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停止投資——全國瘋狂引進落後淘汰技術
1982年,國務圓組建電子工業部,由張挺任部長,主管全國電子工業。該部門繼承了毛時代組建的2500多家科研院所和電子工廠,下屬職工總數達100多萬人,主要研製通信、雷達、電視、計算機、無線電、元器件等設備。產業結構完備程度,僅有美國、蘇聯可以相比。光是電子工業部下轄的專業電子研究所就有上百家。然而在80年代初,由於中央政府全麵停止對電子工業投資,各電子企業要自己去市場找資源。於是中國電子工業的技術升級全麵停止,與美國、日本的技術差距迅速拉大。甚至被80年代加大電子投資的韓國、台灣徹底甩開。
1982年,中國國務圓成立了“電子計算機和大型集成電路領導小組辦公室(簡稱大辦)”,由副中裏萬裏出任主任,管理包括半導體在內的電子工業。1984年該機構又更名為“國務圓電子振興領導小組”,由副中裏李月月任組長。至1988年該機構取消,兩任國家當家人出麵,最後結果怎麽樣?
1984年至1990年,中國各地方政府、國有企業和大學,紛紛從國外引進淘汰的落後晶圓生產線,前後總計達到33條,按照每座300-600萬美元估算,總計花費1.5億美元左右。這33條晶圓生產線,多數根本沒有商業價值。造成這一亂象的根本原因,是電子工業部,將絕大多數國有電子企業的管理權,甩給給省市地方政府,又缺乏製定執行產業規劃的政策權力。出現了全國瘋狂引進落後技術的奇怪現象。還有一個原因是80年代開始,國有企業貪汙腐敗加劇,借著進口項目的名義,領導幹部可以名正言順地獲得出國考察機會。
江蘇省無錫市,華晶電子,中國最早啟動的6英寸晶圓廠,花了八年時間才建成。建成就已經落後淘汰。
九0八工程——蓋一座6寸晶圓工廠用時八年
為了治理散亂差問題,1986年電子工業部在廈門,舉辦集成電路戰略研討會,提出“531戰略”。即“普及5微米技術、研發3微米技術,攻關1微米技術”,並落實南北兩個微電子基地。南方集中在江浙滬,北方集中在北京。1988年至1995年,在政策扶持下,中國誕生了五家具有規模的國有半導體企業:江蘇無錫華晶電子(原無錫742廠與永川半導體研究所合並)、浙江紹興華越微電子(1988年設立中國第一座4英寸晶圓廠)、上海貝嶺微電子、上海飛利浦半導體(1991年設中國第一座5英寸晶圓廠)、和北京首鋼NEC(1995年設中國第一座6英寸晶圓廠)。
1990年8月,國務院決定在八五計劃(1990-1995),半導體技術達到1微米製程,決定啟動“九0八工程”,總投資20億元。其中15億元用在無錫華晶電子,建設月產能1.2萬片的6英寸晶圓廠,由建設銀行貸款。還有5億元投給9家集成電路企業設立設計中心。(1993年華晶開發出256K DRAM,比韓國晚7年)
但實際結果是,由於官僚體係拖延,九0八工程光是經費審批就花了兩年時間。然後從美國AT&T(朗訊)引進0.9微米製程,又花了三年時間。前後拖延五年時間,建廠再花三年,導致1998年無錫華晶電子投產即落後(月產能僅6000片),華晶還要為此承擔沉重的利息支出壓力。為了解決華晶的困境,電子工業部借研討會的機會,請台灣茂矽電子老板陳正宇,接手管理華晶的六寸晶圓廠。1998年2月,由台灣人陳正宇、張汝京和李乃義在香港注冊上華公司,來租賃無錫華晶的6寸廠,進行晶圓代工業務。1999年8月,雙方合資成立無錫華晶上華半導體公司,上華控股51%。新公司迅速扭虧為盈,成為中國大陸第一家“純晶圓代工”企業,月產量達到1萬片。2001年月產能達到2萬月。2003年上華籌備建設一座8英寸晶圓廠,為了節省投資希望購買二手設備。不過國際上二手8寸晶圓廠很少。直至2007年8月,無錫海力士的8英寸晶圓廠,因DRAM價格暴跌而停產。上華迅速出手,以3.8億美元買下了該廠設備,2009年投產。
