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窯洞前 感懷“窯洞對” |
廖立勇 |
2012年01月09日08:34 來源:中國青年報 |
|
不久前在延安學習,讓我特別難忘的是延安的窯洞。67年前,也就是1945年的7月1日~5日,黃炎培等6位國民參政員以私人名義飛赴延安考察。其間,黃炎培與毛澤東在楊家嶺的窯洞中,就跳出“曆史周期率”進行了一次著名對話,被世人稱為堪與千古“隆中對”媲美的延安“窯洞對”。 據黃炎培的《延安歸來》記載,一次,毛澤東問黃炎培感想怎樣?黃答:我生60多年,耳聞的不說,親眼看到的,真所謂“其興也浡焉”,“其亡也忽焉”,一部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榮取辱”的也有。總之沒有能跳出這周期率。中共諸君從過去到現在,就是希望找出一條新路,來跳出這周期率的支配。毛澤東答:我們已經找到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周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隻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鬆懈。隻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黃深表讚同,提出:把民主來打破這周期率,怕是有效的。 回顧近一個世紀中國共產黨的曆史,“窯洞對”是對創造中國奇跡的世紀解讀:什麽時候我們在民主建設上搞得好,我們的事業就會實現大發展;什麽時候搞得不好,我們的事業就會遭受挫折。 在延安的窯洞前,我反複思索: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之日起,就把“民主”兩個大字鐫刻在自己的旗幟上。早在1945年9月,毛澤東在接受路透社記者甘貝爾的采訪時就曾指出,執政後將建設“自由民主的中國”,這個國家的各級政府直至中央政府都普遍、平等、無記名的選舉所產生,並向選舉它的人民負責。它將實現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原則和羅斯福的四大自由(即言論和表達的自由、信仰上帝的自由、免於匱乏的自由、免於恐懼的自由)。幾代中國共產黨人經過90年的艱辛探索和實踐,為什麽如今在我們基層民主的建設中,還有那麽多難題亟待解決? 是的,民主政治建設是一道任何國家和社會現代化進程中都繞不過去的“坎兒”;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更是一項非常複雜的係統工程,它需要頂層設計、需要對人的素質培養、需要製度保障、需要經濟推動、需要時間試錯、更需要安全考慮。但是,我以為,在當下最重要的還是勇氣與擔當。講勇氣,就是要敢於正視我們在社會主義民主建設上的不足和問題,敢於承認與人民群眾民主要求上存在的差距,敢於以堅強的黨性、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出師未捷身先死”的大無畏精神來推動中國的社會主義民主建設。講擔當,就是要始終不忘“曆史周期率”這根弦,樹立“危機”意識、“公仆”意識和“服務”意識,大力推進黨內民主,全麵完善人民代表大會製度和政治協商製度,自覺傾聽人民意見、接受人民監督,努力做勤政廉潔的模範,始終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係。 今天,是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時期,也是人民群眾對黨的領導最認同的時期,更是我們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的最佳時機。如果說在民主建設上,特別是在一係列體製的改革中,會觸及和損害部分既得利益群體的利益,那也要“咬定青山不放鬆”;在短暫的陣痛過後,換來的將會是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麵和人民群眾的積極擁護、社會的和諧穩定、國運的繁榮昌盛。在國家利益麵前,每一位共產黨人都應當有這樣一種自覺和自信。 窯洞年代雖然已經遠去了,但它的精神將永遠激勵我們拚搏前行。 |
http://theory.people.com.cn/GB/16824844.html |
(責編:趙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