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晚舟被加拿大法院同意取保假釋,川普發出他在必要時會幹預孟案(總統特釋)的信息。這件事,雖然故事還會拖得很長,但結果已經有了。不必擔心孟女士的人生安全了,她是成功人士,身家幾十億,那一千萬加元保釋金撥根毛的事。我們還是回到貿易戰話題上吧!
按透露出來的習普協議,中國會購買1.2萬億美元美國商品,並取消40%汽車關稅。在90天內完成結構性談判,涉及知識產權保護,非關稅貿易壁壘,開放新的準入商業領域等。
1.2萬億美元,能買什麽?美國有很多好東西,如F22戰鬥機,福特號航母,但可惜不會賣給中國這樣可能未來要打仗的競爭對手的,隻有大豆,客機了,但大豆一億美元能買幾十萬噸,飛機最大的788也隻要一億,最常用的737隻要幾千萬,美國一年也生產不了一千架,再說自己國家和其它貿易夥伴也要呢,而1.2萬億可以買一萬架788。川普國情谘文隻指責中國造成了“每年5000億貿易逆差,再加3000億知識產權偷竊”,那也隻有8000億啊。而且這1.2萬億隻是點心,大頭還在後頭呢!
怪不得川普聽完習總的提案,準備的討價還價的詞都沒用上,直接去晚宴,還讓太太坐在習總旁邊。他逢人就說“習總是我哥們,太爽了”!
不知道習總怎麽想的,如果想用朱鎔基入世時那套先認下來以後賴掉的策略,恐怕很難。一則美國人有經驗了,已經設計了一套防範措施,二則川普請了三十年前整敗日本的班子來對付中國,中國卻沒有相對應很有經驗的班子來應對。看來這次貿易戰中國是輸定了, 輸多輸少的事。不過也不用太急,貿易戰畢竟不是戰爭,輸了不一定就會亡國。很多國家都打敗過貿易戰,比如說日本,現在不還好好的。
日本真是我們同文同種的兄弟,它這一百多年經曆的大起大落,中國差不多都要重複一遍。認真研究一下日本戰後曆史,對我們是很有啟迪的!
自由貿易本來是天經地義的,貿易就起源於自由互通有無。但在自由貿易的情況下互利卻不總是能實現,有時甚至對其中一方是毀滅性的。宋朝一般被認為是中國曆史上孱弱的朝代,軍事上幾乎每戰必敗,毫無戰鬥力,就是打贏了也簽賣國條約。但宋朝的壽命卻並不短,比它的大多數敵人都長(遼,金,西夏),就是在橫掃歐亞的大殺器蒙古眼皮底下,也活了超過50年,比戰鬥民族俄羅斯存活期多了幾代人。宋的武器就是貿易。就以宋遼檀淵之盟為例,宋朝在軍事上略有優勢的情況下簽訂了從經濟角度上看非常屈辱的條約,每年要給遼國很多歲貢。但遼國一旦依賴上了宋朝的絲綢之類的產品,它自己又不能生產,隻能以一些戰略性的物資如馬匹作交換。長期以往,遼國在經濟上成了宋朝的附庸,戰鬥力大大下降,不但喪失了進攻的能力,連防守都成問題。宋以後也以同樣的策略對付金國,笑到最後。
美國在二戰後實行馬歇爾計劃,經濟援助自由世界,開始的時候也不是出於好心,而是要解決自己的產能過剩問題。戰爭是一種非商業動機,所謂錢就是國家發行的以國家信用擔保的貨幣,這時美國大量印錢,不計代價,造了遠遠超過需要的東西,也擁有了巨大生產能力(工廠,機器)。戰後,美國急於要將這些東西推銷出去,降價甚至先給後還。但美國沒想到,這下子毀了不少國家,其中首當其衝的就是國民黨中國。美國的產品充斥國統區,在日占時期建立起來的民族工業幾乎完全消失,工人和私營主大量失業,政府稅收大減,國統區經濟幾乎崩潰,成了國民黨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美國這時意識到,再這樣搞下去,西歐日本都要成為共產主義國家了。這時它的政策變成單向的自由貿易,美國市場對被援助國開放,而被援助國可以保護某些市場。這個政策是援助性質的,但效果卻比蘇聯對社會主義國家的援助要有效,相當於“授之以漁”而非“授之以魚”,西德日本在這個政策下恢複很快,到60年代都重新成為強大的工業化發達國家了。而韓國,台灣等也受益於這個政策,相繼成為發達國家或地區。