與無錫華晶形成鮮明對比的是,1990年新加坡政府投資特許半導體,隻用2年建成,第三年投產,到1998年收回全部投資。而無錫華晶卻被甩給了台灣人經營。
1990年,中國進口一台美國IBM 286電腦(IBMPS1),價格是3.5萬元人民幣。當時中國普通工人的月工資隻有300元左右。由於電子產品的暴利,引發廣東、浙江等沿海省份,大規模走私進口電子器件,徹底衝垮中國電子工業。
中國電子產業落後——三十年來以市場換技術
在1996年,國際主流生產線是8英寸晶圓廠,而中國最先進的是首鋼NEC的6英寸晶圓廠,比國外落後八年。造成這一現象,有多方麵原因。一是投資薄弱,1980-1996年間,中國在半導體產業,累計投資僅有3億多美元,其中多數胡亂花掉,沒有形成技術能力。國有企業缺乏投資,根本不可能追趕國外先進技術。作為對比,日本光是1996年對半導體的投資就接近40億美元。
二是電子工業部作為行業主管部門,卻沒有製定執行產業政策的權力,要通過國家計委來審批項目。九0八工程就是如此。而官僚體係在決策時,盲目追求技術先進,根本不考慮市場因素。以華晶電子為例,決策者拒絕在華晶內部設立IC產品設計研究所,這就一下子丟掉了大批缺乏設計能力的客戶。後來電子工業部部長胡啟立,在接受采訪時認為:那是因為決策者不了解半導體市場運作規律。
三是政治因素,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起,中國就被西方國家主導的“巴黎統籌委員會(簡稱巴統)”,進行嚴格的技術封鎖。1994年巴統由於蘇聯解體而宣告解散,但是西方對於中國的技術封鎖並未停止。1995年9月,包括原巴統17個成員國在內的28個國家,在荷蘭瓦森納召開會議,決定以控製武器技術擴散的名義,建立技術出口控製機製。1996年7月,西方33個國家正式簽訂《瓦森納協定》,民用技術控製清單包括:電子器件、計算機、傳感器等九大類。軍用技術控製清單包括22大類。中國同樣處於被禁運國家之列。
在電子領域,韓國、台灣可以輕輕鬆鬆從歐美進口先進電子設備,而中國大陸隻能購買落後5年以上的淘汰技術。而韓國、台灣依靠電子產業優勢,同樣對中國大陸進行技術封鎖。如台灣官方禁止台積電等企業,到中國大陸投資建設先進製程晶圓廠,禁止台灣液晶麵板企業到大陸設廠。即使設廠也隻能投資落後台灣一代的生產線。台灣廠商通過合同約束,嚴厲禁止台灣技術人員,跳槽到中國大陸相關企業工作。
在各方麵嚴防死守下,中國企業要想獲得先進技術,就變得非常困難。而外國企業則憑借掌握的先進技術,在中國市場予取予求,占盡便宜。所謂的“以市場換技術”,成為改開三十年來,中國最大的笑話——中國為此付出了,至少損失1萬億美元的巨額產業代價。
1990年,中國大幅降低關稅、取消計算機產品進出口批文、開放了國內電腦市場。頃刻間,國外的286、386電腦如潮水般湧入,長城、浪潮、聯想等國內公司潰不成軍。1991年由美國英特爾和AMD,掀起的“黑色降價風暴”,更是讓中國計算機產業雪上加霜。由於絕大多數整機企業,積壓了高價買進的芯片,從而背上巨額虧損的包袱,一家家電腦整機廠商,前赴後繼般悲壯地倒在了血雨腥風之中。長城、浪潮和聯想也都元氣大傷。在微電子集成電路方麵,國內企業繼80年代中後期陸續虧損後,90年代紛紛倒閉,國內集成電路工業,逐步變為三資企業為主的局麵。據專家估計, 到1990年代末,中國微電子科技水平,與國外的差距至少是10年。
