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哉雲南(45)昆明的春節美食

來源: 大洋彼岸洋插隊 2017-12-23 10:20:08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7367 bytes)

45.  昆明的春節美食


    豬八碗與殺豬菜   

        過去,在昆明及其周邊的四河六壩、東南西城等鄉村,春節最隆重的宴席要算豬八碗。
        什麽是豬八碗呢?那就是殺掉一家人辛辛苦苦養了一年的肥豬,將其身上的各個部位采用紅燒、粉蒸、酥肉、雜碎、高麗、紫蓋、小炒、頭和心肝雜碎拚碗等方式做成八份大碗肉菜,熱騰騰擺在飯桌中間,一家人熱熱鬧鬧圍而坐之,大口喝酒,大碗吃飯,大塊朵頤。因為這種美食肥瘦分明,烹飪多樣,滇味的粑、爛、淡、燙等主要特點無一遺漏,所以很受昆明一帶老百姓的青睞。

        這頓年飯畢竟送走了艱辛清苦的過去,飽含著對未來生活的殷切憧憬。
        昆明過去的八仙桌上菜也是八碗美味菜肴,但受封建禮教的束縛,它隻允許男人們圍坐享受,而剝奪了婦女和兒童的權利,所以沒有資格講究的農民是非常喜歡豬八碗的。再加上豬八碗製作工藝複雜,烹飪方式講究,雖然不夠台麵的級別,卻在平民百姓中廣泛流傳。 
        要說和豬八碗有關係的是過去流行在滇東北的殺豬飯風俗。殺豬飯也是將新鮮宰殺的豬肉蒸、炸、煮、炒、燉,在加上一些山茅野菜,別有一番風味,但製作相對的要簡單一些,沒有豬八碗那麽精致。
        過去當廚師是一份很艱辛的職業,很多人因為找不到活兒做而沒有飯吃。當年滇味大師解德坤、趙鑿基每人湊一兩金子,在昆明開了一間餐廳名叫三合樓,名氣很大,吸引很多吃不上飯的廚師都去那裏幫忙,一直到有了生計才離開。當時沒有餐廳做年夜飯,過年大家都要休息,年飯隻能自己在家裏做。
        當年操持豬八碗或殺豬飯的廚師人稱“提蘿宴席”。每逢年底,這些廚師往往手掂一個提蘿,裏麵裝著廚具、調味品、工作服等走鄉串寨,專為鄉下討媳婦辦喜事者幫忙,每席收上三、五塊錢,最高不超過十塊。雖然收錢不多,但生意旺盛,短時間就有一筆收入,能夠維持正常的生活。
        值得高興的是,宣威有一個很有頭腦的何姓小夥子,在2003年趕著一頭山豬到曲靖開了一家餐館經營殺豬飯,剛開始隻有三張桌子。由於迎合了現代社會人們返璞歸真的心理,一年就火爆了曲靖城,連鎖似的開起了眾多的殺豬飯餐廳,其星星之火,蔓延到了省城昆明及全省各地,為發掘和繼承傳統民俗作出了貢獻。


                                      過年栽“鬆蓬”   

        老昆明有個習俗,家家過大年時都要挖一棵鬆樹栽在門前。小鬆樹綠意盎然,蓬蓬勃勃,招人喜愛,大家稱其為“鬆蓬”。樹下用鬆毛做一個包,插上香,祈禱來年時來運轉,全家幸福。
        那時,不但大門前要栽“鬆蓬”,而且屋裏地板上還要鋪鬆毛,讓清新的氣息充斥每一個房間。過年招待客人需要的甜白酒,也是鬆毛捂出來的:糯米蒸熟拌上藥酒,用鬆毛捂七、 八天,就出了甘甜的白酒。過去,老昆明人都用它招待串門拜年的親戚朋友,一人一碗,酣暢淋漓。


                                    年三十吃長菜   

        長菜,是老昆明年飯中最重要的角色,寓意長吃常有,長長久久。那時,過年不興花錢買東西,不興拿刀動針,所以家家戶戶都要在大年三十以前,采購好夠吃十天半月的食品,流行“初一初二不出錢,初三初四財會來”。
        正是有了這樣的風俗,老昆明人在年三十就燴一大鍋菜,由蒜苗、青菜等素菜組成,一直吃到正月十五過小年。如果菜變味兒了就得修正:酸了加鹽,鹹了加辣,辣了加油。從持續時間的長短衡量,能和內地的臘八粥媲美。吃得時間長,這是稱其“長菜”的第一個原因。第二個原因:青菜有圓的,有扁的,有的體積大,有的身材長,但不管是什麽形狀的菜,都不用刀切,都要完整下鍋。所以長菜吃起來味道素雅,扯拉不斷,讓珍饈黯然。
        隨著時代的進步,如今有了專門的年菜煲,你盡可以把自己喜愛的穌肉、骨頭、海帶、青菜等等放進去煮。煲出來的雜燴菜營養豐富,還不失長菜原有的特色。


