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目前看起來,劇和書的內容除了幾個人物的名字,基本沒啥關係

但是原書也確實沒法拍成劇,因為書裏大量的留白,拍成劇的話就會很平淡,會有“這有什麽新鮮”的感覺,而原書裏的上海味道,長篇累牘地展現在屏幕上也會讓人受不了。改成電影,來點片段,情節就截一小段就足夠了。

拍成電視劇就很不一樣了,情節是帶感的。比如劇裏玲子從菱紅那裏賒了一個2600的戒指,“賣”給阿寶26000讓他送給汪小姐作謝禮,一方麵是顯示自己懂得人情世故,順便還要從姘頭身上刮點油水。這種事固然很常見,但是像玲子這樣被發現了還理直氣壯的,就很上海。最神的是阿寶的反應,東西是接了,錢也給了,但是攔腰一斬隻給了13000,並且電話裏還要點破對方。這也很上海,人人都門檻精刮。身處在南北文化互撞的家庭裏,看到這一段我就想象北京大姑一臉不屑的表情,一口京腔的點評,她會說什麽呢?我猜她會說:“這沒皮沒臉的”嘻嘻

盡管上海話裏總是說“不響”,其實滿篇滿屏都是話,囉嗦得不行。就連我家弟弟,聽不懂上海話,也覺得媽媽看的劇“吵得要命”。想起來當年的傳統相聲段子,說京劇裏8個字的台詞“丫鬟,掌燈,觀看嬌娘”,變成上海話頓時漲了好幾倍,成了“丫頭,拿隻燈來,讓我窺一窺新娘子啥個麵孔”。就像阿寶愛吃的那個泡飯,上海話說,閑話多了飯泡粥哈哈

所有跟帖: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