何人。都是俄羅斯美女,此處和彼處截然不同。

在國內大城市生活了30多年,喜歡大都市的繁榮和時尚。在維多利亞那個小城過了兩年的鄉村花園般的寂寞生活,是安寧古樸的情調,閑淡得令人未老先衰。心裏依然向往著都市,向往著充滿生機的世界,雖然剛剛落腳,人地兩生,這個大城市沒有我家鄉的大城市南京那麽溫情脈脈,讓我這個特別需要溫暖的外鄉人感覺有些冷漠和薄涼。既來之,則奮鬥之。我還是想在這個有享“北美小巴黎“美譽的大都市有一席生存之地,努力把在蒙特利爾的日子過得燦爛一些。

生活在這個法語城市,我陷入語言功能障礙的困境,又恢複了老大難的身份了。好在哈死笨的博士後收入較之前獎學金有所提高,而我在維多利亞的辭工可因為“family leave”家庭變遷領取一年的失業金,可暫時維持生計。經過打聽孩子也入了英語學校,認識了一個漂亮伶俐的中國小女孩叫Jenny,兩人放學一同坐校車。孩子總是比我們更快適應環境,小人兒對大都市密集的樓群,繁鬧的街市和聽不懂的法語都是那麽的隨遇而安,可以雲淡風輕,處驚不亂,不像我多少有些焦慮和不安。但無論怎樣不適和語言文化的壓力,我們都必須留下來,因為那時我們可以申請綠卡了,這是一個令人興奮而又漫長的過程,是壓倒一切的第一要務,隻能成功不能失敗,犧牲所有都必須拿下。為此我們一定要在此熬著,我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從簽證到綠卡。

慢慢的有了一些朋友,孩子一上學,我們幾個媽媽們就一起坐地鐵去downtown 。這裏的陪讀夫人沒有像維多利亞那裏陪讀夫人那麽熱血掙錢,因為語言障礙和限製,加上氣候惡劣,養尊處優的比較多。要想找人玩結伴很容易,我們一起去Mcgill地鐵站下最大的shopping mall, 在裏麵可以逛一天,在人潮人海中穿行,在繁華的Saint Catherine看熱鬧,在那個時間點遊手好閑,悠遊自如是開心的,那種鄉村生活的寂寥空虛的惆悵,在這喧囂的氣氛中煙消雲得一絲不留。蒙特利爾屬於高寒地帶,冬季寒冷而漫長,從11月到下一年的4月都是天寒地凍的,所以地下商場非常大。日子閑閑淡淡地過著,有失業金可拿,有朋友相伴,有綠卡的希望在召喚,生活逐漸平穩安定,很快我們就拿到了綠卡,幸運的是這個過程並不長,也不煎熬,一切都是水到渠成,順理成章,從此有了通行證,有了通向職場的自由,有了獲取更多機會的可能性,也有了享受政府各種福利的權力。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