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月14日,是“情人節”。
“情人節”,也就是“愛的告白日”,據說來源於古羅馬。
“情人節”到了今天,基本上成了男性向女性表達愛意的日子,一般都是送玫瑰花。玫瑰花,愛情之花。
日本的”情人節“始於向西方學習的明治時代,但是,與歐美國家不同的是,日本人有兩個情人節。2月14日是女性送男性禮物,而一個月之後的3月14日,是男性送女性禮物。
並且,2月14日的情人節,日本女性送男性不是玫瑰花,而是巧克力(巧克力大都是黑色,所以我定義為”黑色情人節”)。
這裏有一個說法:在1936年,神戶有一家西點店,第一次打出了“情人節送巧克力”的廣告,但是並沒有在全國普及開來。
到了1958年的情人節,日本的巧克力公司在東京新宿的伊勢丹百貨店裏舉行了“情人節送巧克力”的宣傳活動,提議將巧克力作為女性送給男性的溫情禮物。
這是巧克力公司的根據主要購物者是女性而嗅到的商機,並且,巧克力既甜蜜又實惠,比起玫瑰似乎更有意義。所以,巧克力公司的這一“情人節送巧克力”提議,立即得到了東京女性們的熱烈響應。
隨著這一活動的盛行,到了1970年,日本巧克力協會幹脆把2月14日定為“巧克力日”。從便利店、超市到百貨公司,都在情人節期間擺上了品種豐富、花樣繁多的巧克力。
可以這麽說,日本的“情人節送巧克力”的習俗完全是巧克力製造商們搞出來的商業噱頭,但是什麽商業活動又不是噱頭呢?送巧克力的習慣後來又發生了演變——隻送自己心儀的男性太難為情,尤其在公司,男同事們都看著,於是幹脆一碗水端平,每人送一盒。
我在日本公司上班時,每年的2月14日,女職員都要湊份子買巧克力,給公司同一部門男職員都送一份。禮尚往來,一個月之後的3月14日,男同事照例也會給女同事返贈一份,這就是“白色情人節”。
關於“白色情人節”的起源,有幾種說法,最有代表性的說法是:1973年,著名的西點店“不二家”搞了一項活動,就是在3月14日,做了一批白色的小蛋糕,呼籲男人們回贈給送過巧克力的女性們。在日本,白色象征著“幸運”、“結緣”,這一倡導得到男性支持。從此,“白色情人節”就固定了下來。當然,如今回贈的並非真正的白色巧克力,也是以黑色為主。
“白色情人節”後來傳到了亞洲國家。但是,歐美人對此好像沒啥興趣。
日本情人節的巧克力,大概有這些幾種含義:
1. 本命巧克力:單送自己心儀的男人或戀人,表達自己的愛意。
2. 義理巧克力(情誼巧克力):送給單位領導和同事、顧客和友人等,表達平時承蒙關照的感激之意。
3. 家族巧克力:送給丈夫、兒子和父親等。
4. 友情巧克力:送給女性友人。
我現在巧克力隻送給小丫頭。每年情人節一個月之前,商家就開始做廣告,擺出各種巧克力,營造氣氛。日本的巧克力圖案精美,做工考究,一看就有購買的欲望。每到小丫頭就知道情人節來了,媽媽要給她買她最喜歡的那種了。
這是今年超市裏的部分巧克力,有不少品種已經告罄,日本人的購買力好像從來就沒減弱過。
小丫頭今年看中了這一款(買過的她都記著,要買和以往不一樣的)
順便說一句,日本的巧克力味道都很純正,我也非常喜歡吃,冰箱裏長期備有巧克力。我吃不胖,還極容易餓,到點就得吃飯,每頓少吃一點都不行(但也不暴飲暴食)。正餐之間肚子有點餓時,吃塊巧克力最解決問題。
疫情三年,日本女性們的心態也發生了一些變化,越來越多的女性表示拒絕送“義理巧克力”,理由是“毫無意義”,還有一個就是“居家辦公時間多,分送太麻煩”。
疫情,改變了很多生活習慣、思維方式。
但是,另一個調查結果也顯示,有61.4%的男性依然期望得到女性的“義理巧克力”,其中中年男性的比例高達72%。能否收到巧克力,很關乎麵子哦!
送不送巧克力,無非就是個形式。有情在,天天都是情人節,情去了,送金山銀山也不會快樂。
(部分內容來源於網絡)
黑色情人節剛過,白色情人節廣告馬上又打了出來。這是今天(2023年2月16日)所攝。
-------------------------------------
情人節,唱首中日雙語“情人”歌《愛人》。愛人,在日語中就是情人之意。
這是鄧麗君1984年重返日本樂壇後發表的第二張日文單曲,由荒木豐久(荒木とよひさ)作詞,三木剛(三木たかし)作曲。此單曲延續了1984年單曲《つぐない》(償還)推出即入榜的良好勢頭,在1985年5月20日至1985年8月19日間於“日本有線點播榜”創下14周連續冠軍和唱片排行榜上連續10周冠軍的雙項曆史紀錄,ORICON在榜時間53周。1985年12月底,鄧麗君憑借此歌曲蟬聯“日本有線大賞”及“全日本有線放送大賞”雙料冠軍,成為“日本有線大賞”曆史中第一位連續兩年獲得冠軍的歌手。1985年12月31日,鄧麗君憑借該曲入選日本第36回紅白歌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