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計《春秋》本意不是一本供後世讀者閱讀的書,而是孔子的教學提綱。

孔子是以教授為生的,所以他把豐富完整的內容留著口頭講述了。那時候知識壟斷,沒有課本講義之類的東西,也沒有版權保護,沒有稿費利益,可以想象得出,孔子不想為他人做嫁衣裳的心理,怕被別人分走了飯碗。由於孔子也沒有留下什麽像樣的著作,於是儒家門徒隻好把《春秋》奉為圭臬了。由於他們也意識到《春秋》沒有詳細完整內容,所以幫孔子補充了一本《論語》,就是把孔子說過的話匯編成冊並加上學生們自己的批注,相當於學生筆記。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