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再次落選院士 是中科院之恥 也是中國之恥(圖)
前幾年偶然在一份雜誌上看到,中國目前最值錢的人就是袁隆平,單他個人的品牌價值就達到數十個億,超過了中國對美國最大的一宗出口——小巨人姚明的品牌價值。
事實也正是如此,袁隆平用占世界7%的耕地麵積,養活了世界上22%的人口,被尊稱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他不僅是中國的國寶,也是世界的驕傲。
但就是這樣一位多次榮獲國家最高科技獎的雜交水稻之父,竟然多次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更有甚者,袁隆平的此番遭遇還並非偶然,此前,曆經湖南省四次推薦,袁隆平才艱難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此番科學院院士評選,袁隆平又折戟沉沙。袁隆平的職稱評審路,簡直比跑馬拉鬆還要艱難。
所以然者何?
不久前,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做客人民網強國論壇,回答網友提問時指出:他個人認為,袁隆平完全有資格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未能當選,這隻不過是一個曆史上的誤會。
用一個曆史的誤會輕描淡寫的帶過,是不夠慎重的。我以為袁隆平落選科學院院士,根本不是曆史的誤會,隻能是曆史的恥辱。
1、是院士評選機製的恥辱
先後獲得“國家特等發明獎”、“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等多項國內獎項和聯合國“科學獎”、“沃爾夫獎”、“世界糧食獎”等11項國際大獎的袁隆平。說他是中國最頂尖的科學家,甚至是世界頂尖科學家,恐怕沒有人會有異議吧。但就是這樣一位給中國帶來世界聲譽的科學家,卻不能當選為本國的科學院院士,這簡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中國的學術製度是行政化製度,資源分配,利益均分,都由行政決定,導致知識分子無心學習,汲汲於仕途。伴隨著這種不正常的現象,院士這個學術榮譽,也越來越“異化”為一種有利可圖的“貴族標識”。因為這些影響與誘惑,使得很多單位都斥巨資打造院士工程,進行公關、疏通和聯絡。紅塵滾滾,紛紛擾擾,你方唱罷我登場,各路大仙,各顯神通。
中國科學院、工程院每一次的院士評選,幾乎都是一場內耗嚴重、成本極大的造星運動。各個部門都要進行角力,都要分一杯羹。院士評選,已經從表麵的爭名,走向了實質化的謀利。一些當選院士的醜劇鬧劇不斷地上演,而那些真正沉浸下來搞科學研究的人,常常是不暇或者也不屑去做這樣的勾當,如此看來,他們成為刀下之鬼,幾乎是理所當然的了。
學界認為,隻有當院士真正回歸於學術,才能徹底解決中國院士選舉的內耗與負效應。全社會尊重科學、尊重科學家的風氣才會形成。否則連袁隆平這樣的人不能當選,隻能是我們院士評選機製的恥辱。
2、是評審委員的恥辱
就在中國評審委員們用自己手中的選票,在昏暗的油燈下,在暗箱之中,在蠅營狗苟裏,否決了袁隆平之後,沒想到世界最權威的學術機構,擁有200個諾貝爾獎獲得者的美國國家科學院,卻高票延聘袁隆平為外籍院士。
世界著名科學家、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國科學院院長西瑟羅納先生,隆重宣布袁隆平院士的當選理由時說:“袁隆平先生發明的雜交水稻技術,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傑出貢獻,增產的糧食每年為世界解決了7000萬人的吃飯問題。”
無獨有偶,當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的李愛珍女士,也不是中國的兩院院士。她曾先後參加1999、2001、2005年的科學院增選和2003年的工程院增選,居然邊也沒有摸到,慘得一塌糊塗。那麽,是否是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的水平高於美國科學院嗎?傻子也知道, 這兩者水平根本不能同日而語!
