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發現“海水稻”的是陳日勝,從1986年開始,陳日勝長期在湛江市研究、推廣它,袁隆平團隊是在2016年正式接手陳日勝的研究,現在媒體都稱袁隆平是“海水稻之父”,而袁隆平卻默認這個稱號,這與事實相差太遠。
1986年11月,畢業於湛江農業專科學校(廣東海洋大學前身)林果專業的陳日勝和老師羅文列教授一起,到遂溪縣虎頭坡的海灘普查紅樹林資源。茂密的蘆葦地裏,陳日勝看到一株高約1.6米、似蘆葦卻結穗的植物,穗呈青白色。形似穀物但難以精確辨認,陳日勝當即采下一株,向羅文列請教。
羅教授推測,這可能是生長在鹽堿地裏的野生水稻,這種長著麥芒一樣的海生植物,能在高鹽度的海水中生長,很可能是一個新物種,陳日勝細心取下那株野生海水稻的522粒種子,開始育種工作。
產量最高達350公斤
通過近30年的種植試驗,陳日勝總結出“海稻”的種植特性與培育規律:廣東、廣西、海南三省區因存有大麵積臨海灘塗,且部分灘塗地位於熱帶氣候,可直接種植“海稻86”。而對於北方,基於海稻耐鹽堿的特性,是否適合種植推廣正在研究。無論南方、北方,需要共同攻克的一個難題,是突破現有的低產量現狀。
陳日勝說,目前他已經研製出17種海水稻種子,畝產最高達到350公斤,“‘海稻86’隻是我對外公布的一個種子,它的產量在其中是最低的,隻有150公斤。”陳日勝說,因為其他種子他還沒有申請專利,暫時還不方便對外透露。
做海水稻試驗了30年,陳日勝發現,海水稻還能改造土壤結構。
陳日勝研究海水稻30年負債180萬元,海水稻並沒受到重視,最後找到袁隆平,袁隆平向農業部推薦,海水稻才受到到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