八英寸晶圓廠——摩托羅拉在天津拖了六年
1995年12月,為落實“九五計劃”中,半導體生產工藝達到0.5微米的目標,國務院與上海市政府批準了“九0九工程”。包括建設晶圓廠和建立設計公司兩大任務。其中上海市政府出資40億元(5億美元),成立華虹微電子。日本NEC出資2億美元,雙方成立華虹NEC,合計投資12億美元,在浦東建設8英寸晶圓廠。由NEC提供0.35微米技術,生產當時主流的64M DRAM內存芯片。由於決策執行迅速,華虹NEC在1999年9月投產,次年實現盈利。2000年起,中國政府更換第二代IC式身份證和社保卡,華虹NEC成為主要製造商,拿到大量訂單。
1996年,美國摩托羅拉提出,準備在天津投資122億元人民幣,建設一座當時中國最先進的8英寸晶圓廠(MOS-17)。憑借這個條件,摩托羅拉成為2001年前,唯一獲得中國政府特許,獨資設立手機廠的企業,而且是唯一拿到GSM和CDMA,兩張手機生產許可證,及內銷許可證的外國企業。摩托羅拉因此在中國大賺特賺,占領了超過半數手機市場,光是1999年銷售額就達到260億元。但是直到2000年,天津的8寸廠才開始動工,2002年才正式量產(2004年被中芯國際收購)。此時國際上已經紛紛開始建設12英寸晶圓廠。
1998年,電子工業部和郵電部合並,組建信息產業部,邀請海外華人專家,參與討論製定產業指導政策。台灣世大半導體老板張汝京赴大陸考察。電子工業部曾考慮聘請張汝京出任總經理,結果未如願。到1999年底,世大半導體被台積電並購後,張汝京便決定投資大陸。2000年6月,在上海市政府支持下,張汝京創辦中芯國際,一期投資14.76億美元,其中上海國有銀行提供了12億美元貸款。2001年9月,中芯國際在上海張江,建成第一座8英寸晶圓廠,采用0.25微米工藝(設計月產能5萬片)。
十二寸晶圓廠——中芯國際專做接盤俠
2000年,北京市政府,計劃由首鋼集團出麵,與美國AOS(萬代半導體),合資組建華夏半導體,投入13.35億美元,建設8英寸晶圓廠。其中北京市願意提供6.2億美元貸款。然而隨著2001年全球半導體市場跌入低穀,該項目流產。此後,中芯國際提出在北京建設中國第一座12英寸晶圓廠(Fab4),獲得北京市政府大力支持,2004年建成(計劃月產能4.5萬片),采用100納米工藝,為英飛淩、爾必達代工生產DRAM。該廠總投資12.5億美元,北京市最初承諾提供6億美元貸款,不過直到2005年6月,才將貸款撥給中芯國際,導致Fab4直至2006年才大規模量產。
2003年,江蘇無錫市政府,獲悉韓國海力士在中國各地挑選投資地點,便成立了812項目,全力爭取海力士投資。無錫開出了比上海和蘇州,更大的資金優惠條件。最終韓國海力士與意法半導體(ST)合資,在無錫投資20億美元,建設一座8寸晶圓廠,和一座12寸晶圓廠。其中無錫市政府總計為該項目,提供了10億美元貸款。在土地方麵,由無錫市政府出資3億美元,建設兩座占地54萬平方米,和麵積32萬平方米的晶圓廠房,租賃給韓國海力士及意法半導體使用。
2006年,湖北省與武漢市政府投資100億元,組建武漢新芯,建設12英寸晶圓廠。該項目是湖北省曆史上,單項投資金額最大的項目,設計月產能6-7萬片。由於湖北省缺乏相關人才和技術,從項目之初,武漢新芯和中芯國際就簽訂了托管協議,由中芯國際提供技術支援。2008年武漢新芯投產後,由於產能開工不足,長年處於虧損狀態。2010年,美國鎂光和台灣台積電,都對武漢新芯虎視眈眈,希望並購。由於中央政府擔心國際寡頭,危及中國半導體產業安全,因此支持中芯國際入主武漢新芯。2010年10月,雙方簽訂合作協議。但是到2013年,兩企業開始分道揚鑣。