                                     炒餌塊人人愛   

        昆明人平常就愛吃餌塊,但過年一定要吃炒餌塊。這碗食品很有講究:一是過程複雜,二是意義不凡。

        用好米泡上四、五個小時再煮熟,後用“對”舂出來。舂餌塊的“對”很大,要用腳踩,舂成揉為圓圓的筒狀,晾幹後用鬆毛捂起來,不能幹裂。因為做餌塊過程繁雜,所以常常是幾家合在一起做,一次做很多分而用之。一般是今年我家做,明年你家做,輪番為之,互通有無。小小的一筒餌塊,飽含了相敬、和諧的友鄰真情。
        雲南大學的一位老師這樣回憶小時侯做餌塊的場景:
        外婆將特意換來的香米淘淨、泡過,放在攀枝花樹幹製成的飯甄子裏蒸。不多時,就米香四溢,沁人肺腑。及熟,我和表哥用扁擔連同甄子抬到隔十來道門的三嬸家去加工——三嬸是遠近聞名的舂餌塊能手。她把香米飯倒在抹了油的碓窩裏,便招呼我和表哥踩起碓來。木碓“嘎吱——咚,嘎吱——咚”有節奏的叫喚著,三嬸不斷用手在土碗裏蘸了油,在碓頭抬起時麻利地翻動飯團。飯粒兒茸了,粘在一塊兒了,便取出放在大理石板上,甩、捶、揉、摶、壓,最後做成一個個扁圓型、筷子長、一拳寬的塊狀物,這就是餌塊。
        當然,故事發生在滇南小鎮,所以其成品餌塊為長方形。而昆明人視為有麵子和拿得出手的官渡餌塊則是圓形,筒狀。
        用老臘肉、醃冬菜、青豌豆、甜醬油一起炒成的餌塊,油漉漉香噴噴,既可以下酒,又能夠填飽肚皮,現在更是許多滇味餐廳招徠顧客的主打菜肴。


                                    八寶飯甜蜜蜜   

        火腿、蜜餞、紅綠絲、蓮子、大棗、芝麻、白糖、豆沙與糯米拌和蒸熟而成的八寶飯,是老昆明家宴的必備菜,年飯中更是少不了這甜甜蜜蜜的味道。

        八寶飯不但好吃,並且做起來不難。把上好的糯米做成半熟飯,中間填上豆沙,裝到抹了油的大深碗中,鋪了配料上籠蒸,熟後翻在盤子中,澆上蜜汁,就成了鹹甜適口、香糯入味的八寶飯。
        需要說明的是,過去隻有糯米飯,沒有八寶飯。八寶飯是在糯米飯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和變化中產生的。現在的水晶八寶飯、金邊八寶飯、雜糧八寶飯等第隻不過是越做越精致罷了。
        因為上好的八寶飯要不惜工本精料細作,加之現代人又不願麻煩,所以今天要吃八寶飯,一般都是到超市買個現成的,好吃不好吃應景而已。


                                     吃整魚年年有餘   

        恭恭敬敬地捧一碗熱氣騰騰的餃子,點三炷香,燃一對燭,擺上水果盤、雜糖碟,一家老小序齒排好,磕頭,念念有詞地祈禱新年的希冀……儀式結束後,一家人圍坐在那桌香氣撲鼻的年夜飯前……這是老昆明年夜中幾乎每家都要演練的一道程序。
        在這道古樸的風景中,有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角色——一條完整的魚。殷實人家選大個的魚,一般家庭備適中的魚,鯉魚、草魚都行,紅燒、清蒸均可,隻是一定要完整,不能殘缺。過年吃魚寓意中國人對來年的美好願望:年年有餘,生活富足。
        現在的年夜飯中,講究者都要海魚,如石斑魚、桂魚、多寶魚等。據說深海魚沒有汙染,含有淡水魚欠缺的
有益人體某些元素,這也從某個角度說明現代人對吃的理解已經跳出了填飽肚皮的層次,向著養生、健康的高度邁進。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