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文化陳菲發自北京
1月14日,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漢語拚音之父”周有光先生逝世,而前一日,正好是周老112歲的生日。騰訊文化獨家連線著名學者資中筠先生。
資先生與周老識於2012年,當時周老注意到了資先生的《資中筠自選集》中的一些文章,就委托兒子周曉平給資先生打電話,要求麵談一次。此後,資先生幾乎每年都參加為周老祝壽的活動並發表講話,也曾為周老的《周有光:我的人生故事》作序。
在資先生看來,周老可以當之無愧以民族瑰寶載入史冊。而麵對後輩,正如其在各種場合一再強調的那樣,資先生認為我們民族的未來不能依靠老人,“周老的精神和擔當是否能得到傳承,終歸取決於當代的壯年、青年、少年,乃至尚處於孩提的幾代人”。以下為采訪資中筠先生的全文。
這幾天朋友們正在準備一年一度的為周老祝壽活動,我因事不能參加,已委托馬國川先生代為致意。不料就在今天突然得知周有光先生仙逝了。當然萬分惋惜。不過達觀而言,人的壽命不是無限的,對於這樣一天,我們都有心理準備。周有光先生的長壽已屬難得。不過他的特殊之處不在於年過百歲,而在於在語言學專業有突出成就之外,百歲之後的歲月更加“有光”,不斷向我們提供思想的營養,不斷擴展人們狹窄的眼界,開闊心胸。在這個意義上,他可以當之無愧以民族瑰寶載入史冊。賴很多有心人之力,如張根森、葉芳、蔣彥永醫生等等,以及有關出版社和家鄉常州的有關負責人的努力,他最後幾年的健康得以維持,他的思想、作品得到傳播,使更多的人知道、記住他,是周老之幸,也是大家之幸。
我個人與他認識很晚,是在2012年,因他讀到我的《資中筠自選集》中的某些文章後,通過他的兒子周曉平先生約我一談。我當即登門拜謁。實際上那也是唯一的一次當麵求教。他已是重聽,主要是聽他講,我有問題或想法則筆談。令我驚訝且倍感榮幸的是,他竟然真的仔細閱讀了我的文章,並在不少地方劃了道道。雖然是初次見麵,我略無陌生感,也忘記了他的年齡,感到心靈是相通的。關於此次談話,以及在那以後每年為他祝壽的活動的講話,很多地方都發表過,此處不再重複。我印象最深的是,我總是為我們民族精神有沉淪的危險而憂心忡忡,而周老則從全人類的視角看問題,堅信人類發展的規律,曆史潮流不可抗拒,曆史上多少民族曾輝煌一時,而後沉淪,但是人類還是照樣前進,所以他永遠樂觀。我自問還達不到他那樣的超脫。
如果我們的民族精神隻靠百歲老人支撐,隨著老一輩學人的逝去,他們所代表的精神也隨之而去,那我們這個民族就真的沒有希望了。所以我在各種場合一再強調,我們民族的未來不能依靠老人。正如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說》中的那幾句現在大家耳熟能詳的名言:“少年強則國強……”
逝者已矣,當前的耄耋老人也不見得都能活過百歲,周老的精神和擔當是否能得到傳承,終歸取決於當代的壯年、青年、少年,乃至尚處於孩提的幾代人。這就是我想對後輩說的話。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