2014年2月,武漢新芯和美國飛索(Spansion),簽定技術合作協議,由飛索提供技術,在武漢新芯共同研發新型的3D NAND Flash。美國飛索是1993年日本富士通和美國AMD,共同出資設立的NOR Flash研製公司。2009年飛索因業績連續滑坡倒產,被賽普拉斯(Cypress)收購成為其全資子公司。雖然,飛索從來就沒有生產過NAND芯片,但是,包括三星在內,現在所有的3D NAND Flash技術,其基本原理是飛索最早開發的MirrorBit技術。不過在量產技術方麵,飛索遠遠落後於韓國三星。
陝西西安,韓國三星電子西安廠區,由西安市政府免費提供土地,並花費數十億元建設廠房,再租賃給韓國三星。西安市在十年內,收不到一分錢稅費。
韓國三星落戶西安——西安市政府提供300億元巨額補貼
2011年,韓國三星與日本東芝在NAND閃存領域展開爭奪。當時三星在韓國華城(Fab12、Fab16)、器興(Fab14)以及美國得州奧斯汀,共有4座NAND閃存12英寸晶圓廠,年產能450萬片晶圓。為了拉開與東芝的差距,三星決定在中國選址建立NAND閃存晶圓廠,以搶占中國市場。為此,三星對北京、重慶、無錫、蘇州、西安等城市進行考察。中國各地政府紛紛開出巨額優惠條件。
2011年,韓國三星電子的半導體銷售額達到285.63億美元,僅在中國市場銷售額就高達95億美元。要知道中國全國的集成電路銷售額也僅有1572億元(241億美元)。因此,三星在談判中具有強勢地位,提出了眾多苛刻條件。最初作為熱門選手的北京、重慶兩個直轄市,最終都主動放棄了這個項目。最後是不被人看好的西安,在付出巨大代價後,拿下了這個項目。
2011年底,陝西省×省*長*趙正*永親赴韓國,與三星洽談。2011年,西安市GDP為3864億元,僅排在全國第30名,還不如南通、大慶、泉州等三線城市。因此西安市急於拿下這個項目。2012年1月,韓國政府審批通過三星在華設廠項目。2012年4月2日,韓國三星電子宣布在中國西安,建設閃存芯片廠。項目一期投資將達70億美元,若三期投資順利完成,總投資約為300億美元。
西安市為此項目提供了巨額補貼,包括:一、韓國三星需要的130萬平方米廠房,由西安市建設,並免費提供1500畝土地。二、西安市每年向三星補貼水、電、綠化、物流費用5億元。三、西安市財政對投資額進行30%的補貼。四、西安市對所得稅征收,進行前十年全免,後十年半額征收。同時,西安市還承諾,將為項目修建高速公路和地鐵等交通基礎設施。總的補貼金額保守估計在300億元以上。
麵對這種獅子大開口的苛刻索價,西安市竟然全盤接受。三星西安項目,選址在西安市安區五星和興隆街道,占地9.4平方公裏,15個村莊3000多戶農民被迫拆遷改造,引發群眾抗議。為了調解征地拆遷矛盾,西安市幹脆派了一批幹部吃住在農村,專門解決拆遷問題。
西安市這種隻要麵子不要裏子的招商方式,實際是用中國土地、中國資金、中國工人,來補貼服務外國企業,幫助它們占領中國市場,壓製中國本土企業發展。這在其他國家是極其滑稽的行為。也無怪乎北京、重慶不要這種項目。
改開三十年來,看看中國盡數破產倒閉的本土電子企業,再看看各省政府,花費巨額資金,補貼扶植的無錫海力士、西安三星、大連英特爾、南京台積電,不禁令人感歎。
你們發展電子產業,到底是為了誰?世界上有哪個國家的電子工業,是靠引進外資壯大的?
