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女生節、女神節,是對女性最起碼的尊重

來源: 路邊野花不採白不採 2023-03-07 07:25:38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31659 bytes)
 
 

3 月 8 日,國際婦女節。

就像孔乙己說「回字有四樣寫法」,婦女節又被稱為女王節、女神節,或者更隱晦的「她的節日」。

時鍾往回撥一天,是民間自發的「女生節」。

都說婦女能頂半邊天,為什麽不能將「婦女節快樂」大大方方地說出口呢?

麵包與玫瑰

回到一切的源頭,婦女節是一個政治性的節日,萌芽於 19 世紀中期到 20 世紀前期北美和歐洲的勞工運動。

1857 年 3 月 8 日,美國紐約的製衣和紡織女工走上街頭,抗議低薪和惡劣的工作條件。

接下來的數年,幾乎每年的 3 月 8 日都有類似的抗議遊行活動,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 1908 年。

當時,將近 15000 名婦女走上紐約街頭,要求縮短工作時間、增加工資和享有選舉權等,並喊出了象征經濟保障和生活品質的口號:

麵包加玫瑰。

首次慶祝婦女節是在 1909 年 2 月 28 日,當時美國社會黨發表了一項宣言,號召在每年 2 月的最後一個星期日舉行紀念活動。

此後,慶祝婦女節、為婦女爭取權益的行動越來越多,但這注定是一趟流血流淚的命途。

1909 年 11 月 22 日,Clara Lemlich 發動紐約 2 萬人總罷工,此後被拘捕 17 次,甚至遭遇雇凶施暴;1913 年 6 月 4 日,Emily Davison 衝入英國王室賽馬場高呼婦女投票權,比賽正進行到最激烈的時候,她倒在馬蹄之下,最終因傷勢過重而死。

與國際婦女節相關的活動,還被證明是俄國革命的前奏。

1917 年 3 月 8 日(俄曆 2 月 23 日),聖彼得堡女工舉行罷工,要求得到「麵包、和平與自由」,彼得堡全市工人舉行政治總罷工,二月革命由此爆發。4 天後,俄羅斯皇帝被迫退位,俄國臨時政府宣布賦予婦女選舉權。

1921 年 9 月 9 日至 15 日,莫斯科的第二屆國際共產主義婦女代表會議上,保加利亞代表建議,為紀念俄國女工在二月革命中的英勇鬥爭,將 3 月 8 日定為國際勞動婦女節。

婦女節,在我國同樣帶著進步的火種。

秋瑾.

吾輩愛自由,勉勵自由一杯酒。

早在 1907 年,秋瑾創作了這首《勉女權歌》,倡導男女平權的思想,鼓勵婦女「恢複江山勞素手」,練就智識學問,投身到社會革命中去。

1924 年 3 月 8 日,我國第一個公開紀念婦女節的活動在廣州舉行,廣州各界婦女 2000 多人參加。

何香凝.

何香凝在大會上介紹了婦女節的由來和意義,鼓勵婦女堅決地走「打倒封建主義、打倒帝國主義和婦女自求解放的道路」。

1949 年 12 月,我國正式將 3 月 8 日定為婦女節,並舉行各種形式的慶祝活動。

1977 年,聯合國大會邀請成員國以「婦女權利和世界和平」之名,將 3 月 8 日設為「國際婦女節」。

婦女節的曆史和政治意涵,是從來不該改變的,也不該淡化的。

它既慶祝女性在文化、政治和社會經濟方麵取得的成就,也希望引起人們對性別平等、生殖權利、對婦女的暴力等問題的關注。

比如,在部分觀念落後的地區,性別歧視和陰婚惡俗依然存在。

比如,羅翔老師主張提高收買被拐賣婦女、兒童罪的刑罰,實現形式上的買賣同罪同罰。

比如,不應因為生育職責,而在職場歧視女性。

再比如,不要在歧視性、侮辱性用詞裏「致意」對方的母親。

2022婦女節主題:打破偏見. 圖片來自:internationalwomensday

許多亟待進步的角落等待被照亮。這也是為什麽,我們要一遍遍地在這一天講起這段曆史。即使你已經熟知,也依舊能從先驅們爭取女性勞工權益和參政議政權的行動裏獲取勇氣。

否則會像韓炳哲在《倦怠社會》裏說的:

節日在一個瞬間內實現了一種提升的強烈生命體驗......如今的節日僅僅是一次事件、一場熱鬧的活動。

為什麽拒絕女神、女王、女生節?

和曆史背道而馳的是,女生節、女神節、女王節等稱謂,都輕巧地避開了「婦女」,也恰恰消解了前輩們為婦女節所做的努力。

提起婦女,你的第一印象是怎樣的?

已婚已育女性,樓下跳廣場舞的阿姨,還是「老大嫁作商人婦」的琵琶女?