日本用足了美國給予的優惠政策,不但恢複了經濟,在某些方麵還青出於籃勝於籃。可以用國家資本主義和重商主義來歸納日本的政策。日式國家資本主義,不是建立國企,而是國家支持扶助有前景的私企。日本通產省買了很多技術專利,通過競爭招標方式分配給優秀的私企,還鼓勵企業之間競爭,國家也資助有希望的項目。日本企業根據自己民族的特點,發展出了有日本特色的企業管理模式。日本人本身就很勤奮聰明,又有股在戰場上敗了要在商場上贏回來的誌氣。在幾個關鍵領域,如汽車,半導體,光學器材等,日本處於領先地位。以收音機,電視機,電話為代表的新家電的廣泛推廣,使日本企業占盡先機,鬆下、索尼、日立、佳能....等成長為世界性巨頭。
日本在貿易上的重商主義,是由國家補貼,國家推廣,操縱貨幣等措施構成。為什麽這種舉措會在貿易中得利呢?首先,你的產品價格低了,就會占領更多市場,甚至消滅對方的競爭者,實現壟斷,再行壟斷高價。就算做不到壟斷,國家也不虧。設美國關稅為0,市場上收音機價格10元,日本國家補貼某公司每隻5元,賣5元;美國汽車1萬一輛,進日本關稅100%。設日本廠家賣出10000台收音機,收入50000元,國家貼了50000元;有人進口5輛美國汽車,國家收50000元稅。國家用高關稅收來的錢補貼本國產品傾銷,通過出口,促進本國產業的發展,增加了就業,很合算的營生,是吧?這還被總結為出口拉動性經濟,是東亞後起經濟體,包括中國發展的法寶之一。
但接下去矛盾來了,美國開始時為了戰略原因可以忍點受吃點虧,但受援國長大後卻把這些恩惠當作理所當然了,不但不感恩,還變本加利。這種不平等的貿易,到了七八十年代在美國造成嚴重的政治問題,即使那時還在冷戰,美國還是與日本幹上了。日本也不是傳說中的一觸即潰,而是攪了很長時間,經曆了好幾任美國總統。開始雙方爭論焦點是關稅,但日本即使在關稅上讓步了,還會以“非關稅壁壘”抵抗,就是以這個那個理由不讓你的產品進入。到了強硬的裏根上台,無所不用其極,當時就把日本東芝賣給蘇聯一台精密機床的事無限擴大,威脅要全麵調查日本企業有無通敵現象(和華為故事有點象啊)。最後日本(還有西德)被迫和美國簽訂“廣場協定”,日元對美元匯率增加88%。按美國的計算,隻有這樣,日本產品在美國才剛剛與美國產品持平!
有些傳說,說日本被廣場協議一棒子打趴下了,這不是事實。廣協後日本還在發展,GDP排名還上升為第二名(蘇聯出局了),並一直保持到二十年後中國超過。日本作出很多努力來克服日美貿易戰失敗帶來的問題,有成功的有失敗的,這也是我們最需要借鑒的。
日本意識到再搭美國的便車沒門了,就想到擴大內需,釆用的方法是降低利率。設想是,借錢成本低了,人們就會加大投資,帶動經濟發展和收入增加,從而擴大需求。殊不知,投資實業賺錢太難,錢都往房地產和一些很fancy的產業上去了,cheap money for easy business. 有類似經曆的中國人很快就會想到什麽後果,泡沫破裂!1995年,這一天來了,房價崩裂,日本的GDP由美國的70%降到30%,日本夢成了泡影!
但要說日本亡了,倒沒有。日本也有成功的舉措:日本實行了市場多樣化政策,並將部分產業轉移到中國和東南亞,以及墨西哥等地,也有直接在美國設廠,這樣既降低了成本,擴大了市場,也降低了進入美國的關稅;日本加大了對科技教育的投入,修煉內功,進行產業改革。結果是日本的核心競爭力的提高,在很多產業日本擁有獨門絕技。二十世紀兩次帝國夢的破碎,也改變了日本民族的思想和性格。他們不再是野心勃勃要囊括宇內的太陽之子,而變得知天達命,溫文淡雅。日本50年代曾提出一個口號,要達到“美國的生活水準,蘇聯的福利水平”,這個目標肯定是達到了,而且超過了。
日本恨美國這個阻止了她的兩次帝國夢實現的敵人嗎?恨的人肯定有,是那些把國家的聲望看得高於自己的幸福的人。但大多數日本人已經被改造成個人主義者,他們深深地感謝美國,把日本變成了小人物的天堂。
中國下一步會怎麽樣呢?不知道。但也許日本可以作為一個參考。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