一方麵,中國的許多院士名不符實,和美國一二流大學助理教授的水平不相上下,有的甚至靠抄襲剽竊來支撐,學術品質不端;另一方麵,真正作出重大貢獻、被國際學術界認可的學者們卻屢遭排擠,得不到應有的榮譽和尊重。十七大期間,不少代表大聲疾呼,嚴懲學術腐敗,還學術發展的晴朗天空。
那些為不正之風推波助瀾的評委們,一定要捫心自問,良心是否有愧?當自己的黑手伸向袁隆平們時,學術良知和道德良心丟在何在?
3、是當選院士的恥辱
兩院院士為中國最頂尖的科學家,理應受到國家和人民的愛戴,這在世界各國是不可置疑,也是毋庸置疑的。然而,當袁隆平落選科學院院士,當李愛珍落選兩院院士,卻又從側麵證明,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已經不再是或者不完全是學術泰鬥的集中地,那些當選的院士也並不能說明他們有多大成就。說不定他們的當選和袁隆平沒有當選一樣,都是曆史的誤會。
院士評選的這種負麵影響、惡劣的社會評價,已經構成了對現有院士的傷害,構成了他們集體的恥辱。當偉大的袁隆平不能和他們相提並論,這不是袁隆平的傷感,而是兩院的失魂落魄。
中國古代曾有“二桃殺三士”的典故。一介草莽,尚且知道不能貪天之功,位居賢者之上,袁隆平的落選,讓中國科學院的院士如何自處?而當選不當選,對於真正的學者來說,卻並不影響他們的學術聲譽。
無數的網友眾口一辭,我不認什麽鳥院士,我隻認袁隆平!在強國論壇上,路甬祥詳細地介紹了袁隆平落選的原因。袁隆平之所以沒有當選,是因為科技界,包括院士群體當中,對於一個人成就的評價,有一定的局限和偏頗,主要強調生命科學。
當時比較強調的是在生命科學的前沿領域是否創造了新方法、新手段或者新思想,那就要求從分子生物學的角度來考察,因為袁隆平先生還是用比較傳統的雜交辦法進行科學實驗,所以沒有能夠選上。
這種評價理念,直接說明了當選院士的成色,也從另外一個側麵暴露出了我們對科學的狹隘認識。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農業國,我們對農業、農業科學和民生問題極端輕視,以為隻有衛星導彈宇宙飛船,才是科學。根本沒有料想到農業良種研發,是關乎基因與遺傳的生命科學,是中國推進新農村建設、發展現代農業的關鍵因素,是富民強國、和平崛起的基礎工程,甚至關係到國家的生死存亡。
4、是國家的恥辱
中國科學院和工程院,目前更像是一個名利場。兩院評選之怪現象更是曾出不窮。而作為國家頂尖科學家的評選恥辱,不僅是對科教興國國策的莫大諷刺。看起來更像是一個國家的恥辱。
鄒承魯院士透露:在他有選舉權的時候,送錢送物的都有。還有更隱晦的,候選人所在單位以召開學術討論會為由,邀請相關評審委員會的院士參加,好吃好喝,再送一筆不菲的會議費。
大家心知肚明。清華大學的一個老院士更是一針見血:“評選院士,得有人抬舉,但關鍵的還是自己要識抬舉。二者缺一不可。”一旦當選之後,這些付出沉重代價的院士,當然要進行成本回收。
前些年,鬧得沸沸揚揚的“核算風波”,一些院士推波助瀾,無恥至極。更有甚者,打著各種旗號,騙取國家科研經費,有的甚至高達幾十億元。最後出現了“五同”現象。“論證之初,同心同德;製訂計劃,同舟共濟;經費到手,同床異夢;遇到分歧,同室操戈;瓜分殆盡,同歸於盡。”一些院士的剽竊、造假、學術腐敗,讓人觸目驚心。
科學界元老周光召就曾建議取消院士製度。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重慶大學校長李曉紅也曾提出“解散中國科學院和工程院”的設想,有識之士釜底抽薪,足夠說明中國兩院目前的尷尬地位。
“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竊名”,倘若不經必要的機.製改革,不正之風就會蔓延,袁隆平式的遭遇就不會絕跡,而事關國家的這些醜聞也會越演越烈。
“我做過一個夢,夢見雜交水稻的莖稈像高粱一樣高,穗子像掃帚一樣大,稻穀像葡萄一樣結得一串串。我和我的助手們一塊在稻田裏散步,在水稻下麵乘涼,做個禾下乘涼的幸福。”我在想,做這個夢的袁隆平一定還做過一個夢,那就是“中國社會科學院,什麽時候不要有門戶之見,能夠給我一個公正!”