1971年,上海複旦大學自主研製的719計算機,由王世業、顧芝祥、陳誌剛等人參與研製。1975年複旦大學研製FD-753計算機。經過反複研究討論,結合那時美國IBM360/370、歐洲TSS、日本FACOM等計算機係統和我國DJS-260、北大150等計算機係統,最終確定753計算機係統的主要研製目標是:具有處理速度浮點運算200萬次以上的主機係統;實現分時計算機係統;多進程分層管理的微內核操作係統。
1979年上海元件五廠和上海無線電十四廠,聯合仿製(逆向工程)成功8080八位微處理器(編號5G8080)。8080為美國英特爾公司在1974年推出的第二款CPU處理器,集成6000隻晶體管,每秒運算29萬次。自1975年第一台個人電腦誕生以後,8080芯片幫助英特爾在幾年後占據了電腦芯片的霸主地位。德國西門子仿製出8080芯片是在1980年10月(Siemens SAB 8080A-C),比中國還晚一年。日本也仿製過8080芯片。
下列研究所清單,回答了:為什麽中國以落後的民用電子產業,卻能夠研製殲-20戰鬥機、月球探測器、相控陣雷達、航空母艦等尖端軍工產品。他們全部是新中國前三十年,億萬人艱苦奮鬥留下的遺產。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二研究所 (成立於1962年) 太原電子專用設備研究所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三研究所 (成立於1960年) 北京電視聲電研究所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七研究所 (成立於1959年) 廣州通信研究所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八研究所 (成立於1970年) 淮南光纖研究所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九研究所 (成立於1967年) 西南應用磁學研究所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研究所 (成立於1955年) 中國第一個綜合性電子技術研究所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二研究所(成立於1957年)北京真空電子研究所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三研究所(成立於1956年)石家莊半導體研究所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四研究所(成立於1949年)南京電子研究所(亞洲最大的雷達研究所)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五研究所(成立於1958年)華北計算技術研究所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六研究所(成立於1966年)合肥低溫電子研究所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八研究所(成立於1958年)天津電源研究所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二十研究所(成立於1961年)導航測控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二十一研究所(成立於1963年)上海微電機研究所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二十二研究所(成立於1963年)中國電波傳播研究所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二十三研究所(成立於1963年)上海傳輸線研究所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二十四研究所(成立於1968年)四川固體電路研究所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二十六研究所(成立於1970年)重慶聲光技術研究所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二十八研究所(成立於1964年)南京電子工程研究所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成立於1965年)西南電子設備研究所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三十研究所 (成立於1965年)保密通信和信息安全研究所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三十二研究所(成立於1958年)上海計算機技術研究所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三十三研究所(成立於1958年)華北電磁防護技術研究所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三十四研究所(成立於1971年)桂林激光通信研究所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三十六研究所(成立於1978年)嘉興特種通信技術研究所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成立於1965年)華東電子工程研究所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三十九研究所(成立於1968年)精密天線係統專業化研究所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四十研究所 (成立於1984年)接插件、繼電器專業研究所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四十一研究所(成立於1968年)華東電子測量儀器研究所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四十三研究所(成立於1968年)華東微電子研究所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四十四研究所(成立於1969年)重慶光電技術研究所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四十五研究所(成立於1958年)半導體專用設備研究所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四十六研究所(成立於1958年)天津激光技術研究所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四十七研究所(成立於1958年)東北微電子研究所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四十八研究所(成立於1964年)長沙光電設備研究所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四十九研究所(成立於1976年)哈爾濱傳感器研究所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五十研究所 (成立於1977年)上海電子通訊研究所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五十一研究所(成立於1978年)上海微波設備研究所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五十二研究所(成立於1962年)計算機外部設備研究所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成立於1952年)中國第一個電信技術研究所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五十五研究所(成立於1958年)南京電子器件研究所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五十八研究所(成立於1985年)無錫微電子科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