在我國,婦女其實是成年女子的通稱,司法解釋中定義 14 歲以上的女性稱為婦女,未滿 14 歲的男女稱為兒童。女者,指未婚女子。婦者,指已婚女子,故婦女泛指女性。

所以,女生和婦女,並沒有天然的分界,卻人為地有了不同含義。

20 世紀末,三七女生節便在中國各高校中流行,名為「關愛女生」,具體起源於哪所高校極富爭議。

2021女生節橫幅.

這一天,有妙語連珠的橫幅和精心籌備的禮物,有嗬護女生的各種活動和聚會,甚至有男生在宿舍底下唱情歌,卻也廣泛流傳「女生與婦女隻差一日」這樣暗含性騷擾的笑話。

大多數的女生節,依舊是對女性變著花樣但內核空虛的讚美,以及表達締結良緣的願望。

更重要的是,女生節為中老女性和年輕女性劃開了溝壑,好像前者是端正的、嚴肅的,後者是年輕的、活力的。2016 年,複旦大學教授、性別平等學者沈奕斐指出:

從婦女節到女生節,背後是通過年齡、容貌、性、生育等條件把女性分為三六九等,在分等的過程中形成了隱性歧視,即年輕漂亮的「女生」被放在了等級最高的位置。

但沒有人能夠停留在所謂的「女生」階段,我們反對劃分出女生節,是為了反對婦女一詞的汙名化,從而抵抗年齡焦慮、婚戀焦慮,肯定女性在每個階段的才智和勞動。

女神節、女王節則為節日包裹上了「買買買」的糖衣,將其變成了簡單的女性消費節。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一日限定女王的「加冕儀式」完成於金錢之上。

倒也不僅僅是三八,「她經濟」已經被資本認為有利可圖,它指的是女性的消費能力越來越強,圍繞著女性理財、消費而形成的特有的經濟現象。

但是,消費的自由不足以澆滅胸中塊壘,清醒過後一切顯得多麽虛假,午夜夢回多少都有體會。

女神也是類似的,它或許比婦女動聽、洋氣,可它並不是真正地平視女性。

在原始部落裏,女性因其特有的生育能力,被當做和大地、太陽等自然物一樣具有神秘力的女神。但隨著父係社會到來,人們熟練使用工具,神秘性的力量退居二位,體力勞動以人的價值凸顯出來。

在神話傳說中,「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西王母「八駿日行三萬裏,穆王何事不重來」。

現代,我們常常稱維密天使為女神,總有一絲拜倒於石榴裙下的臣服味道。

女神要麽過得慘,要麽被頌揚片麵價值,反正不是很圓滿。

當然,很多人覺得,女神不單指外貌和身材出眾,還可以表達女性的強大、自信、獨立、聰明......

但這樣的讚美,卻像空中樓閣,用概念性的美譽,掩埋女性真正所需要的權益,一廂情願地將邊緣的、底層的、多數的女性排斥在外。

你會將被迫生育八個孩子的母親、月經貧困的山區女性、自駕全國的蘇敏阿姨,稱為「女神」嗎?

並不是她們不可以,而是女神、女王的封號太輕飄飄了,反倒是不尊重她們當下遭遇的人生。

既然婦女被汙名化,我們更要將婦女一詞拿回來,不需拿女王、女神之類的詞精衛填海,況且那些詞不見得好到哪裏去。

福柯曾在《規訓與懲罰》中提到,「話語」與權力是不可分的:

真正的權力是通過「話語」實現的。通過話語而實現的權力才是切實的、有效的,沒有了話語,權力就缺少運行的重要載體。

如果我們不做任何修飾,將婦女稱為婦女,才是為婦女的真正含義正名。不僅看到婦女的月經、生育、衰老,也看到她們在工作和生活中的特長,因為這本就是一體兩麵。

電影《城市廣場》裏,奧利斯蒂斯向哲學家希帕蒂婭示愛,希帕蒂婭將沾了她經血的手帕遞給他,並說:「你說你在我身上找到了和諧,那我建議你看看周圍,因為我覺得周圍也存在著和諧與美麗。」

奧利斯蒂斯憤而離場,但這不是一場羞辱,希帕蒂婭想告訴這位青年,你要看見女性生命裏相伴相隨的力量和痛苦。

但平心而論,在三七或三八收到禮物和祝願,那種快樂也並不是虛假的。

這是因為,幸福是很難衡量的,幸福是因人而異且不斷流動的,我們無權用抽象的概念評判他人的幸福。所以,波伏娃曾在《第二性》裏說:

我們對個體的機遇感興趣,將不用幸福這個詞,而是用自由這個詞去界定這些機遇。

是的,將自由賦予婦女。婦女這個詞包含萬千,女兒、妻子、母親,更重要的是她自己。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好文, 有思想有深度! -芳草自斜陽- 給 芳草自斜陽 發送悄悄話 芳草自斜陽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07/2023 postreply 10:10:50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