而我擔心,等袁隆平第一個夢想成真的時候,第二個夢實現也許還是遙遙無期,如飛天手中千百年未落到地麵的花朵!
年近90歲的袁老火了
幾周前,袁隆平飆英語引發全民熱議。年近90歲高齡的袁隆平用英語向全世界分享自己的“雜交水稻”夢想。
很多網友評論,像袁隆平這樣的科學家才是中國真正的驕傲!還有人覺得袁隆平在耄耋之年在科研一線操勞太辛苦,應該給“袁隆平們”更好的待遇。
然而,你可能不知道國家還真給了袁隆平“不凡”的待遇。
這不,在青島就有一座屬於袁隆平的“豪宅”!這座“豪宅”坐落在青島市李滄區的青島國際院士港大噴泉、大草坪、大台階……
袁隆平是怎樣利用這座“豪宅”的呢?出乎很多人的意料,這樣一所大宅子袁隆平卻全部用來搞科研!
把“豪宅別墅”當成“田間地頭”
就是在這樣的“豪宅”裏,袁隆平的“海水稻”夢想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參觀完袁隆平的科研“豪宅”,網友紛紛表示:
@橙色ber:還以為真是“豪宅”,這裏明明是工作區啊!袁老辛苦了!
@風淩子:88歲了,太不容易了!在水稻試驗田裏勞苦,還把“豪宅”用來工作科研,向袁老學習!
@微微一笑:像袁隆平這樣的科學家,就應該給他們“豪宅”般的科研條件,中國的科研一定會越來越好!支持!
袁隆平曾談到自己的中國夢
“我的夢想很簡單,我做過兩次夢,一個是禾下乘涼夢。我的夢裏水稻長得有高粱那麽高、子粒有花生米那麽大。”
“我的另外一個夢想就是希望我的畝產1000公斤早日實現,實現了以後還有沒有更高的目標呢?
我希望培養一些年輕人向更高的1100、1200公斤來奮鬥。這就是我的夢,為我們國家的糧食安全做出我應有的貢獻。”
如今的袁隆平又多了一個夢想
——“海水稻”之夢
為什麽要研發種植海水稻呢?
中國內陸有近15億畝鹽堿地啊!這些地如果沒有被充分地利用將是多麽大的一個損失!海水稻試種、推廣成功後按照每畝鹽堿地產值200-300公斤計算,可增產糧食500億公斤多養活約2億中國人!
這不僅對我國糧食安全影響巨大,甚至將深刻改變人類的命運。據統計,目前全世界約有8億饑餓人口,如果全球143億畝鹽堿地都能種上海水稻,意義不言而喻!
袁隆平希望未來能夠培育出畝產300公斤以上的海水稻。之所以定下這個目標,袁隆平說:種水稻需要施肥、灌水、治理病蟲害,這些都需要成本,目前海水稻產量不高,畝產隻有100公斤左右,是半野生狀態,農民種了連成本都收不回,積極性就不高,但如果能提高到畝產300公斤,種海水稻就劃得來了
“種海水稻就劃得來了。”
一句最樸實的話語,說出了袁隆平的科研之道——讓科技發展成果真正惠及人民
袁隆平在泱泱稻田中一次又一次挑戰人類糧食曆史的奇跡,成就了最平凡的稻穀,挽救了大地上的饑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