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老馬在西方是棄兒,可到中國變成永恒真理。還要防止西方和平演變,可又被西方老馬演變了。糾結不?
B:關於老馬,他在德國還是有聲望的,一個德國電視台2003年聽眾評議結果,最偉大的德國人,結果馬克思排行第三 — 愛因斯坦才排在第十!
A:每個人看電視有傾向性,電視台評議采樣也就有了傾向性,其結果偏差自然很大。或許那個時候,在那群采樣中,結果是對的。
B:那是德國public電視節目。每個人都有傾向性,這就是投票表決的原因。跑去投票選舉總統的人也有傾向性的(有很多人根本就不去投票),所以也可以說有傾向性。但是,選舉結果隻能被認為民意體現。
A:就一個簡單問題,如果老馬在德國有威望,他的雕塑還需要中國送嗎?一個public電視節目的觀眾是非常有局限性,而選舉是全局的。所以電視台民調的結果和選舉結果往往不一樣。電視台的民調結果是局部有效,也是真的
B:你真認為德國沒有馬克思塑像?再說,有聲望也不一定就有塑像。
A:在他的出生地的確如此。 我並沒有否認馬克思對世界的影響。但許多國家包括俄羅斯在內已經放棄了。
B:放棄馬克思主義與馬克思是否偉大不是等同的。(再說,認真看一下,聲稱是馬克思主義國家,真的就是馬克思主義國家嗎?[Smile])
A:如果將對世界的影響力(而不論其後果的話)與理論的偉大性等價,那馬克思主義當之無愧。嚴格來說,老馬理論建立在人群對立基礎上,忽略許多因素,其社會實踐結果就是加強了社會人群之間的矛盾,無法產生和諧共處社會。如果認真按老馬理論辦事,蘇聯清洗和文革內鬥是必然結果。許多國家放棄老馬是經過長期餓實踐,痛苦的選擇。一個給世界許多國家帶來災難的理論無論如何都是有缺陷的,離偉大十萬八千裏吧。(如果聲稱自己是馬克思主義國家難道不是馬克思主義國家,哪誰是呢?
B:馬克思的理論工作不僅包含關於共產主義,還有經濟學。資本論就是經濟學著作。
A:資本論的核心就是剩餘價值理論。而剩餘價值的基本假設就是社會上存在資本家和工人兩個不同的社會人群,剝削和被剝削兩個對立群體。實現共產主義的第一步就是消滅剝削。這就是我上麵那段話的由來。也是個人看法!
B:邏輯上說:剩餘價值理論的結論(而非前提假設)是存在剝削和被剝削兩個群體。這個理論和結論,我怎麽看,都是沒有問題的。至於共產主義嗎,至少我覺得,比如歐洲一些國家、加拿大、日本等都很像/更像共產主義[Smile];中國卻不太像[Smile]
A:資本論本身沒有錯,隻是將資本家和工人作為兩個對立人群的分析方法有問題。不具體展開了。共產主義最根本的特征就是自由選舉+公有製。而西方是自由選舉+私有製。完全不同。沒有自由選舉的公有製就是權貴資本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