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回到“總部宮殿”之後,我得重新探索吃午飯的地方。
今天我一個人孤獨地探店吃飯之時,回憶起這20+年的“中飯史”,還挺讓人回味的。
我早年工作的分部就在這個總部邊上,辦公室氣氛非常融洽。我從來不自帶午飯,那會兒食堂挺不錯,我爸來我帶他去吃過兩三次,體會美國公司的上班生活。他挺感興趣,連一次成像的名牌都留著做紀念。
更多地是出去吃。我參加了幾個不同的“飯團”,加上部門裏時不時找理由“嘬飯”:同事生日/升職/調動/退休、項目啟動、項目殺青、節慶假日......反正飯局不斷,吃得腦滿腸肥。
最讓我懷念的是“老饕飯團”。一幫人工作日的午餐去探店不說,時不時還下班拚車去紐約“幹票大的”。偶爾會去曼哈頓的“米其林”裝高大上、每年去“餐館周/百老匯周”湊熱鬧、連布魯克林/布朗士的特色小店也不放過。有意思的是,這個飯團成員全是亞裔和歐裔的第一代移民,隻發展了一位黑弟弟,他很厲害,可以和我們一樣吃帶頭的魚、內髒、甚至鳳爪。我想,也許我們都是天不怕地不怕提著箱子來美國闖蕩的人,思維開闊,更能接受不同風味的美食吧。
最親切的是老中同事時不時的聚會,甩開腮幫子大吃不說,漢語聊天,想說啥說啥,想多大聲多大聲~
最讓我哭笑不得的是一個純老美的飯團,我稱之為“白飯團”。他們最愛去的地方除了幾家美式餐館,就是我們附近的中式“包肥”店,說起那滿坑滿穀油膩膩的“中國菜”,一個個眯著眼搖著頭“Superb/Amazing/Unbelievable"全用上了。團長還特別稀罕我,每次都得拽著我去吃“家鄉菜”。
我決定好好給他們上上課。於是在部門兩位大佬退休之際,聯手一位家裏做餐館生意的香港小妹,在一家不錯的粵菜館搞了兩次正式宴會,大圓桌吃全套和菜的那種。小妹負責定菜單、談價錢;我負責組織、協調、迎賓、拍照、和一切雜務,包括從“一元店”買花瓶、去TJ買大束鮮花,回來自己搭配,讓每桌都有漂亮的大瓶插花,散席時還可以做遊戲讓贏家帶走,以此彌補中餐館不注重裝飾的缺點。
總算讓他們見識了中式“包肥”之外的天地。給他們吃得開心得啊,回味好多年。
當然,吃得最多的是Group Lunch. 那時有一家意大利餐館,一排排原木大長桌,裝飾得花團錦簇,很有氣氛;價錢也合理;是我們搞活動的“食堂”。還有一家開在旅館樓下的牛排館,每次都吃得站不起來;頭台必點Onion Blossom,一雙雙油手揪著,吃得不亦樂乎,現在我想著都膩。
我們甚至會跨到紐約州,去那家山頂的“富士山”吃飯。中國人開的日料,菜一般,但景觀好啊,還有花園和一大池的錦鯉。鐵板燒師傅會玩噱頭,遇到有人過生日服務員會大喊三聲“Banzai!Banzai!Banzai",還敲鑼,把老美們興奮得臉都紅了。當然那裏挺遠,得是大佬們興致來了帶隊才行,我們自己不敢去的,回來就得半下午了。
扯遠啦。這疫情一鬧,大家早就沒了精神氣。再說,即使同一幫人,都老了20歲,還想怎麽折騰?還吃得動什麽?
所以,我現在根本沒有飯搭子,都是一個人去吃。好在我也不介意。
1. 今天中午去了一家挺高檔的意大利餐館。連我隻有三桌客人,被安排在陽光房。我拍個正餐廳。
2. 我叫的海鱸魚。很薄的一片,味道不錯。配的醬汁很奇特,帶點咖喱味又有些酸酸的。
3. 吃完想去對麵的意大利甜品店吃個冰淇淋,大排長龍,作罷。
這兩家店都可以回頭再來,也許和家人,也許和朋友。
今天吃這麽正式,是因為前天吃得太潦草,今天補課。
前天中飯前查好了一家希臘餐館,去了一看門可羅雀,旁邊的Cafe倒是滿滿當當。
4. 進去一看,是一家家庭式隨意的小餐館,就是改良版的Diner.
5. 我一個人,被安排坐在吧台。
6. 我隻好“早餐午吃”。看看,是不是典型的Diner菜色?N年沒去Diner了,我都忘了Home Fries的叫法了,說成了Harsh Browns,當然人家也懂的。
7. 在家的日子我就吃沙拉。自己種的生菜,從“田頭到餐桌”。又攢了幾款,秀一下。
我現在工作的地方是我們州裏的總部,我們以前叫"xx宮殿"。近30年過去了,快要“東升西降”了。那升起來的“新星”我們稱之為“中心”,在那裏我可以吃到粵菜館價廉物美的“三菜一湯”和鮮得不正常的越南粉(都秀過的)。原本離開了還有點點舍不得,可是本周一接到email,說那裏出現了大黑熊。那麽,我離開得也算及時。我這種笨頭笨腦的人,走路眼睛直愣愣的,被熊咬了也有可能啊~
8. 看看同事發來的前方戰報
9. 這麽嚇人。還是我們家邊上常常出現的小鹿可愛。
10. 看看花。飯館邊上的花兒。那個紅色,原本帶著點三文魚色,拍出來成了普通的粉紅。
11. 昨天我們這兒下了一陣傾盆大雨。好在早上我抓到了玫瑰最後的風華。
12. 笑眯眯的“鬼臉花”,看著就可樂。
謝謝看帖。祝大家周末愉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